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野下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的特征与价值研究

2019-10-26吴安宇

人物画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非遗特征价值

吴安宇

摘 要: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是每年春节期间传承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城乡,由县城及周边群众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的一种别具特色且不可或缺的欢庆元宵节的传统民间习俗活动,源于舞龙求雨,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德江炸龙习俗具有多重文化属性,是德江县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乡土情结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和当代价值。在今天对于营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乡村振兴中必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遗;德江;炸龙;价值;特征

一、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的基本内容

德江县位于娄山山系与武陵山山系交汇处,是黔东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居住着汉、土家、苗、仡佬等17个民族。德江炸龙习俗始于汉代,至今仍然盛行于德江县的一项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全县群众自发有序组织,不分民族,不论男女老少均主动参与,自玩自炸,一直延续至今。

活动主要包括:扎制龙灯(制作)、接龙起水(祭祀)、亮龙、出龙仪式、入户拜年(消灾祈福)、巡游、炸龙、化龙(送龙归海仪式)等环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炸龙”环节。

如今随着城区的扩大,参与炸龙的人数从上千人增加到上万人,龙灯从20多条增加到80多条,观众从数万人次增加到30多万人次。炸龙时间为正月十五晚上,正月十四、十五白天会进行龙灯巡游,即龙灯伴以秧歌、腰鼓、花灯、傩堂戏、彩车等,沿县城主要街道巡游。正月十五晚上,舞龙者头戴湿毛巾,袒胸露臂,敲锣打鼓,高举龙灯昂首前行。街道上家家户户均早已将爆竹缠绕在竹竿上,排成一排,火龙出现便立即点燃鞭炮和土制嘘花,对龙灯密集轰炸。哪里的爆竹和烟花最猛烈,龙灯就往那里钻,全城都是爆竹声、犹如春雷滚动,一般要持续到深夜才散去。

德江炸龙习俗对于研究民族、民俗、天文、声乐、舞蹈等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德江民众对于炸龙文化,民族情感的一种寄托和表达方式。

二、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的自然环境

德江县,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娄山交汇处。全县国土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聚居着土家、汉、仡佬、苗、侗、布依等17个民族,总人口49.1万人。乌江,自南而北,流经德江县境内五个乡镇,属乌江中下游地带,海拔在319米至1534米之间,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复杂多样的地形,多民族聚居的环境,独特多样的文化,为德江炸龙习俗的产生和传承奠定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三、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的历史渊源

德江炸龙习俗来源可查的历史文献及文物佐证为:1、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飞龙寺(时属德江县龙泉乡管辖)内正壁上的“求雨图”;2、《史记·华阳国志》:“黔中之南,间有龙舞”;3、《思南府志》载:“安化(今德江)各场镇,均有土王节,间有炸龙者”;4、《德江县志》记载:1914年(民国三年)正月,城区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炸龙活动庆祝安化县改为德江县。

1978年后,除煎茶等少数集镇有两三条龙参与活动外,主要集中在县城进行。活动已演变为酬神和娱人的有机结合。21世纪初至今,德江炸龙习俗主要在县城举行,每年都有80条左右的龙灯参与其中。

四、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的分布区域

因炸龙活动需要宽敞且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德江炸龙习俗核心区域为县城各街道,且辐射县域内的合兴、煎茶、共和、高山、复兴、荆角、泉口、龙泉、稳坪、长丰、沙溪、钱家、楠杆、长堡、枫香溪等乡镇及周边县市部分乡镇。据史志记载,从明清以来,全县18个主要场镇都有炸龙活动。1978年后,除煎茶等少数集镇有数条龙参与炸龙外,德江炸龙习俗主要集中在县城进行。2010年至今,县城内的各个社区、街道均为活动举行场地。

五、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的主要特征

1. 鲜明的地域特征:炸龙习俗历史上在贵州黔东的德江、思南、等县都有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后,炸龙习俗活动则主要集中保留在德江县县城内为主,炸龙已成为德江人过年不可或缺的部分。

