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剧艺人在辽剧流变中的观念意识与艺术成就

2019-10-28王珊珊

音乐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影戏皮影唱腔

王珊珊

辽宁地区戏曲种类繁多,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辽南戏都是产生并活跃在辽宁地区舞台上的地方剧种,其中辽南戏在2002年被辽宁省委命名为“辽剧”,成为唯一代表辽宁地区戏曲文化的名片。辽剧的发展历经了“三起三落”的历程,在这波折的发展过程中,辽剧艺人作为辽剧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有艺术经历和生活阅历的辽剧艺术家的访谈,观察辽剧在流变中艺人的观念意识和艺术成就,探究和记录辽剧在不同转型阶段,艺人作为主体,他们对艺术的处理方法及思路。

一、辽剧艺人的传承观念与创新意识

1、传承方面

辽剧是在皮影戏唱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三百多年前,河北地区的滦州皮影戏艺人把生动鲜活的影戏带到了辽南。据《庄河县志》第26编记载:“19世纪初(清嘉庆、道光年间),河北滦州皮影流入辽南。由盖县传入庄河北部上去。多年后,与当地语音、民乐结合,形成具有辽南特色的影戏。”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辽宁成为滦州影戏传入东北地区的第一站,先传入辽南后,再由盖州(盖州又称盖县)流入到庄河。随着河北、辽南两地皮影艺人的流动和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得影戏这门艺术逐渐渗透到辽南地区,智慧的辽南人,把这种唱腔和辽南当地的语音、语调相结合之后,唱腔曲调更加接地气,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也就是说,辽剧是在继承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从而成为当地艺人参与群众性群体集会活动的重要音乐文化内容之一。

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盖县作为当时辽南地区的商业文化中心,以影戏作为谋生手段的艺人也将活动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如婚丧嫁娶、海事、庙会等集会活动。在庙会活动中,由于影戏占地面积小,方便移动演出,样式新颖,备受百姓欢迎。另外,影戏戏班人员不多,道具不多,成本不高,致使学习影戏艺人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影戏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使得影戏戏班、影戏艺人的数量逐渐增多,技艺的相互比拼,使得影戏的音乐表演更加的成熟化。

影戏艺人经常流动演出,基本不具备地缘传承的基础,所以,影戏的传承主要方式是以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为主。对于艺人而言,在演出的过程中,艺人通过观察和参与,学习演技艺术,提高演艺技能。这种现场的示范,快速的提升了艺人学艺的水平。

2、创新方面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盖州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各农村公社经常组织文艺宣传队进行文艺汇演,来展现各个公社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在汇演过程中,由于相互技能展示的比拼,使得艺人们对于节目的品质要求更加的精良。在追求艺术创新上,皮影艺人试探用真人代替影人,用真实的舞台替代影窗,以真假声代替原来的掐嗓演唱。偶然一次的大胆尝试,使得表演耳目一新,受到大家的推崇。其中,大锅峪村业余剧团的皮影艺人史安胜,就尝试了这种用真人代替皮影的表演,音乐上,运用影戏的曲调,排演了《互助抗旱》新戏,他们自称这种表演形式为“影戏”。耳目一新的“影戏”,受到大家的追捧,繼而,这种表演形式又影响到其他村落,盖州四台子村的艺人翁景澍,又排演了新戏《白杨树下》,当时把这一类型的剧,称为“影剧”,也就是辽剧的雏形。随着影剧影响力的扩大,不久,熊岳镇文化馆引起了重视,并创办了“影调学习班”。当时盖州的知名皮影艺人马传亮等根据吕剧的剧本,以盖州皮影的唱腔曲调排演了影剧《小借年》,并参加了“辽宁省第一节农民业余艺术汇演”,在汇演中影剧大放异彩。于是,这种称作“影剧”的地方戏引起了辽宁省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并在全省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8年,由业余演员排演的《跃进之家》,参加了“辽宁省建国十周年献礼节目演出大会”,在辽宁各地进行巡演,所到之处,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再次使得“影剧”的影响力扩大。 “影剧”的演出轰动了整个盖平县(当时称盖平,1992年定名为盖州),引起了盖平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决定“影剧”由原来的业余文工团转为专业影调剧团。

