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多少城市在夜晚醒来

2019-10-26法人崔晓林北京报道

法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

◎ 《法人》全媒体记者 崔晓林 北京报道

21点30分,北京建国门外大街的商圈崔晓林/摄

时钟指向20点35分,北京朝阳区大望桥下的交通依然紧张,汽车排着长队等待绿灯,斑马线上,行人和左转车辆争抢着道路。在东北角的华茂写字楼下方,CBD著名商业综合体新光天地(SKP)亮如白昼,时尚而梦幻。

“SKP走高端路线,来购物和就餐的都是白领和老板,他们白天没有时间,所以晚上来。”9月8日21点,商场总服务台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20点至22点的两个小时里,SKP的化妆品、时装、奢侈品、餐饮业等销售量,几乎与白天一整天持平。

不仅仅是SKP,也不仅仅是北京。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夜经济的繁华景象,犹如热带气旋席卷华夏大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20多个中国主要城市的夜间消费占到全天消费额的一半,并仍在持续上升。这些城市的管理者们,及时捕捉到了这个拉动内需的大好时机,并纷纷出台鼓励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相关业态与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关于夜经济,有一种形容让记者印象深刻:“当夜晚来临,如果你认为城市该洗洗睡了,那你就out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夜晚醒来。”

人类的夜晚早已不再黑暗

事实上,“夜间经济”首次作为经济学名词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不列颠。当时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而提出这一名词。英国的夜间经济,通常指发生在当日18点到次日6点之间,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

从那时起,夜间经济已成为全球化大城市推动经济复兴、展现文化底蕴的新亮点。

在夜经济名词的起源地英国首都伦敦,这个著名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逐渐向公众开放夜间展览。不少博物馆实现晚间开放,每周五延长开放时间到22点。此外,伦敦大小博物馆经常推出不同类型的晚间活动,以沙龙、展览、讲座的形式一展文化魅力。

目前伦敦的11条地铁线路中有5条已实现周末通宵运营,为夜间经济消费者和从业者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保障,通宵地铁每年为伦敦经济带来7700万英镑的收益。

此外,酒吧、饭店、音乐厅、剧院等夜间经济元素遍布在伦敦的大街小巷,提供夜间服务。据统计,夜间经济为伦敦提供了130万个工作岗位,占全英国GDP的6%。伦敦市的夜间经济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亿英镑。

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法国,夜巴黎曾有享誉全球的华丽星空。20世纪的最初10年,巴黎北部的蒙马特高地,每逢夜幕降临,毕加索、雅各布、马蒂斯等人便会光顾此地,谈论艺术与创作。

100多年后,大师虽已远去,但蒙马特高地的咖啡馆、酒吧、餐馆、纪念品商店依然灯火通明,人们席地而坐,欣赏街头艺人的表演,俯瞰不一样的巴黎,仿佛回到了那个繁花似锦的年代。

事实上整个法兰西都在被夜空点亮,里昂、马赛……几乎每座法国城市都定期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灯光秀,各类充满创意的灯光装饰遍布各个角落,动情地讲述着城市的历史经典故事,成为法国民众娱乐休闲和世界各地游客了解法国风情的重要方式。

除了灯光,法国多个景点还推出了绚丽的烟火秀,通过灯光、喷泉、音乐、烟花的巧妙融合,使游客感受不一样的视听盛宴。作为世界五大宫殿之一的凡尔赛宫就在暑期推出了大型喷泉、古典音乐及烟花表演等沉浸式游览项目。

而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纽约,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以24小时地铁著称的“不夜城”,夜生活从文化切入,不论是传统中心时代广场和百老汇,还是年轻人聚集的东村和布鲁克林,夜生活内容多元且充满生命力。

越夜越精彩的不只有上述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翻开全世界的“夜市”版图,从希腊圣托里尼到印尼巴厘岛,从莫斯科红场到东京新宿,从马尔代夫到里约热内卢的科帕卡巴纳海滩——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休闲的海滩,夜色下的繁华正在点亮全球。

数据提供/京东商城

中国之夜,越亮越精彩

新中国的夜间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夜间消费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以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为例。2018年这三座城市的人均GDP都超过2万美元,按照国际公认的发达国家人均GDP门槛2万美元的标准,“北上广”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意味着中等收入人群已经大规模到来,他们的消费欲望和能力直接体现在夜经济中。

8月27日,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2019上半年互联网夜经济报告》,其中“京东到家”5至7月的夜间订单量较去年增长高达60%,京东便利店夜间成交额同比增长40%。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发布的《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显示,每天21点至22点是淘宝成交最高峰。

