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价值意蕴

2019-10-28田玉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事业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

[摘要]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然面临新要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点,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底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价值意蕴

[作者简介]田玉(1995-),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0-0014-02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要求①,其一便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其中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认为的绝对精神决定存在的唯心论观点,进而论证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②。中国从革命到建设再到发展,无不是在充分认识和考量当时所特有的社会存在基础上,做出正确而又科学的价值判断的结果,于教育事业而言也是同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经济萎靡、生产落后、人民素质亟待提升……针对一系列现实问题,毛泽东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③,这就明确地规定了教育的性质,使得新中国的教育不至于从一开始就走上弯路。那方法怎样呢?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的部分,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④。这就使得新中国的教育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解决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加全面、广泛、深刻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从新中国的实际出发的结果。

“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作为小资产阶级被“打倒”,中国的教育成绩遭受践踏,即便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上不免依然存在着噤若寒蝉的局面,教育事业发展受到极大阻力,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排除万难,看清形势,指出“我們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责任,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⑤,这就给知识分子进行了正名,从全党的高度提升了教育的地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说:“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⑥这是面对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而做出的重大判断。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点,始终引导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扎根于中国大地。

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在革命战争年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政治人才,是培养勇于斗争、敢于牺牲的革命力量。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曾题词:“要造就一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⑦之所以这样说,是当时的时代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如果光做文字功夫、只会纸上谈兵,不能脚踏实地、不富实际精神,遇到困难就退后、见到利益就妥协,那么即便是读再多的书也不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已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⑧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中国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目的是培育一批能担当起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合格人才,这也体现了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国际视野与战略眼光,要向现代化建设更为成熟的其他国家学习,要向教育改革发展更为深入的世界格局看齐,要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主义未来迈进。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⑨。在教育领域旗帜鲜明地讲中国特色,这体现了中国的教育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描绘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让世界看到了新时代的大国自信。可以放开眼界、坚定自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

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底蕴。《说文解字》中记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组合看来,教育即是要以身作则地培养子女,使其成长为善良的人,这是多么朴素而又纯粹的认知。刘备给其子刘禅的遗诏所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⑩正体现了这一哲理。《论语·述而》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荀子《劝学》称“学不可以已”,韩愈《进学解》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诸如此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不胜枚举。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教育一直为中华民族所尊崇。古代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典故,均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古时教书育人的学堂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影响着当今的教师队伍;古人所崇扬的“孔孟之道”,也昭示着教育的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其影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在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关教育的思想不断发展变化,而又一脉相承,扎根于传统文化宝库,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植根于中国大地的教育凸显着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对一代代中国人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底蕴之必不可少的传承。

四、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的重要表述,也由此为起点,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人民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进一步阐明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只有深深扎根中国这片土地,才能与人民肩并肩、手牵手,才能更紧地依靠人民、更充分地相信人民,才能使教育的问题从群众中来,令教育的红利到群众中去,才能更“接地气儿”地办好教育。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注释]

①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01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10月1日.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0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1页.

⑦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76页.

⑩语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页.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不足,做到知耻而后勇。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6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猜你喜欢

教育事业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