影调剧由此步入专业化的道路,在表演、身段以及培养人才上,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在专业剧团形成之前,辽剧剧团的演员是由当地的农民组成的业余团体,初期行当也以生、旦为主,曲调比较单一,只采用“平唱”,唱腔更偏重于皮影戏的味道,在部分戏中还运用了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首创的“话剧加唱”的方法,板式多为四六或二八板。

由于辽剧的雏形是从皮影戏脱胎而来,以前是影窗艺术,演员站在幕后表演,所以,初期时,艺人并不重视身段的表演,但当地方有关部门在民间选拔出优秀的皮影艺人,组成专业剧团后,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演员形体的表演训练,有效的提高演员的专业素养。在表演上,继承戏曲程式化表演基础上,融合皮影人物的平面动作,创造出与剧中人物相符的身段表演,把艺术化的完美表演传递给观众,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既不是传统戏曲程式性表演的复制,又不是单一的幕后表演的影戏,它既新颖又符合戏曲观众的审美要求。并且创造出一系列辽剧独有的身段表演,如斜身前后的“抖袖”、曲肢颤臂的“整冠”和趋步颤足的“大巴掌”等表演。

唱腔上,艺人更是创造性的增添了“平唱反调”、“二龙松”新的唱腔。其中,“二龙松”是艺人马传亮在排练《双闯关》时,将盖州皮影的平唱与河北滦州皮影的花调相结合,形成了这种新的唱腔。后以熊岳喇嘛洞的景——二龙松为曲调名称,恰恰也正是因为两种声腔相结合,缺一不可,故称“二龙松”。二龙松是旦行(老旦不使用此声腔)专门使用的唱腔,它旋律起伏优美,由七声音阶构成的宫调式音阶。结构上,一般采用上短下长,过板起腔,板上落腔两个乐句,此行腔的特点,导致曲调通俗,易于传唱,适于表达明快、喜悦的情绪。新的唱腔的出现,更加丰富了影戏的唱腔音乐,使剧中人物情绪表达更加丰满,特别是变化音#1以及小七度大跳的出现,使曲调更加具有地方韵味。

无论是身段表演还是唱腔音乐,都是艺人在二度创作时,用心排练、多加钻研的结果。只有艺人经过长期的排练,艺术实践,对剧中人物的反复斟酌,从人物、剧情出发,才能创造出贴合这种戏曲表演的艺术。艺人在唱腔、身段等方面的创新,不仅增加了剧中人物的可塑性和可看性,音乐表演的丰富化,也使剧目的创作由最初的小戏,逐渐增加为剧情复杂的大戏,新剧目的创作数量也逐渐增多。

