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理想和信念为灯

2019-10-24毛本栋

师道(人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于漪语文老师

毛本栋

第一次知道 “于漪”这个名字,是上世纪90年代读高中的时候。从高一开始,我订了一份 《语文报》,一订就订了三年。那三年,我深受 《语文报》的影响,对语文的兴趣非常浓厚。每期报纸一到手,我就如饥似渴地读起上面的每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之后才抬头,顿有如饮醇醴之感。那时候,有一个名字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那就是 “于漪”。我经常在头版头条读到于漪老师的文章,总是为她那畅达清雅的语句、缜密生动的分析和深刻独到的见解折服。此后,我时常关注于漪老师,她的师者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清晰、高大和完美。后来,我也做了语文教师,便始终把于漪老师当作学习的楷模。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于漪老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获奖,可谓实至名归。从教67年,于漪老师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奉献给了基础教育事业。那天,90岁的于漪穿着黑色外衣,面容清癯,精神矍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仿佛在瞩望着祖国教育的未来。

2019年9月17日,于漪老师被授予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这位耄耋老人,用她不知疲倦的奋斗姿态,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 “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她像一盏璀璨的明灯,照亮我的前进之路;像冲锋的号角,催迫着我不懈前行。

1951年,22岁的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她先是按照校领导的安排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从不得门径到日益精进,于漪的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于漪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和修炼出来的。从1959年初登语文讲坛,到1977年在上海电视台直播语文课 《海燕》,于漪一直用生命在讲坛上歌唱。第一次站在台上讲课,面对台下听课的老师,于漪也非常紧张,也留有很多遗憾。但经过深刻省思、反复考虑后,她终于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门径。从此以后,一些精彩的思考留住了,成为以后教学中的新养分,自身的缺点也逐步克服,完成了从青年教师向教学 “明星”、教育家的华美蜕变。

于漪的散文 《往事依依》中,有这样一句话:“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在教育岗位上,于漪始终充满着青春的激情,以砥砺求新的精神,推动着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前进,时时处处彰显着大家风范。于漪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就像一个个温暖的脚印;我稳稳地踩着这些脚印,一步步行进在教育道路上。

2002年10月,我第一次站上讲台,为学生讲 《木兰诗》,语文年级组长李老师在教室后面听课。上台前,我紧张得两腿发软,大脑一片空荡荡。到底讲了些什么,是怎样把那节课讲完的,我已不太记得了,只有一个场景依然印象深刻:我在窄而长的讲台上左右徘徊,眼睛一直盯着课本,自顾自地讲,不敢抬头看学生,手拿粉笔,却感觉沉重滞涩得写不出字,勉强写出的板书拘谨羞赧得像个陌生人……一节课几乎是我一个人在讲,学生们都静静地埋头看课本,我像在唱拙劣的 “独角戏”,课堂没有一丝活力。从讲台上下来,我的衣服已湿透。显然,这堂课是失败的。李老师素来不苟言笑,冷若冰霜,学生都怕他。那次课后,我一直回避他那犀利的眼神。李老师当时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要我多听他的课,然后递给我一本于漪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要我好好去读。

我回到宿舍后翻开书,只见在《荡漾起琅琅书声》这一章,书角被折了起来,李老师真是有心!读到一段话,恍若醍醐灌顶:“出声的阅读训练十分重要,能发展口头语言,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朗读与默读的能力同时进行训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就得益甚多。诵读能咬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神气,体会文章的神韵,把文章语言学到手。”我懂了!原来,我的最大症结,在于课堂缺乏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环节。

于漪老师的这本 《语文教学谈艺录》,体例清晰,章节层次明朗。主要围绕语文课程讲述了12章,每章各有偏重,内容有理论有实践有方法,读起来有趣有味又有道。读着读着,一些文字突然让我眼前一亮,让我豁然开朗、爱不释手。读完后,我的内心是无比欣悦的。

在 《语文教学谈艺录》中,于漪老师教给了我们许多实用的朗读方法,在我后来的教学中,我做过很多朗读示范等朗读活动,学生参与度也很高。记得有一次,全班在操场边的绿茵旁,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选择最喜欢的一首诗词,然后进行排练演习,再选最喜欢的位置,进行朗读比赛……至今,学生们的琅琅书声还回荡在我的耳畔。于是我明白,不重视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绝对性的错误。我们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在练习中,进行朗读训练,可以花时间在教材中那些优美的篇章里,参照于漪老师的朗读训练方法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肯定会有收获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 “热爱”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课要上得有吸引力,课内外让学生置身于祖国语言美的海洋中。鲁迅先生认为汉语言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要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情感,不能停留在字形辨识、字音读准上,更要在字义上下功夫。

