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希望学生不仅有小情小趣,更有大情大志

2019-10-28朱建民

人民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育人人才课程

朱建民

“教师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另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一个孩子的前程。”这是我经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也是我时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学校教育一肩挑着民生,一肩挑着民族,中间担起对活泼泼生命的栽培,而且生命成长的机会不可重来——身为学校这样一个系统的掌舵者,我深感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如何兼顾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栋梁之材?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和比较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我的教育追求。近年来,我在学校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制度变革以及课堂改进等,创新育人方式,探索个性化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不忘初心,追问教育的责任与目的

1978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进入中学工作,历任历史教师、团委书记、教导处主任、副校长、校长等。历史专业出身,让我特别强调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我曾在开学讲话中勉励学生:“从历史中我清晰地看到,‘民族落后的背景里,注解的都是血水、汗水和泪水……不能作为标准的创立者、规则的制定者,必将受制于人。”

当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其实不仅是贸易的摩擦,背后更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例如此次美国发难对准中国知识产权,是因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正在日益取代资源、资本等要素,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毫无疑问,一个民族要想在全球角逐中持续保持优势,教育必须对人才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时代。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在经济转型的背后,说到底是人才的转型。人才的转型背后,是教育的转型。而教育转型的背后,是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的改变与更新。以高中教育为例,高中教育不仅是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腰身”,更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不同个性和才能开始显现和发展,要思考和选择今后的发展道路。人的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高中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回望过去,我们的先贤在学校里倾心传递智慧;而现在,学校教育的目标变得如此卑微,仅仅是教授一些知识。”对镜反思,我心有戚戚焉。中国的教育再也不应该围绕着高考畫圆了,应该思考未来20年、30年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北京三十五中的育人目标: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固本浚源,生涯教育导航自主发展

2000年我走上校长岗位,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毕业生的发展情况。遗憾的是,每年有很多高三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按照分数和热度“卡”学校和专业,或者到处听建议却没有自己的想法。有统计表明,中国大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的比例约为47%。这是巨大的人才浪费!只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可以做什么,也就不知道怎样去规划人生、实现理想。

针对当前年轻人人生目标设定存在的功利化、自利化倾向,基于中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我带领学校提出“志成教育:立志·成人”的教育理念。我认为,中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探索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现真正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远大志向,明晰前进方向,提升奋斗动力。

为此,2009年我们将生涯教育引入学校,从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环境探索的基础上主动进行人生规划、选择、决策。生涯课程、学科融入、社团活动等常规渠道之外,我特别注重开展社会实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自我与社会,思考人生与未来,养成大的格局。例如,尽管面临经费、安全等种种困难,2012年起我们开展小学段研学旅行,每学期拿出一周带领学生到全国各地研学,甚至开展境外游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行走与体验中探索和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我校是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的第一个团体会员,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慈善公益,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寻找人生的价值。

在一个复杂多元的时代,我希望三十五中的学生不只有小情小趣,更要有大情大志;不仅关心眼前和自我发展,也要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发展。所以,我们利用多种形式请大师进校园、进课堂,用大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视界。李大钊是三十五中的建校董事,鲁迅三兄弟在北京的旧居位于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校园内,学校成立李大钊研究会和鲁迅立人教育研究会,组建“青春”“立人”讲研团,开发系列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研究与宣讲中主动走近两位先生,学习他们的大爱大德大情怀。

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学生对未来有了独立的思考与判断。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升学时优先考虑专业志向,而不再一味追求名校高薪。一位学生到贵州支教看到当地孩子与北上广学生的差距后表示:“目睹这一切后,我所能做的也只有更加刻苦学习啦。因为十年后,我们这一代将成为改变这个发展中国家的主力,我们的奋斗能为他们创造出更好的条件,能使人民幸福。”

全面育人,课程深耕实现“五育”互促

2008年1月,我来到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北京三十五中担任校长。2009年9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到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在座谈会上他提出“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作为调研的亲历者,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深深刺痛了我,我责无旁贷要破解这两个难题。

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决定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所以我选择将课程建设作为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以前高中课程的最大问题是模式化、同质性,“口味”和“胃口”不同的学生被迫吃同样的课程“配餐”。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吃上适合自己“口味”和“胃口”的课程“套餐”?我认为必须保证课程的丰富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国家会迫切需要某些类型、特质的人才,回应这些需求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我主动整合各界资源开展系列课程改革:2008年开展“二四制”课改,致力培养有伟大的责任心和伟大的创造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与中科院联手创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模式;2012年开发“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中西合璧”培养中国的国际人才;2015年加入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特色课程与项目,成就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由此,也形成了北京三十五中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多元教育生态。

经过十余年的积淀,着眼促进学生自主、全面、个性的发展,我们逐渐构建起“一体两翼三层”立体多元的“志成”课程体系:学科核心课程板块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层次,全面奠定学生文化基礎,帮助学生发展优势学科;个性发展课程板块包括科技与创新、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科技、人文与艺术综合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课程板块包括生涯与发展、自主社团活动以及综合社会实践,组织职业体验活动、提供选科选课指导、开展研学旅行等,引领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认识社会,自我发现、自主规划,唤醒潜能、发展优势。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发展。近年来,我校学生在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等领域的市区乃至全国的竞赛和活动中都有突出表现。

成全个性,制度变革推进私人定制

无论是培养杰出创新人才还是提升素质教育成效,其实都需要通过个性化教育实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必然是个性化教育。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丰富教育资源供给的基础上,还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保证选择,才能促使学生学会规划、主动发展,形成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课程资源具有一定丰富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2013年我提出要在高中推行“走班制”,这在当时属于比较超前的行为,但我们相信这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将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经过前期调研、设计和试行,2015年我们在高中部全面推行“走班制”,并以此为核心系统实施“五制”改革:选课走班制是指学科课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分类或分层,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程度、目标以及升学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按教学班到不同教室走班上课。学部制是指设立高一、高二、高三和六年一贯制项目学部,以学部为单位组织特色活动、增进师生联系。“学分制”是指以学分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导引发展的方向。“导师制”是指每位教师担任8-10名学生的导师,做学生的学业指导师、心理疏导师、生涯规划师。“学长制”是指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学长,以自身经验帮助学弟学妹适应高中生活、分享成长经历。

实践证明,通过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团体、教师(导师)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宽度和高度得到拓展,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和高效性,课题研究和获奖成就等不再只属于少数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也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规划,学会选择、学会负责,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的高中教育改革重点正是北京三十五中十余年来的努力方向。当然,我们在育人方式改革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推进,例如课堂教学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继续上下求索。

(作者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育人人才课程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