1960年,“影调剧”改名为“盖平戏”,剧团改为“盖平戏剧团”。恰在此时,东北三省协作会议提出了:“要繁荣发展东所到之处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在这一精神指引下,东北三省开始着手创立本省的地方剧种,当时,东三省主要有京剧、评剧以及二人转活跃在舞台上,为落实这一指导精神,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在二人转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吉剧”、“龙江剧”,在辽宁省政府和文化部的关切下,专门成立了调研团来到盖县,对盖平戏的唱腔、表演等进行进一步的资料整理。经过调研,专家一致认为盖平戏四大特点突出:“唱腔优美、曲调丰富、行当齐全、风格独特”这十六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一个地方剧种所具备的元素,由此,决定1961年在沈阳成立了“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把原来的盖平县剧团的工作人员调入沈阳,把原来的地方剧团转为省剧团,组织演员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排演新戏。正在演员积极准备进京展演时,文革的到来,取消了剧团,演员暂停了排练,并且成立了“五七干校”,到盘锦进行劳动改造。七十年代后,省里又恢复了辽南剧团,但此时原剧团的部分演员,由于下乡插队安家或调回自己家乡等原因,造成了剧团在人才资源上的流失,剧种一度衰败,也由省里再次调回到地方。八十年代初,盖县重新建立了辽南戏剧团,艺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支撑着一个剧种。先后排演了《邻居》、《龙凤镜》、《包公赶驴》等。进入九十年代,辽南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1年,陆续拍摄了辽南戏电视剧《山这边  海那边》、《为官一任》等,受到百姓的喜爱。九十年代末,为了进一步发展辽南戏的文化艺术事业,在瓦房店市成立了辽南戏剧团,先后也排演了《姜云胜》等现代戏。21世纪,辽南戏经过岁月的捶打,已发展成为辽宁独特的地方剧种。2002年1月,由辽宁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正式下文,把辽南戏定名为“辽剧”。

从皮影戏的影窗艺术发展到到辽剧舞台艺术,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脱颖而出,这与影戏艺人的创新意识是分不开的,这种创新一定是基于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舞台艺术的不懈追求。

二、辽剧艺人的艺术成就

辽剧在流变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辽剧艺人,他们的努力钻研和技术精湛,促进了辽剧的发展,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辽剧艺术。现将艺人在辽剧剧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进行阐述。

1.剧本方面

根据营口市戏剧艺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自1950年-1980年,近三十年来,由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排演的剧目近70出。其中移植的各种传统剧目占13.25%,整理改编的历史剧目占13.25%,现代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占73.5%。中小型剧目居多,大型剧目较少。

《小借年》剧目的出现,對于辽剧而言,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辽宁日报》与《辽宁农民报》均曾发表文章评说此剧,称《小借年》的演出,标志了“一个新的剧种出现”。这出戏是艺人由志正根据吕剧同名剧本移植而来,1956年,进行首演,演职人员有温桂芬、陈桂英等。《小借年》是用盖州皮影的平调进行舞台戏区实验初获成功的主要剧目。唱腔上选用了群众所熟悉的地方曲调,易于传播,演出后有了一鸣惊人的效果。演出的成功正是由于艺人对于舞台的长期实践和对群众欣赏口味的了解。

1961年,盖州戏剧团张家本导演的《宫门断鞭》取材于皮影戏《震阳关》,首次以净行为主的剧目。主要演员有张广林、赵金安、关素芳。这出戏与观众的见面,使得长期居于配角的净行跃入了主角的位置,并且在排练过程中,经过导演张家本反复推敲,创造出了净行尉迟恭,盖州辽南戏净行唯一的脸谱。在唱腔上,艺人王威信参照“反弦”演唱的规律,创造了“平唱反调”的唱腔。

上世纪80年代初,春风文艺出版社发表了《卖桃》剧本,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剧情描写由一场误会引发,而坚定、落实了生产责任制的信念,符合市场经济大背景。剧团由业余艺人组成,参演的艺人有曲延全、孙文朋、李玉坤等。并在“营口地区业余创作汇演”中获优秀剧目奖。1982年盖县举办的“辽宁省农村小戏”中获优秀剧目奖。

2、表演方面

辽剧的行当是在盖州皮影戏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艺术发展而成的,将原来的幕后演唱改为“真人”登台表演,在表演上,因原是幕后演唱,对于舞台表演经验需借鉴、模仿京剧、评剧舞台表演,从而衍变成了生、旦、净、丑行当。在借鉴其他剧种的同时,身段中融入皮影影人的动作,如双抖袖、整冠等。

