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铁道兵到大盾构“梦之队”

2019-10-28王哲

中国报道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苏通铁道兵先民

凌晨5点,一位头发花白、面色黝黑的老同志钻进由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承建的南京和燕路长江过江通道隧道工程现场,戴着袖标事无巨细地检查安全生产,把发现的问题梳理出来逐个解决;白天,他和年轻的工人小伙伴们一起在施工工地中爬上爬下,在大盾构装置逼仄局促的空间里研究解决问题;晚饭后,他再进隧道巡查一次,把次日工作继续梳理一遍。

晚上9点,他回到自己的工地宿舍,打开手机里收藏的视频,小外孙用稚嫩小手弹奏的《我的祖国》荡漾在小屋里,陪伴着他缓缓进入梦乡,南疆铁路上的冰雪、建安工地的风雨和京九铁路上的骄阳,新光隧道里战友的歌声、南京长江隧道闷热的空气、苏通隧道大盾构的轰鸣在他的梦境中一一闪过。

他就是老铁道兵、国内多项大盾构隧道工程的“首席顾问”——周先民。从当年祖国西北边陲的“打眼放炮”修隧道,到如今凭借先进设备和成熟技术“穿江越海”,周先民见证了新中国大盾构“梦之队”的形成。

忆往昔峥嵘岁月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条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幸福希望的铁路——南疆铁路。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5万多人的筑路部队进入新疆,承担起修建新疆第一条铁路的光荣任务。当时只有20多岁的周先民和4000多战友战天斗地,修成了南疆铁路上新中国的第一条“灯泡”型隧道——新光隧道。

“那里是高原,水烧不开,饭做不熟,平时吃的馒头一捏都是面疙瘩,冬天只能化了冰当水喝,吃的都是压缩菜,吃上两三次水磨豆腐就是奢侈的享受;夏天住帐篷,冬天地面上太冷,战士们就徒手挖地窝子住进去,一年四季无法洗澡,只能擦澡。”周先民回忆起当时的峥嵘岁月依然动容。

“铁道兵不只是在表面平地开凿隧道,他们不仅要深入全是水的地下挖掘,也要爬上6米以上的吊梁木,所以我们叫自己‘海军空中陆战队。”周先民说,当时虽然环境异常艰苦,但是铁道兵战士们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

当年战士们开凿的工具更为简陋,基本上没有机械化的设备,只有铁锹、钢钎、小推车等简单工具。周先民当年就是班里的“除渣工”。在这样的条件下施工,受伤总是难免的。一次爆破中一块山石飞起直接砸到周先民的背部,“我当时就晕了过去什么都不知道了,战友赶紧把我送去抢救,仗着年轻挺过来了,但是也留下了现在腰椎的病根。”

周先民参与挖掘的新光隧道,有25名战士牺牲。在建设南疆铁路的5年间,共有268名鐵道兵长眠于天山脚下。“我目睹了战友的牺牲,连我一直很敬佩的老连长也因公殉职,这让我暗暗想,什么时候我们挖隧道,能够不伤人不死人,实现安全穿越?现在我终于有底气对我的战友和老连长说,我做到了,你们放心吧。”周先民说。

万里长江“第一隧”

新光隧道工程结束后,周先民继续跟随部队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在修兖石铁路时“兵改工”。1984年1月1日,周先民所在部队的4000余名官兵脱下军装换上了工装,集体转业到中铁十四局,之后他先后参与了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这期间,大多数隧道都是用矿山法施工,少数隧道逐渐开始运用三臂凿岩台车和盾构机技术。

直到2005年,南京长江隧道的开建,中国才真正开始将大直径盾构技术用于水下隧道施工。中国隧道施工从矿山法到盾构法,可以形容为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大炮的转变,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盾构机在长江下修建一条总掘进长度6042米的隧道,万里长江由此开始了由水上架桥跨越到水下隧道穿越的巨大历史变化,开启了中国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穿江越海的纪元。

周先民被任命为中铁建十四局集团南京长江隧道项目指挥部常务副书记。这一年被称为中国大盾构元年,但在极为复杂的南京长江地下,大盾构施工仍是一项空白。没有大盾构人才、技术和经验却要干大盾构工程,有人悲观地说,如此仓促上阵,长江隧道出了差池怎么办?周先民坚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要有热爱大盾构事业的人,就一定能干成最难的大盾构工程。

周先民谋划要把南京长江隧道建成大盾构人才的“黄埔军校”。从盾构机订货开始就派出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去向德国海瑞克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求教,请海瑞克的专家给学员讲盾构机原理,请广州有盾构施工经验的专家讲操作,实地考察广州南沙项目的施工。

