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2019-10-28冯建军

人民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冯建军

一、立德树人的提出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立德树人”,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了具体要求。2018年5月2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为此,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明确了健全立德樹人落实机制的时间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树人”,探讨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将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

厘清立德树人的含义,首先需要明确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立德树人是并列结构,立德与树人并重,同样重要;有学者认为,立德树人是偏正结构,立德为了树人,树人是目的;有学者认为,立德树人是递进结构,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根本;有学者认为,立德树人是辩证结构,立什么德就树什么人,树什么人就需要立什么德,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上述认识,无论哪种观点,都把立德与树人视为两个东西。其实,尽管立德与树人各自都是动宾结构,但不宜分开理解。德和人是一体关系。德是人之德,离开人,德无寄生之地;德是人之魂,人无德不立,非人也。因此,立德与树人是一体的,立德树人是“立育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统一。

虽然“立德”在“树人”之前,“立德”才能“树人”。但思考“立什么德”时,首先要考虑“树什么人”。因为德为人之德,没有脱离人的德,有什么人就有什么德。因此,我们需要从“树什么人”开始,追问“立什么德”。

(一)树什么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有共同的一面,如共同的人性、共同的时代性,但对于每个国家而言,又具有特殊的一面。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也具有特定时代的要求。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贯目的。对于新时代而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应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现代社会,教育是公共教育,为国家所主导,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必须反映国家的政治要求,维护国家的利益。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有什么素质结构?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表述,在德智体美后面增加了“劳”,并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现实中青少年轻视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匡正与补救。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教育学说。马克思从分工考察人的发展,批判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人的片面发展,提出了大工业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未来教育对于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劳动的意义,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3.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培养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这里,首次提出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表述。时代新人应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有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是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立什么德

在立什么德上,与“树什么人”相对应。首先是立成“人”之德。德是成“人”的根本。人性中包含着成为人的共同德性,即人性的善。如《孟子·告子上》中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次,是立时代之德,即时代的共同道德。传统社会小农经济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缺少,形成了人与人的依附和私德型社会。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小农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交往日益陌生化,公共生活出现并且日益扩大,人们对社会公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现代社会不仅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也强调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且公共性不断扩大,从国家走向区域,进而走向世界。

人性之德和时代之德是共同的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时代新人,还有其特定的道德要求。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提出当前立德树人需要强调的几个方面:

1.構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立德树人必须打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为此,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2.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3.厚植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层面最深刻的道德追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血脉。通过中国史尤其是近代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展现。要大力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5.树立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

党的十九大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需要树立开放、尊重、协商、多样、包容、共赢的理念,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合作共赢思维;摒弃文明冲突,坚持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习惯,践行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

三、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立德树人由德切入,但不只是德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载体,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构建学校实施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重要讲话对学校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员育人就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育人主体,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全程育人是道德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所谓全方位是指学校的每一个要素包括课程、课堂、管理、文化、环境、人员等都要发挥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空间的全覆盖、无死角。基于“三全育人的要求,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实施立德树人:

1.课程育人。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专门载体,也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课程育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程,二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是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直接德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课程思政是指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课程的德育因素,使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发挥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要高度重视课程育人功能,构建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2.教学育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学必须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发挥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师人格的育人作用。为此,教学要走向以学科素养为核心的育人本位,以立德树人引导教学体系建设,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融入教学各环节。

3.文化育人。文化化人,文化立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但核心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哲学和发展愿景。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校服等,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创建校报、校刊、校园网、学校微博、微信,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围。

4.活动育人。学校要使学生在德育课程中获得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学校德育活动既有常规活动,如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活动,入团、入队仪式活动,入学仪式、毕业仪式等;也有学校组织的特别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等校园节(会)活动;还可以在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热爱劳动、爱党爱国、尊师重教等主题教育活动。要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学校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管理育人。管理也是一种教育,不同的管理方式蕴含不同的教育。要发挥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作用,将立德树人体现在学校、班级管理之中,确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的、民主的管理,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模式,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6.全员育人。全员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队伍中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德育学科教师、其他学科教师。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是第一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管理、以德服务,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注重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设温馨和谐的集体,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二)发挥家庭在立德树人中的奠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扎在家庭,发挥家庭立德树人的奠基作用。

一是增强家庭育人意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家庭德育不同于学校德育,它更多发挥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引导广大家长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以身作则、耳濡目染,成为孩子的榜样。二是注重家教、家风,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有什么样的家教和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风浓缩了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涵养,是一个家庭积淀的精气神。家风无形,重在代代相传,人文化成,成为家庭成员的精神气象。三是建立家校社联合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学校对家长的指导,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丰富指导服务内容,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提升育人能力,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为立德树人的—支有生力量。

(三)重视实践育人,发挥社会合力育人的作用

立德树人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事,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责任,发挥社会的合力育人作用。为此,社会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社会资源共享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建立立德树人的社会大舞台。

一是确立社会的自觉教育意识,构建社会共育机制。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只看作学校的事情,忽视了社会的教育。社会的教育是指整个社会都要发挥教育的作用,而不只是社会一些部门发挥教育作用,建构起整个社会立德树人的大课堂。这要求社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自觉的教育意识,把立德树人作为全社会的责任,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力。二是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各类阵地的作用,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以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科普、国防等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有效组织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三是广泛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公民的道德实践养成。如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等。四是以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舆论的营造涉及多个方面:首先,电视、影视、广告、娱乐等节目要加强思想引导,坚持传播正能量,力避为娱乐而娱乐的庸俗化。其次,文学艺术作品要做到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再次,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具有广泛影响力,他们的道德面貌对社会大众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重点引导,引导他们提高思想意识,加强政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违反社会公德、背离公序良俗的言行,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惩治处理,实现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目的。五是建立健康的网络空间。引导互联网企业和网民创作生产和传播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网络作品。同时,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和对不良作品的整治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建构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与公民品格的培育”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李帆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