2. 淋漓尽致的“炸”的特点。在活动的所有流程中,德江炸龙以“炸和嘘(喷灼)”为主要特征。男人们袒胸露臂举着龙灯上街“巡炸”,臨街人家将爆竹缠绕在竹竿上并排列好,龙灯到来后点燃并将其置于龙头、龙身、龙尾的正上方,进行密集轰炸,另将土制嘘花正对龙灯喷灼,场面异常震撼,视野所及均是火树银花,耳边爆竹声犹如春雷滚滚。

3. 具有艺术形式多元性。流传千百年下来的德江炸龙,包括竹编、绘画、剪纸、印染等传统工艺,所扎龙头精致美观,高大雄壮。既包含有丰富的民俗事项,又体现有文学艺术和游艺和杂技的活动。

4. 具有群众参与广泛性。每年春节,全县群众自发有序组织,不分民族,不论男女老少均主动参与,自玩自炸,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无不乐在其中。

5. 活动周期性及持续性。德江炸龙习俗为每年正月初炸龙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烧龙结束,具有固定的活动开展时间周期及长达十六天的活动持续时间的特性。

六、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的重要价值

1. 德江炸龙习俗的历史价值。将古代以龙求雨、舞龙酬神民俗活动保存至今,内涵丰厚,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动见证。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众的民族、哲学、宗教、天文、语言、神话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2. 德江炸龙习俗的民俗学价值。德江炸龙,内涵丰富,仪式庄重,保留众多民间智慧。表达了人们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活动还带来了秧歌、腰鼓、花灯、狮子、傩堂戏等民俗表演,具有民俗学价值。

3. 德江炸龙习俗的社会学价值。对于德江民来众说炸龙习俗已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交流方式,通过参加活动,加强了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提升了民众的文化自爱自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4. 德江炸龙习俗的文化艺术价值。德江炸龙包含竹编技艺、木雕技艺、绘画技巧、剪纸技术、印染工艺、刺绣工艺等,所扎龙头精致美观,高大雄壮。既包含有丰富的民俗事项,又体现有文学艺术和游艺和杂技的活動。

5. 德江炸龙习俗的文学价值。德江炸龙活动流程中的舞龙(拜年):送帖入户,入户舞龙祈福仪式中,玩龙者将根据对每一户户主的了解,送上押韵起满含主人心愿的贺词,贺词种类和寓意丰富,具有较好的文学价值。

七、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德江炸龙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已面临亟待保护的境地。一是炸龙的分布已从众多的集镇缩小到了县城,炸龙文化覆盖区域大幅萎缩;二是龙灯扎制技艺多掌握在民间老艺人手中,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工艺传承后继无人。三是对炸龙文化的内涵缺乏研究,炸龙的民俗价值挖掘有待提高。

1.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1)2010年成立德江县龙灯协会,组织全县舞龙炸龙爱好者和工作者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召集各路龙灯,统一举行出龙仪式,公布巡游线路、方向和提出活动规范,使该习俗得以有序健康开展。(2)德江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存有炸龙各主要环节(含制作技艺)的文献、书籍、项目文本及光盘(含辅助材料);收集有相关文献,编辑出版了《德江土家炸龙》等书籍;收藏有相关实物。并明确有专人负责德江炸龙研究,活动开展等工作的指导和联络。(3)自2010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划拨不少于10万元的保护经费,用于保护和传承德江炸龙工作。

2. 取得的成效:(1)德江炸龙龙灯协会目前城区有18个分会。每年参加龙灯队伍的炸龙已达80条左右,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舞龙(龙灯)队伍。(2)各级传承人能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梅成贤、徐发、谢天阶等传承人在每年的炸龙习俗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广大民众对德江炸龙习俗的民族认同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参与炸龙习俗的人数从上千人增加到上万人,龙灯从20多条增加到80多条,观众从数万人次增加到30多万人次。有力推动了德江炸龙活动的传承。(4)2010年编辑公开出版了包含图片、研究文章、文学作品在内的《德江土家炸龙》。

德江炸龙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八、结语

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特有的欢乐和全民参与的形态,深受民众喜爱,习俗活动中人们不论男女、不论尊卑、不论职业、不分民族,都可以参与其中,人人忘我而舞、忘我而炸,彼此融洽、消解矛盾。德江各民众和谐团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密不可分。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已成为德江县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在今天对于营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乡村振兴中必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德江县青龙镇龙灯协会,《德江土家炸龙》,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非遗特征价值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