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市白云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2019-10-24刘兴旺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白云区产业集聚

刘兴旺

摘 要:受国内外环境及贵阳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影响,白云区经济步入转型阵痛期,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大。为促进白云区产业优化升级,打造贵阳北部经济增长极,白云区统筹“五大要素”,以大数据为引领,强化创新要素供给,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动力与支撑,系统布局产业承载高地和集群,推进“六大两高”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集聚 白云区

近年来,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动力、资源要素条件等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步入“新常态”。为“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适应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等客观需要,寻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途径和战略部署”[1],争夺世界现代产业链、价值链等优势环节,全国各地都在抓紧抢占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制高点,贵阳市白云区亦在行动。

     一、产业体系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体系是一个舶来品,是由各种产业相互作用而构成的重要系统[2]。现代产业体系是工业信息化的产物,是一个中国语境下的概念[3],它强调产业间的融合性、协调性、集群性与整合性,其本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软化[4]。

(一)国外研究综述

最早研究产业问题的学者是威廉·配第,他发现国民经济系统中可能存在产业形态的差别,200多年后他的研究得到费希尔、柯林·克拉克、库茨涅兹等学者的证实与深化,并形成三次产业、克拉克法则等产业理论;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尔希曼的产业不平衡增长理论,给发展中国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经济复苏(主要是日本)做出重要贡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阶段理论等,揭示了产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上述理论构成传统产业体系理论基石。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产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传统产业理论渐渐失去解释力。在科技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快速走向现代化,为现代产业理论体系的创建与使用提供了现实场域。相关学者在继承和吸收传统产业理论的基本上,提出现代产业理论的分析框架,如马克·波拉特等将信息活动高度相关的产业从三次产业中分出来,提出第四产业的概念;Prencipe, A.(1998)、Gambardella, A.(1998)等学者从微观视角,研究发现导致产业分化与产品分工的原因可能是隐藏在其中的技术、知识分工等[5][6];加里·皮萨诺(2014)等研究美国制造产业,发现相似产业间存在融合问题[7];Cu-sumano.M(2010)提出通过搭建产业平台,可以解决产业分工后的相融、整合等问题[8]。另外,还有学者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协同等方面展开研究,拓展、丰富了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的视角、思路及方法等。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研究开创了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早期国内学者对产业体系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产业要素的优化上,即注重利用先进科技、管理等推进三次产业或关联产业的现代化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结构性问题逐渐受到普遍关注,为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随后,学界结合实际,多维度、多视角地对现代产业体系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研究。刘志彪、张杰(2009)等强调在战略上要充分重视从被“俘获”与“压榨”的全球价值链(GVC)中突围,在战术上依托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和消费结构,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NVC)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然后通过构建全球价值链与国家价值链的衔接机制来构建多层次的国家现代产业体系[9]。刘明宇、芮明杰(2009)等指出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应立足于经济全球化,通过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市场分割,实现知识积累,推进禀赋升级、价值链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等三个维度的协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改变中国的国际分工格局[10];张明哲(2010)指出现代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构建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软化[11];贺俊、吕铁(2015)指出现代产业体系理论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和吸收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的合理内涵和外延后的謹慎拓展,拓展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的多维性、分工形式的多样性、产业边界的模糊性等[12];张耀辉(2010)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有内生的市场与外生的政府两个推进机制,并指出中国适用于政府推进机制[13];彭兴庭(2009)发现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有两个视角,一是产业融合视角,即在可持续发展条件约束下,通过产业融合,分化、解体和重组传统产业体系;二是创新视角,即以产业链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构建一个开放式、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产业体系及支撑平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14];刘钊(2011)指出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载体,它兼具时代性与区域性,它是一种产业创新,是产业组织向网络化、集群化、融合化演进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链和产业网络系统[15]。谢浩、张明之(2013)提出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路径,核心是产业融合,动力是技术创新,载体是产业集群等[16];刘文勇(2014)反思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经济过度虚拟化的教训,指出中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是脱实向虚,而应以夯实实体经济为目标[17]。

