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2019-10-25何如海李欣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安徽省

何如海 李欣

摘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战略的核心思想,研究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中国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的十九大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采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探讨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第一,合肥市、芜湖市城镇化居于前列,介于0.2~0.45,马鞍山、蚌埠、淮南、宿州、淮北、安庆、阜阳等市介于0.1~0.2,其余地级市均低于0.1,池州市相对最低;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宿州、阜阳、合肥、蚌埠、滁州等市较高,介于0.2~0.31,安庆、亳州、六安、淮南、芜湖等市介于0.1~0.2,其余地级市均低于0.1,黄山、池州、铜陵等市相对较低。第二,城镇化超前于农业现代化的城市有合肥、芜湖、马鞍山、淮南、淮北、铜陵等市;农业现代化超前于城镇化的城市有宿州、阜阳、滁州、安庆、亳州、六安、宣城、黄山、池州等市。第三,城镇化高值区分布在以合肥市为核心的皖中和皖东北地区,低值区则大块分布于皖西北、皖东、皖南地区;农业现代化高值区分布在皖中和皖北,低值区分布在皖南。第四,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均处于拮抗耦合阶段,耦合度高值区位于皖南和皖中地区;协调发展度均处于失调阶段,多数城市处于中度失调,占比为68.75%,协调发展度高值区分布在皖中和皖北。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协调发展度;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3-0001-05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四化同步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主题[1]。新时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如何在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并在此背景下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城乡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两化”的研究较多,赵宏海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实证测度、国际经验、发展路径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2];谢天成等通过分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协调发展路径,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3];韩国明等基于协同论、系统耦合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内涵、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并对“两化”协调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研究两者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4];刘畅等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测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进行分析[5];傅春等基于地理分布差异视角对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所涵盖的11个地区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6];叶超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选取8个指标,选择2000、2005、2010、2014年4个关键时点,从地级市和县级市2个尺度评价河西走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7];郭爱君等以青海省为例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得出政策性启示[8];杨洁等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SPSS软件和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2000—2013年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9];邱书钦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分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影响[10];许广灵等对河北省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构建评价体系、确定权重,对二者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11]。

可见,以往学者对“两化”的研究多关注协调性与地域差异,尚缺乏结合当下热点“乡村振兴”背景对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析;2016年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 959.72 km2,是全国省域平均水平的1.15倍,城市人口为2 501.39萬人,是全国省域平均水平的1.03倍,地区生产总值为24 407.62亿元,是全国省域平均水平的0.97倍,是全国农业大省和中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本研究采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研究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以期为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城市二者协调发展进行推广利用。

2 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

2.1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5],综合考虑安徽省的实际情况与指标体系构建的各项原则,选取29项指标得出适用于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表1),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

2.2 指标确权方法

考虑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设Xij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i=1,2,3,…,m,j=1,2,3,…,n;Yij表示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2.3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测算方法

3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综合测度

由表3可知,安徽省16个地级城市中,城镇化超前于农业现代化的城市有合肥、芜湖、马鞍山、淮北、铜陵等市,比重为31.25%;农业现代化超前于城镇化的城市有宿州、阜阳、滁州、安庆、亳州、六安、宣城、黄山、池州等市,比重为68.75%。

合肥市和芜湖市城镇化居于安徽省前列,介于0.2~0.45,马鞍山、蚌埠、淮南、宿州、淮北、安庆、阜阳等市介于 0.1~0.2,其余地级市均低于0.1,池州市相对最低,城镇化高值区分布在以合肥市为核心的皖中和皖东北地区,低值区则大块分布于皖西北、皖东、皖南地区。“合芜蚌”、皖江城市带、两淮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其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占全省地市总和的22%,远高于其他地市,2016年合肥市人均GDP为80 13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3倍,目前合肥市发展势头强劲,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行健机器人、海螺水泥、三只松鼠等重点知名项目为其经济注入新的增长极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马鞍山市具有江苏省南京市辐射、“马钢”基地、长江港口等区位优势;蚌埠市居于皖北城市中心,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具有一套行业齐备的工业体系;“两淮”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产业基地,带动城镇化发展;须要指出的是,近年来皖北地区的宿州市、阜阳市后来居上,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宿州、阜阳、合肥、蚌埠、滁州等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介于0.20~0.31,安庆、亳州、六安、淮南、芜湖等市介于0.1~0.2,其余地级市均低于0.1,黄山、池州、铜陵等市相对较低,农业现代化高值区分布在皖中和皖北,低值区分布在皖南。这主要得益于部分皖北城市位于淮北平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传统坚实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资金技术投入,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且增产潜力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皖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主要是由于山区地形、旱涝、低温等气象灾害、气候条件季节性变化大、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等因素的制约[12]。