此外,中国旅游研究院3月发布的《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以及普华永道6月发布的《夜间经济激活城市“FUN”生活》研究报告,在从夜间旅游、夜间生活、夜间线上或线下销售报告等多个角度刻画了夜间经济发展的现状后得出结论:夜经济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新兴活力源。

“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来看,夜经济打造的亮丽风景线,不仅是一张崭新名片,更能创造就业岗位、带来产业发展机会;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角度来看,夜经济不仅是城市消费的‘新蓝海’,更为当前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8月28日,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向记者表示,中国的城市需要有新的消费点来扩大需求,夜经济对支撑经济增长速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科研单位和高新企业密集的北京市海淀区,今年提出,推动区属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公园等文体旅游设施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举办各类夜间活动,带动一批文化沙龙、电影院、美术馆、剧院、24小时阅读空间发展。

北京市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已经提出,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如支持建设24小时便利店,深入推进“深夜食堂”发展等。

在黄浦江畔,从今年5月开始,上海两家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老牌影院——大光明电影院、国泰电影院率先行动,成为上海首批“24小时影院”。另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介绍,上海18点以后的消费已达其日间消费的近二分之一。

21点30分,行人如织的北京街头崔晓林/摄

上海市有关部门今年出台的《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本市将打造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对深夜影院、深夜书店、音乐俱乐部、驻场秀等夜间文化娱乐业态秉持包容审慎态度,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

22点钟,北京华贸中心热闹非凡崔晓林/摄

在南粤羊城,得益于气候和消费习惯等原因,广州夜间经济起步较早,于1984年开市的西湖路灯光夜市就曾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灯光夜市。时至今日,广州已成为中国夜场电影日放映量超过1000场的三座城市之一,22点之后仍在运营的地铁站点超过200个的三座城市之一。截至今年6月,广州共有4447家品牌便利店,其中24小时便利店超过3191家,占比超过71%,位居全国前列。

广州市官方提出,至2022年,广州力争形成13个全国知名商圈和一批精品文化项目,夜间经济集聚区达到30个,打造国际知名的“广州之夜”品牌。

跳出“北上广”之外,中国更广袤的还是二三线城市,在那里,夜经济正日益呈现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网红城市西安的这个夏天,深夜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依然人潮汹涌,人们在鳞次栉比的仿唐建筑群里,欣赏着或古老、或现代的演出,仿佛穿越回到那个灿烂夺目的盛唐长安。而在咫尺之遥的曲江创意谷,融汇了深夜食堂、艺术灯光节、潮流音乐节、广场啤酒节、迷宫喷泉、文创市集等互动娱乐活动的“24小时”生活圈好玩、好吃、好逛,备受游客和本地市民青睐。

在新疆,今年8月以来,位于首府乌鲁木齐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夜市迅速成为人气最旺的“深夜食堂”,民族风情的特色餐饮、手工艺品和文艺演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日均客流量突破20万人次。

夜经济不只是吃喝玩乐

数据显示,以服务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夜经济在城市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发展迅猛。在微观层面,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曾经简单的“夜市”发展为包含“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形式的夜间消费市场,人们的夜间生活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智联招聘与美团点评日前联合发布《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该报告从6895份调研样本中分析得出,随着近几年夜间娱乐项目的升级,白领们的活动已经不再只是吃饭泡吧,有潜力的新兴项目正在不断衍生。其中,有54.4%的白领看好独立电影院项目,52.7%的白领则看好深夜食堂和私厨。夜间展览、桌游、密室逃脱等项目也成为消费者想要体验的消费场景。

这份报告还显示,四成白领一天中的主要消费时间在夜晚,这给“夜间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潜力。另据普华永道发布的《夜间经济激活城市“FUN”生活》研究报告披露,夜间经济的核心消费群体较为年轻,以20至39岁人群为主,他们的夜间消费能力与40岁及以上的消费者持平,但频次更高,超过60%每周进行夜间消费。

而年轻白领作为主力群体也为夜间消费市场刮来了新风。演员濮存昕最近也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夜晚走进剧场,把欣赏高雅节目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夜晚不只有吃吃喝喝,文化的点缀能让城市夜生活更有品位。”

从更深层次看,和过去相比,当前的夜经济是一种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经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认为:一是线上线下融合。线上不打烊,线下更多体验式活动配合线上成为夜经济的一大新特点。二是不同业态之间的混搭。如“购物+休闲娱乐”“购物+体育”等,商旅文各种业态的综合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多种夜间消费体验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国夜经济的版图中,最活跃的却并非“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夜经济活跃度方面,沈阳排名第一,其次为武汉和重庆。这份报告集合了线上消费订单数据、线下商圈消费数据、社会信用数据、消费统计数据、舆情数据等指标后得出了上述结论。