当时所有技术和设备全部引进昂贵的德国技术,但在周先民的领导下,德国人制定的一个管道安装流程需要一星期,结果中国工人们一个晚上就完工;总装第二台盾构机时,德国专家认为最快也得5个月,中国工人却创下了58天组装完毕的世界纪录;盾构机在行驶途中因为刀片磨损、停滞不前,德国人一个组用一天的时间从盾构机上把一把刀抽出来,再用一天装回去,两天换一把刀就要收费20万元。中国工人们学会换刀后,一个组一天换了8把刀,这一天的工资只要5000元,在节约大量费用的同时,还节约了14天的宝贵工期。

老铁道兵周先民是国内多项大盾构隧道工程的“首席顾问”。 摄影/《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2008年12月13日,南京长江隧道出现了一次危急险情,外国技术人员操作失误将切口压力调高,致使泥水循环系统瞬时将顶部覆盖层击穿,长江水直接进入了盾构机开挖仓。外国专家没有参加救援会议,而周先民临危不乱,坚定沉着地说,我们自己救自己。危难关头,全体抢险人员众志成城,中途换泥浆管道时,几十个一直守在隧道里不肯离开的工人呼啦啦地从廊道上跳进了泥水中。平时换一节管道要一个小时,但那天,20多分钟就换完。48小时后,掘进了12环,切口压力逐渐恢复,南京长江隧道战胜了一场灭顶之灾。

2010年5月28日,南京长江隧道建成通车。此后,十四局的大盾构业务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国内在建的大盾构和水下隧道项目有20多个,其中12个都是十四局在做。从南京长江隧道出来的人很多都在总工、项目经理这些职位上独当一面。

年轻的大盾构志在四方

2016年,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廊的苏通GIL综合管廊项目启动,它是全球首条特高压穿越长江综合管廊,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可以减少长三角地区发电用煤1亿吨,创造多个世界第一。

2016年,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是要在长江下掘进一条5.5公里的隧道,施工时,存在穿越沼气层、穿越深槽区等六大风险点。这一项目的负责人陈鹏、白坤都是从南京长江隧道出来的,他们虽然觉得技术层面没有问题,但因为项目工期紧,要求高,得找个有经验的人来参谋把关才踏实些。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周先民。

此时,年过六旬的周先民已经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在陈鹏、白坤等人的恳请之下,这位一生都在工地上奔波的老战士成为苏通综合管廊项目顾问,又开始了忙碌。每天,周先民都要来来回回在隧道里跑4至6趟,完全不像是顾问,倒像是执行主管。对此,周先民解释说,顾问可不是“顾而不问”,而是“又顾又问”,要在工地上四处光顾,解决问题。他说,“我是个退休老头,要给自己定好位。”但他又说,“宁可越位,也不缺位,要主动补位。”

7月2日,苏通GIL 综合管廊的1000kv淮上线输变电工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苏通项目书记袁加辉认为,周先民40多年来坚守在铁路隧道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南京长江隧道和苏通等项目,他的精神影响了这些项目的班子和队伍,尤其对年轻人价值观、世界观和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影响更大。

从南京长江隧道到苏通项目,大盾构换刀技术已经智能化。南京长江隧道时的第一代换刀技术,到苏通综合管廊已发展为第三代,项目联合国内刀具厂家对刀具不断进行优化,针对隧道内有害气体,对盾构机进行了防爆改造,将电传感器改为机械传感器。主驱动由南京长江隧道时的人工调节变为自动化调节,安全系数和工效大为提高。

2018年8月21日,央视新闻全程直播苏通项目全球首条特高压综合电力管廊隧道的贯通,在全国人民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大盾构屹立在世界盾构施工技术的最先进行列。苏通项目创造了世界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新纪录,整条隧道无一渗漏点,浑然天成,赢得各界一致好评,先后吸引了国内外6000多名专家学者、业内同行现場观摩。国内这一领域的“泰斗”钱七虎院士称赞:“此隧道是目前国内现场管理最好、实体质量最优、建设进度最快的行业标杆工程。”

从南京长江隧道大盾构“黄埔军校”开始,到2018年刚刚贯通的苏通项目,以及现在在长江八卦洲进行的隧道工程,周先民的“得意门生”们逐渐成为我国隧道挖掘的中坚力量,如今和周先民一起在南京长江隧道施工的同事们继续奋斗在大盾构事业的最前线,为穿越江河湖海城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大盾构“梦之队”。

“背上行装扛起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周先民现在依然时不时会哼唱起“铁道兵之歌”,而如今的年轻人加上了新词:“keep fighting,延续百年的梦想,年轻的大盾构有梦想,穿山越海,志在四方……”

猜你喜欢

苏通铁道兵先民
苏通大桥消堵消患协同管控设计方案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新时期传承铁道兵精神与企业文化研究
苏通大桥钢桥面铺装使用状况及养护策略研究
虚拟化技术在苏通大桥收费系统中的应用
铁道兵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