4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性测度

4.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分析

由图1可知,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均介于0.44~0.50之间,属于耦合第2等级(拮抗耦合),但不同城市仍存在差异,须要进一步细分: 0.44≤C<0.45属于较低强度拮抗耦合;0.45≤C<0.46属于低强度拮抗耦合;0.46≤C<0.47属于中低强度拮抗耦合;0.47≤C<0.48属于中强度拮抗耦合;0.48≤C<0.49属于中高强度拮抗耦合;0.49≤C<0.50属于高强度拮抗耦合。根据表3计算得出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高、中高、中、中低、低、较低强度拮抗耦合的比重分别为25%、12.5%、18.75%、12.5%、18.75%、12.5%。由图2可知,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高值区位于皖南和皖中地区。一方面由于皖南地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都较低,所以耦合度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健全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4.2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分析

由表3计算得出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根据其协调类型可知,合肥市处于濒临失调,宿州市处于轻度失调,铜陵、黄山、池州等市处于高度失调,其他城市均处于中度失调,所占比重达到68.75%,协调发展度高值区分布在皖中和皖北(图2)。安徽省是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较高,其次是皖北地区的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近年发展势头强劲,在新型城镇化试点与“乡村振兴”战略改革相叠加的基础上,安徽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升城镇综合吸引力和承载力,完善城镇化保障机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两化”协调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首先,安徽省城镇化超前于农业现代化的城市有合肥、蕪湖、马鞍山、淮北、铜陵等市,其比重为31.25%;农业现代化超前于城镇化的城市有宿州、阜阳、滁州、安庆、亳州、六安、宣城、黄山、池州等市,其比重为68.75%。其次,城镇化高值区分布在以合肥市为核心的皖中和皖东北地区,低值区则大块分布于皖西北、皖东、皖南地区;农业现代化高值区分布在皖中和皖北,低值区分布在皖南;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城镇化居于安徽省前列,宿州、阜阳、合肥等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再次,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均介于0.44~0.50之间,属于耦合第2等级(拮抗耦合),高、中高、中、中低、低、较低强度拮抗耦合的比重分别为25%、12.5%、18.75%、12.5%、18.75%、12.5%;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高值区位于皖南和皖中地区,黄山、淮南、池州、宣城等4市属于高强度拮抗耦合。最后,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表现为:合肥市处于濒临失调,宿州市处于轻度失调,铜陵、黄山、池州等市处于高度失调,其他城市处于中度失调,所占比重达到68.75%,协调发展度高值区分布在皖中和皖北。

5.2 政策建议

首先,针对安徽省城镇化超前于农业现代化的城市,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深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反哺作用,运用现代化新的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结合,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组织管理、资源配置方式、制度安排。合肥市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绿色农产品供给和加工基地,全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芜马铜”地区处于长江沿线,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独特,应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步伐,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两淮”地区处于淮北平原农业区,应进一步发挥农业基础优势,防御旱涝灾害,增加粮食产量,发展多种经营。其次,针对安徽省农业现代化超前于城镇化的城市,应进一步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运用城市自身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同时发力,同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扩大经济产出总量。皖南地区应以发展旅游业以及地方特色产业为先导,皖北地区在保证矿产能源优势的前提下,应注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应将五大发展新理念践行其中。突出抢抓国家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改革政策红利、新一轮行政规划的重大契机、长江流域便利水轮交通优势以及响应十九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号召,进一步推动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化的区域格局。最后,针对安徽省多数城市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仍处于拮抗耦合与中度失调阶段。对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手段;第二,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工作,加速应用绿色清洁新技术,降低工业综合能耗;第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乡产业融合,带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绿色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工业型城市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应突出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导向,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第二,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融合工农业发展格局,提升工业化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支撑力、贡献率,形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良性协调发展。对于旅游型城市而言,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全域旅游”这一新概念,安徽省旅游城市应进一步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深化旅游数据建设以及扩大旅游产业的边界,加强旅游服务的全覆盖,强化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提升旅游业的品质、质量与定制化服务,这对促进新“四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综合型城市而言,一方面要推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生态补偿机制、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机制的建立形成优势互补旳主体功能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发挥城镇辖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放宽落户条件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或租房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2017.

[2]赵宏海.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3.

[3]谢天成,施祖麟.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6):921-926.

[4]韩国明,张恒铭.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布差异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5):36-46,172.

[5]刘 畅,邓 铭,冉春红.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55-162.

[6]傅 春,莫寓琪,程 浩.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性测度——基于地理分布差异视角[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4):297-301.

[7]叶 超,祝佳佳. “一带一路”背景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21-27,191-192.

[8]郭爱君,陶银海.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6):97-103.

[9]杨 洁,季明川,杨 萍,等.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6):326-331.

[10]邱书钦. 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7,26(11):104-107.

[11]许广灵,渠丽娜,张 勇. 河北省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72-179.

[12]朱剑峰,朱媛媛. 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4):120-124.王海涛,孙露雨,程金花. 基于規模与组织视角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意愿影响因素[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3):6-9.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安徽省
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成长相册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