APP下载

关于学校教育信息化,校长究竟要“领导”什么?

2019-10-28彭娅

人民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重构领导空间

新时代已然到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为创新教育教学环境和培养创新人才带来新契机和新挑战。作为一校之长,我每日思索着如何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能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要培养他们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强烈的文化自信、灵动的创新能力。为此,我带领团队以“适应时代,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基于学校近2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积淀,在“AI+”时代提出学习空间重构,创新应用智慧的学习,跨越时空边界,打破学科壁垒,赋予每个人多元化的选择,关注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挑战未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系统重构——“空间、课程、课堂”一体联动

在这个新的信息化世界里,虽然学习的渠道、培养的目标、课程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师生的关系等都发生着变化,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因此,在探寻以教育信息化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径过程中,我们一直把“人置于技术之上,置于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东风东路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重构工程,顶层设计以“做一名优秀的东风东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探索“空间建设、课程构建、课堂应用”三融合一体化模式,形成“素养一课程一课堂一空间一评价”教学生态链(如图1)。

整体来看,素养目标、课程、课堂、学习空间和评价是教育教学生态链的五个关键要素。其中,素养目标是核心,体现整个生态链价值取向;课程是载体,承载素养的具体内容;课堂是具体实践场域,落实素养的整体解决方案;学习空间是实施路径,丰富素养的实现方式;评价是保障,贯穿目标、课程、课堂、学习空间各要素,形成完整的迭代式循环生态链。

空间建设——“AI+”学习空间三维重构路径

如何破解传统学习空间与多元人才培养新需求的矛盾,立足学校实情对学习空间进行系统设计?我所任职的三所学校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区,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我以“大教育观”来化解这一难题。“大教育观”即以我多年践行的“灵动教育”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校园环境的营造和网络化管理,在学习方式上实现时空壁垒的突破,让学习发生在“课堂、校园、社会”三者之间循环联动,从而建构起学习的“大时空观”;在学习内容上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进而建立起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渐次习得“自觉、自主、自由”三个层次的学习能力,从而建构起学校的“大课程观”;在学习评价上实现伴随式动态评价,通过评价引领学生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大格局人才,让人的价值在“自我、社会、自然”三者之间高度契合,从而建构起教育的“大人才观”。

我大胆地将教育科学领域的“大课堂”理念、人工智能技术和脑科学领域的学习研究交叉融合,提出了“AI+”学习空间的三维重构路径:其一,物理学习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的融合;其二,“校园一家庭一社会”拓展延伸的社会学习空间;其三,学习者认知到情意内化的精神空间。基于多学科和宽领域,三重维度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多维整体。

1.虚实结合:从物理到虚拟的跨越式空间融合

“AI+”時代,要打破固定教室空间和秧田式桌椅摆放的常规设计,优化教室空间功能布局,深度融合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扩大学生学习空间,提高学习空间共享度,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

在东风东路小学,现已建成73个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智慧课室,占全校教室数的97%;我们进而构建基于云端环境的个性化智慧学习空间,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常态化学习。通过自主开发和共享共建,学校打造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的学习资源“智库”,开放式的近万个平台资源、500个网络课件资源用于配合各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运用移动终端开展泛在学习,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的差异,自主选取学习资源。

2.推近及远:从校园到社会的麦浪式情境延伸

“AI+”时代,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因此,我们打通了一条“创新实验室一校园一家庭一社会”的学习空间建构路径,形成学习者与社会对话的场域。在智能化技术支撑下,学校设有“创客梦工厂”“劳作室”等多个实验室,支持学生协作学习和创意表达。校园里的智能图书馆、多功能书柜可以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实现自助借阅,让学习无处不在。为破解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借助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技术重构的校园空间,我们引导和支持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开展国际交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3.由知导行:从认知到情意的螺旋式个体发展

在“AI+”时代,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研究日益兴起。有人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在发展和建构大脑,知识获取、技能培养、习惯养成、行为变化、道德形成反映的都是对学生神经连接模式的重新塑造。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大脑都是具备个性化连接模式的神经网络,因此借助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经历“知一行一情—噫”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在技术支撑下,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情意形态得以形成可视化的评价。东风东路小学搭建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借助传感技术、及时反馈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设有“勋章评价”“少年秀”“班级风采”等板块,教师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通过“刷脸”或扫描学生佩戴的校徽,就能智能识别学生个人身份,即时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家长。我们提出“伴随式”评价方式,是为了突破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局限,力求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研究——涵盖全学段、多学科、全要素的三大课堂

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历程中,我们一定要明晰,技术仍然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因此我提出的“AI+”学习空间重构是为了带动课程、课堂、评价和教育治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改革,而其中的核心是以“全学段、多学科、全要素”为特征的三大课堂体系(如表1)深化“AT+”学习空间的落地应用,最后实现支持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

1.基于问题解决的思维课堂

在“AI+”学习空间里,课堂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师生通过“筛选信息一理解分析一形成方案一概括表达”的路径生成思维型课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情,设置每个课时的问题研究点。学生从问题出发,借助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选取网络学习资源,理解结构性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在虚拟空间中,云平台会记录学生个体学习轨迹,全程追踪学生学习的动态发展。

2.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堂

研学课堂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问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围绕主题进行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如表2),“AI+”学习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教师团队自主开发《研学课堂教师工作手册》《研学课堂学生学习手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研学活动,结合主题走进图书馆、实验室、生态园、创客室等各类学习场所,玩中学、学中研。研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生命、认识自然、科学创新、树立自我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3.基于社会现象的实践课堂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我们开设了实践课堂,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向家庭和社会打开、延伸。如请各领域专业人士给学生授课。另外,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周末等课余时间,走进高校科学实验室、高新科技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参观体验,不斷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探索精神、责任担当意识。

文化浸润——让师生成为技术的“自由人”

在东风东路小学,我致力于打造“未来智慧学校”,以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开放学习空间、海量数据挖掘、师生个性服务,支撑智能教育治理。我们的“智慧云平台”集合校务管理、办公OA、教学管理、德育评价和家校沟通等多项功能。AI技术和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赋予师生多元化的选择,更关注每个人的情感体验,让管理走向治理,让教育更有温度,多校区逐步形成高度自治、协同共治的教育生态。历经20多年的传承和创新,教育信息化让师生真正成为技术的“自由人”,它已写入东风东人的DNA,凝聚为“尊重、自信、创新”的学校文化。

依托重构“AI+”学习空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我率领的科研项目组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支撑下的TRSP课堂研究》;教师团队形成以专著和论文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理论成果,如撰写并发表60余篇相关文章,同时集合多学科优质课例形成资源库,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益。通过成立“全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的“彭娅名校长工作室”,我带动广东、江西、江苏、陕西等地近10所小学,重构和创新学习空间,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学校举办各级各类高规格学术会议百余次,并在省内外同类学校中推广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处理好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追寻让教育回归本然的教育理想,我始终践行着“灵动教育”理念,尊重生命,触动灵魂;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以教育幸福为师生生活之旨归,以生命灵动为师生发展之表征,为学校营造长远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邢星

猜你喜欢

重构领导空间
长城叙事的重构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重构
市领导会见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称职”办公室主任
QQ空间那点事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