让学生有兴趣学语文,内驱力(内部态度)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语文有自觉自爱的偏好,当然最轻松不过,可我所面对的学生,很多时候,不确定因素太多,大多数人不清楚自己内心的真正兴趣,老师就得适时适当地进行培养。兴趣的养成,就像于漪老师说的,很多时候都是依赖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打磨我们的语文课,上出个性,上出趣味,上出真情,珍视学生点滴情感变化,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我们的课堂跟游戏一样有吸引力,或许语文老师就会减少很多失落,学生学习也会不一样。当然,如今,也做不到把课堂设计得跟游戏环节神似,只是我们得去思考,如何有趣,如何激趣。在教学中,学生眼光闪烁的一刹那最是迷人。课结束时,学生说这节课过得好快,我就觉得愉快。带给学生兴趣,也是让老师自己轻松、愉悦、满足。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 “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1978年,面对百废待兴的校园,于漪提出了 “教文育人”的教育改革思想。从 “目中有人”到 “教文育人”,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上片面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风气,于漪坚持 “弘扬人文”的教学主张。在她的推动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被写入全国 《语文课程标准》,深刻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于漪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全面育人”,到90年代初提出培养 “现代人素质”,再到90年代中后期旗帜鲜明地主张 “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于漪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创新始终同步。

进入新世纪,于漪又提出语文学科要 “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她始终走在时代的先列,是我们教师的楷模,是一位名副其实的 “改革先锋”。于漪的教育理念,永远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

听到于漪老师的一个教学故事,我很感动:

看到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已是耄耋之年的于漪老师就找来专辑认真试听,琢磨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发现 《青花瓷》等歌词从古典名章中寻找灵感,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是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非常高兴,半个多世纪的代沟一下子消除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开展课堂教学时就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受于漪老师的启发,我一直坚持熟读课本中涉及的中外文学名著,观看由那些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一本书一本书地认真读,一部片子一部片子地用心看,上课时就可以发挥自如,一些文学名著的内容脱口而出,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精彩情节信手拈来,课堂上谈笑风生,情趣盎然,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钦佩。本来没有读过或排斥这些名著的学生,在我的引导和影响下,也渐渐爱上了阅读名著,有的甚至动笔写起了阅读笔记,还主动交给我批阅。我精心修改后投到报刊的读书版,不少已发表出来,这种阅读成果的放大,无疑更加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

如此熏陶一段时间,感觉学生们对名著经典产生了亲近感,我会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阅读,规定他们在一段时间里精读一部名著,然后专门抽出一节课进行阅读交流。交流课上他们倾心而谈,情感真切饱满,一些阅读感受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散发着思想的光芒,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也给了我一定的启发。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动向,发现他们的阅读兴趣点,想方设法找来他们喜爱的作家的作品进行阅读,课上不时穿插讲到其中的精彩内容,甚至那个作家的怪癖或生活趣事,他们一个个听得双眼放光,情绪高昂,投入度大增,盖因觉得我与他们有共同爱好和话语。课后有的学生还特意找我,请教或探讨书中的某些细节和疑难问题。这时,我觉得他们是真正地爱上语文了,还会终生热爱下去。

为了增加学生对当地某些人文景观的了解,如黄鹤楼、古琴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我除了在课堂上给他们讲述传说故事、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播放纪录片,还会亲自带他们去实地参观和感受。登黄鹤楼、游古琴台、参观红楼等户外游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在内心开始亲近历史文化遗迹,而不是只觉得它们是远离我们生活的一张张图片。这样,一处处实物就丰富和生动了学生的文化感知和文化记忆。

创新课堂使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找到了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学生对我的教学也更加认可和喜爱。

于漪不但用自身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怎样教好语文,还教会我们怎样做一个好教师。她在1996年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复信的结尾写道:“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 ‘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如 《浮士德》诗剧中主人公浮士德所说:‘要是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浮士德上天下地求索,经历了爱情的悲剧、事业的悲剧,什么都一场空,但是他没有灰心。最后,他在一块荒芜不毛的海滩上建立起人间的乐园,心里一片光明,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这一刹那,浮士德倒地死去。满足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这段真挚而生动的哲思之语,正是于漪教育思想的写照。每每读到这段话,我都会被于漪对语文教学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动,被她勤劬不息、金针度人的精神感动。我也因此领悟:锲而不舍,永不知足,是于漪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所以,学习于漪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对于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于漪常说:“人一辈子总是要面临选择,你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高尚。你要发财,就不要做教师。”我一直在努力读懂于漪把上课视作 “用生命在唱歌”的教学妙谛。她教导我们,“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她把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聚焦在课堂教学之中。她认为教师一定要 “激情似火,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同样一篇课文,哪怕是难懂的古文,她每教一次,针对不同的学生教法各不相同,但不变的是教育的激情。

我在充满苦与乐、迷惘与欣慰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读懂了于漪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心智的 “相长”,情感的 “共鸣”的观念。她主张,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这引起我的思考,任何一堂精彩的课,不仅是语文课,其他的课也是如此,都不应是预先设计完好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思与思的搏动中和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起来的。

“一个人一辈子走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心中一定要有盏灯。这就是理想,就是信念,是跟祖国、跟人民糅合在一起的。”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时时刻刻回响在我的耳畔,激励着我在语文教学中以理想和信念为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奋发前行。

猜你喜欢

于漪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