双抖袖是演员刚上场,常在九龙口的位置亮相时的身段。这一程式性动作通常是戏曲演员在短暂停顿中做亮相表演,以突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其他地方剧种在表演时,注重的肖像式姿势,而是辽剧演员在亮相时,一脚在前,另一只脚虚踏足尖,给观众呈现的平面姿势。在双抖袖之后,单侧整冠,真人如同影窗人般。有经验的皮影艺人又将皮影中丑角影人的动作运用在舞台表演中。张家本导演的《当箱子》,其中李万有角色就参照了皮影戏丑行影人的动作,把李万有丑态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表演中以京剧方巾丑为基础,真人侧身表演,步子颤颤,逐步向台前靠近,模仿影窗人物的平面像,更加夸张化的表演。

三、总结

通过对辽剧艺人动态地观察,我们看到站在影窗幕后,斜身操纵影人的“弄影者”,在历经沧桑岁月,空间流转后,使得光影艺术的舞台空间从影箱幕后扩展到整个舞台,“弄影人”手中杆操纵的生旦净丑、人生大戏,也转变成真人登台表演的戏曲人物。这一艺术形态的流变过程,无疑离不开影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博采众长、勇于革新的容纳与探索精神。直至时今,辽剧的艺术工作者仍在努力、积极地保护和传承辽剧艺术,年近八十的肖长生,担任辽剧振兴会会长,可以说是辽剧成长的见证人,和辽剧有着六十多年深厚的情感。那时,刚刚初中毕业的肖长生,正逢盖县戏校成立,面向全县招收影调剧专业学员,热爱音乐的他最终选择了留在戏校进行学习,没想到和辽剧的这份缘,一牵便是一生,再也割舍不开,无论是艰难岁月,还是如日方升,都同辽剧一起历经,他先后创作和指导了《龙凤镜》《望儿山》《三战张月娥》《礼之恋》等优秀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正是有着像肖老师一样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辽剧艺人,我们才看到了辽剧的希望。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下,很多地方戏曲被边缘化,但辽剧艺人仍在努力地坚守着,没有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淹没。经过辽剧工作者的努力,力图打造优秀剧目,不仅在历届省艺术节中摘金夺银,进京展演荣获文化部特别奖,并且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了6台剧目20余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这充分证明了小剧种也能登上大舞台。

辽剧艺人用心血滋养着辽剧的成长,同样,辽剧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演员。2017年辽宁省委宣传部立项剧目辽剧《养女情》中男一号宋国良的扮演者李凤堃,他谈到:“宋国良这个角色对我来说难度很大,我充分的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在唱腔上加入了京剧、民歌、评剧等一些旋律来丰富辽剧的风格,表演上也采取了很多艺术手段去丰富这个角色。”在演员不断专研、努力下,一举获得了成功。在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汇演,二次进京表演时,在梅兰芳大剧院受到了部长及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李凤堃作为辽宁省选送的文艺代表,有幸被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把辽剧唱到了国家大剧院。在辽剧会议室墙上挂满了辽剧眼残曾获得的荣誉证书,在这些证书的背后,不知饱含了多少辽剧艺人的心血和对艺术传承的厚重之情。

目前,肖长生老师已是辽剧最年长的创作者,他说辽剧艺人在人才培养上,现在还缺少新生力量,缺乏领军式人物,有人说:“一个演员救活一台戏”,需要出现标志性人物成为众人皆知的名人,尽可能的发挥辽剧艺术家的影响,由此可有助于辽剧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建议有关文化部门能够给予剧团一定的扶持力量,帮助剧团输送新人,培育人才。面对这种现象,要想发展辽剧,传承辽剧,就必须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这种培养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辽剧艺人的坚守,让辽剧艺术较好的传承和传播。

注:本文系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2017YL08

参考文献:

[1]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庄河县志》,95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康保成主编《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大象出版社,2011年

[3]张军著《滦州影戏研究》大象出版社,2010年

[4]营口市戏剧艺术研究所《辽南戏志》

[5]肖东发《关东曲苑》现代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影戏皮影唱腔
指间功夫
吟 荷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皮影的来历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
安康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