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理论逐渐清晰。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至少包括以下特点:(1)适应性,能随市场、技术的变化实现自我调试;(2)系统性,是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高度融合、协调、集群系统;(3)现代性,不是摒弃传统产业,而是在注重传统要素禀赋的利用的同时,更要重视知识、科技、人才等高级要素的融入;(4)竞争性,要求打破原有不合理产业分工格局,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抢占或融入新价值链的关键部位等。其构建要求利用并协调好市场和政府两个推进机制,其核心是产业融合,动力是技术创新,载体是产业集群,工作重心是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产业结构的软化。

     二、贵阳市白云区产业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白云区社会经济发展极其落后,产业主要为传统农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资源、交通、能源等条件的逐步凸现,特别是国家“三线建设”战略的实施,贵州铝厂、七冶、南方汇通等一批重点工矿企业的相继落户,白云区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以采掘、冶炼为主的工矿区。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白云区依托传统的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以采矿、冶炼、建材、机械、食品、纺织、缝纫、印刷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骨干的多种产业格局[18]。到1999年,三次产业占比从1980年的4.74∶ 74.13∶ 21.14调整为4.21∶ 57.72∶ 38.0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工业比重大、产业基础差、底子薄、环境污染大等根本性问题比较突出。

新世纪以来,白云区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技术与产业基础、战略定位等,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园区、平台建设为依托,重点实施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等工程,铝资源开发和铝精深加工、煤化工、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继续发展。依托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重点建立起以能源、环保、化工、建材、电子、机械等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新型产业。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在牛场乡建设贵州现代农业展示区。推进贵阳家居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向白云区集聚,建成西南家居城。到2010年,白云区GDP增长达63.6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占比为3.74∶ 54.76∶ 41.5)。

“十二、三五”是白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调整期。白云区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与定位,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形成“两核、四轴、多点”“两核”指以高新区与综保区为核心区产业布局;“四轴”指沿“粑粑坳—马掌坡—麦架”、“粑粑坳-龚家寨-沙文”、“粑粑坳-都拉营”、“都拉营-蓬莱仙界”四条线布局的产业;“多点”指零散分布在白云区其它位置的产业。的产业布局。经过多年深耕,到2017年,白云区基本形成以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新型铝材的精深加工为主等传统铝及铝加工产业;以新型铝合金、化工、新型建材、电池等主的新材料产业;依托娃哈哈、燕京啤酒、拜特制药等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形成的大健康食品医药产业;以特色蔬菜、精品果树、苗木花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依托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动漫主题公园形成的游乐、观光、休闲特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业;依托都拉营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建设形成的保税物流(见图1)。到2018年末,全区GDP实现231.58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占比为2.9∶ 47.9∶ 49.2)。

三、白云区現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优势条件

1.产业基础。在农业上,白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茶、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扩规模、降成本、拓市场,促进生产和市场各要素聚集,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巩固提升蓬莱仙界现代高效示范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搭建多彩贵州·大美黔菜品鉴活动等平台,稳步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在工业上,传统行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以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千企融合“三千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双培育”、“双退出”行动计划,吸引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到白云区新建投产,拉动全区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在旅游、服务上,旅游业发展保持“井喷”势头,新兴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具代表性的有大数据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旅游业等。

2.园区基础。“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两化”发展战略指导下,白云依托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以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逐步形成沙文-麦架、粑粑坳-都拉营、粑粑坳—沙文三个产业的核心集群区,提炼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两大国家级产业园区,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白云经济开发区(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等两个省级产业园区,以及白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白云区大健康产业园区、白云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白云区铝精深加工产业园、麦架新材料产业园等十余个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园区,带动白云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3.创新能力。白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科技政策,依托科技创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搭建各类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全区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创新。

4.人才储备。在上级部门的政策指导下,白云区不断完善各类人才政策,深化以“六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大力引进企业、产业、行业发展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上聚集。

5.金融支撑。全区通过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政策,量身定制金融产品[19],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全区金融业保持快速增长。招商引资持续增长,成为持续支撑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6.企业基础。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居全市前列,产业基础和实力较为雄厚。同时涌现出一批国有、民营技术水平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骨干企业和创新型商业模式企业。如聚集的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贵州铝厂、中航标准件、七冶建设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美国岱高、康师傅、娃哈哈、燕京啤酒、华源铝箔、人和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大大增强了白云构建现代产业的产业、资金、人才、技术基础和底气。