23点,北京朝阳区大望桥辅路上的外卖小哥 崔晓林/摄

除了催生出一张张新的城市名片和打卡地标外,热气腾腾的夜经济背后,一个逐渐壮大的“夜光族”群体也已成规模。他们当中有“白天努力赚、夜晚努力花”的消费者,也有深夜提供餐饮、娱乐、配送、代驾等服务的厨师、网店主、外卖小哥、司机等。他们通过弹性作息、错峰值守、共享经济,将一个个手机屏幕里的诉求变为真金白银的服务和交易。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服务者,他们共同成为充满活力的国内消费市场的创造者。”徐平表示,“当然,他们也是夜经济的受益者。”

夜经济也应尊重市场规律

据统计,201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已接近6万亿元,但这些消费大部分仍发生在白天,晚间只有住宿和部分娱乐消费。“18点至22点是夜间消费的黄金4小时,如果将这个时间段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出来,按照10%的增量计算,全国每年就将增加约6000亿元的旅游收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理想和现实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多以餐饮、购物等消费为主,企业相关投资、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及盈利水平等仍较白天有很大差距,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八成旅游企业夜游产品投资规模不足20%;参与调研的657家旅游企业中,72.99%的旅游企业提供的夜游产品品类在30%以下,79.24%的旅游企业夜游产品收入不足30%,夜游产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基于此,不同于20年前以餐饮为主的“夜市”,当前中国发展的夜经济需要将休闲与美食、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打造多种体验场景,实现消费“再升级”。

“夜间消费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顺应消费者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此外,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夜经济的一个普遍性命题是,伴随着过去几十年城市化的提速和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张,老的城市商业中心面临下班后缺乏人气与活力的困境。“要吸引人、留住人,实现城市发展的‘再中心化’,就要从供给侧发力,做好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提升服务品质。”徐平对记者表示。

多地出台的夜经济扶持举措已经做出了上述注脚。以“北上广”为例,北京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并对3000座以下的演出场所的营业性演出给予一定比例的低票价补贴;上海允许有条件的酒吧街开展有规范的“外摆位”试点,尝试建设分时制步行街;广州引进海内外一流创意团队,围绕“千年商都”“岭南文化”“都市文化”等资源,策划一批具广州特色的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

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不同城市夜经济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决策者应该“量体裁衣”。广州市发改委服务业处处长尹志新表示,北方城市是要把夜经济做起来,而对广州、长沙等南方城市来说,夜经济已经很繁荣,下一步要做的是从供给侧发力,为百姓提供更丰富的消费内容。

作为一项新经济模式,夜经济在其发展壮大中,市场和行政的边界在哪里?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天勇看来,夜经济是一种社会自然形成的形态,而不是说发展就能发展。它取决于这个地方的市场活力、人口流入流出、年轻人多寡、老龄化程度等等。

“简而言之,就是有无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如果没有社会需求,或者社会需求没那么迫切的话,只搞一些亮化工程,也发展不了夜经济。夜经济的发展应当是市场需求在哪儿,政府就放开哪儿,让他们自然地竞争,而不是行政力量说了算。”周天勇如是说。

上海浦江游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朝辉的感受佐证了这一点。据他介绍,黄浦江夜游十分火爆,企业一直想发展水岸联动、日夜对接的游船经济,但涉及商务、文旅、交通、环境、市场监管等诸多管理部门,他希望政府加大“放管服”力度,为企业发展夜经济提供便利。

在新兴业态的萌芽和起步时期,政府的包容弥足珍贵。周天勇认为,夜经济更多地需要小巷、小店、小街区、小社区,相应地需要微创业、微社区、微就业。“一条笔直的大街、一个大超市,其形成夜经济的可能性不大。你必须还得找个喝茶、看书的地方,但这些都很微小。”周天勇说,“这些小店的建设和布局上,还需创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政府对此一定要宽容,允许人们利用自己的地点、位置以及优势去创业。”

比如夜晚消费后产生的垃圾问题,周天勇坦言,需要夜经济的创业者们要做好垃圾处理,但是政府在垃圾的收集、转运、清理等工作上,也要做好配套服务。

夜经济,究其实质,是夜间商业活动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这不仅关乎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就业,关乎城市管理水平。从表象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在夜晚“醒来”,这拉动了内需,活跃了市场,促进了繁荣。从根本上说,夜经济也折射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消费降级了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孰轻孰重? 中国经济亟需强化“脱虚入实”
分享经济是个啥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