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

2019-10-25从林冀书娟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年9期
关键词:丁苯格雷内皮

从林,冀书娟

(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河南 信阳 464000)

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属急性脑梗死中严重的临床亚型,多因动脉栓塞或原位血栓造成血管结构改变所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脑血流障碍,及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呈阶梯式加重,具有较高致残及致死率,预后极差[1]。既往临床多采用内科保守疗法治疗PCI,其中氯吡格雷为常见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滞剂,主要药理机制为抑制二磷酸腺苷(ADP)激动效果[2],阻碍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结合,从而实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单一使用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常难以缓解患者机体高炎症反应,以致疗效不佳。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可通过阻断脑损伤进程中的多个病理环节来改善脑局部血流量,以发挥阻滞自由基生成、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炎性因子表达等功效,具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3]。本文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PCI,旨在分析该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PCI患者7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005版《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关于PCI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测证实;②既往未出现过严重的脑血管事件或脑器质性病变导致神经功能缺损;③起病时间在48 h以内;④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伴有脑肿瘤或脑出血等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者;③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④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因素导致的病情进展者。将纳入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68±7.25)岁;病程6~45 h,平均病程(27.76±6.31)h。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6.98±6.87)岁;病程7~42 h,平均病程(27.63±5.5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组后均予颅内降压、抗菌药、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规格:25 g/片)口服,首剂剂量300 mg,以后每次剂量为75 mg,q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25 mL,bi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参考相关文献报道[4]评估疗效,其中以欧洲卒中评分(ESS)减少90.0%以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ESS评分减少50.0%~89.9%,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ESS评分减少20.0%~49.9%,症状有所改善为好转;ESS评分减少19.9%或增加20.0%以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②比较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③比较两组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④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SS、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E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ET-1、NO、CG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O、CGRP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ET-1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 IL-1β、TNF-α、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MMP-9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4)。见表4。

表1 两组ESS、ADL评分比较

表2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采用氯吡格雷治疗PCI,该药可通过抑制ADP的激动剂作用,阻碍血栓烷A2(TXA2)合成,进而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此外,该药物亦可阻断ADP表面受体与血小板结合,抑制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过程,从而实现强效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效果。但有文献报道,部分PCI患者在经氯吡格雷治疗后仍无法达到满意疗效,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甚微,炎症因子水平难以降至正常水平,影响病情康复进程[5]。

丁苯酞为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对缺血卒中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据相关研究显示,丁苯酞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点[6]:①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与其代谢产物介导的多种病理过程,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抑制TXA2分泌合成、缓解机体氧化应激等作用,从而减轻神经功能损伤;②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而起到营养神经作用,改善脑缺血后微循环与能量代谢,从而延缓病情进展,甚至修复受损神经细胞。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两组ES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PCI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助于恢复受损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研究证实PCI发生后,多种急性时相蛋白大量分泌,并促使局部炎症反应发生[7],其中TNF-α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是触发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细胞因子,能与多种细胞因子共同构成炎症介质,参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及破坏吸收过程。MMP-9于正常脑组织中表达较低,但受到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脑水肿、血脑屏障开放等因素影响可导致表达显著升高,是反映脑组织受损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IL-1β为一种致炎细胞因子,参与继发性脑组织损伤和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IL-1β、TNF-α、MMP-9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联合给药可更好地减轻炎症反应,对疾病转归产生积极作用。

脑缺血发生后,多种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害,以致供血功能障碍,使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从而造成神经功能损伤[8]。因此,PCI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这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NO、CGRP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ET-1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治疗方案可明显减轻患者的内皮功能损伤。

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PCI的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抑制机体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丁苯格雷内皮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