7.开放合作。从贵州产业关系看,白云区地处黔中经济区、黔中城市圈、贵阳—贵安现代产业核心区域,是贵阳联系遵义、安顺等军民融合现代产业的桥梁,连接毕水兴现代能源化工带的协作区,重要战略区位有利于白云区参与贵州相关区域产业的开放与合作。从全国产业关系看,白云区的资源、产业、空间、交通等优势,在与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开放、协作中有广阔的前景。从全球产业关系看,白云区有综合保税区、国家高新区等开放平台、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创新多样化的对外经济合作方式,密切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贸易联系,可实现更多的国际产业开放与合作。

(二)制约因素

1.国内外宏观经济持续呈现新常态,各产业提速难。白云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受“三去、一降、一补”影响,全区负增长、停产、减产企业较多;企业总体盈利能力下降。

2.产业经济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结构性矛盾未解除,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虽然“一铝独大”的状况已逐步破除,但留下的部分铝及铝加工企业短时间转型困难,同时全区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占比偏低,对工业经济的拉动极其有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3.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创新性科技人才匮乏。尽管全区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却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更为稀少,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机制亟待完善和加强。

4.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传统金融服务供血不足,造成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为此,许多中小微企业只能依靠内生式积累、民间借贷等方式扩大再生产,造成了白云區市场活力不足、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等困局[20]。

     四、白云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政策建议

(一)强化创新要素供给,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动力与支撑

在金融供给上,立足于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结合白云区金融基础,积极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人才供给上,围绕白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及要素,聚焦“高精尖缺”领域,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使用及管理机制,发挥人才在产业升级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土地供给上,根据白云区城市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产业政策,结合产业分工与特点,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用地、优化土地供给政策,提高土地供给效率②;在科技供给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协同区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重大研发平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在制度供给上,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制度供给与服务水平。

(二)统筹“五大要素”指资源、平台、产业、空间、交通。,系统布局产业承载高地和集群

结合贵阳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平台优势、空间区位、交通条件等五大要素,突出产业特色,推进白云区“三区一极”产业布局优化,因地制宜,推动区域产业的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协调发展,为白云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三)以大数据为引领,全面构建“六大两高”指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大教育、大文化、大旅游、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白云区要围绕大数据、大开放主攻大配套,大力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计划,推进大数据全面植入大健康、大教育、大旅游、生态环保、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等产业的产业链的全流程、各环节,然后以“五新”指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理念为指引,特别突出大数据在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全面构建“六大两高”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贵阳创新型产业集群区。

参考文献:

[1]夏杰长,张颖熙.夯实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义[N],中国经济时报,2018-02-12.

[2]赵寅,张永庆.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0(01):40-41.

[3][16]谢浩,张明之.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内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05):33-38.

[4]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01):42-46.

[5]Prencipe,A.“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Product Evolutionary Dynamics : A Case study from the Aero Engine Industry”.Research Policy,1997,10(25):834-845.

[6]Gambardella A,Torrisi S.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1998,27(5):445-463.

[7]加里·皮萨诺,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Cusumano.M.Staying Power.Cambrid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9]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2009,41(09):59-68.

[10]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05):57-66.

[11]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01):42-46.

[12]贺俊,吕铁.从产业结构到现代产业体系:继承、批判与拓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02):39-47.

[13]张耀辉.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J].产经评论,2010(01):12-20.

[14]彭兴庭.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1-15.

[15]刘钊.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1(05):160-162.

[17]刘文勇.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考察与构建分析[J].求是学刊,2014,41(02):52-58.

[18]何仁仲、冯登岗主编.贵州省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04-106

[19]成嘉廷.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N].贵州日报2017-03-29

[20]李定林.注入金融活水 筑牢实体之基[N].贵阳日报,2018-01-01.

猜你喜欢

白云区产业集聚
广州开通三大教育信息化平台
广州开通三大教育信息化平台
广州市白云区村镇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及防范
广州白云区小微金融服务进社区调查报告
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广州市白云区中学生篮球赛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