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地方管理部门作用构建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2019-10-24王勇斌

国防科技工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工工业

王勇斌/文

当前,随着世界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家相关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进程中,既充满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先进国防工业体系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以江苏省为例,着重分析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在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探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地方管理部门在构建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防科工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协调保障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贡献了力量。

地方管理部门是实现对国防科技工业集中高效管理的重要力量。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是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科工局实现对国防科技工业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在各地的落地、落实,主要依靠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加强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对于高效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国防科工办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有关方针政策,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国家赋予的各项重要任务,在军工电子、信息通信、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国防军工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江苏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数、总资产、职工总数、军品产值等均居全国前列,2018年辖区内军工企业总产值增长15%。

地方管理部门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保障。各地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是联系地方政府、企业、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的重要桥梁纽带。长期以来,各地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在发挥协调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确保“绿色通道”畅通,保障要素供应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国防科工办聚焦强军主业,充分发挥地方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的协调服务作用,始终把保障高新工程和重点型号装备科研生产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开展现场服务,协调环保、国土、电力、交通等部门解决了数十家驻苏军工单位的政策落实和科研生产要素保障问题,有效确保了在江苏的国家战略装备科研生产任务按期完成。

地方管理部门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强军步伐的加快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防科技工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和看待。

集中统一管理要求与职能相对分散的矛盾。从管理模式看,目前国防科技工业主要由国家国防科工局会同军委装备发展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各大军工集团公司和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具体承担有关管理工作。这个模式的好处是条线清晰,责任明确。但弊端是存在军民分立、行业分立、条块分立的问题,管理职能较为分散,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没有形成管理的合力。从地方国防科工办实践情况看,情况不掌握、配合不协调、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行政权力削减弱化与责任任务加重的矛盾。一方面近年来为贯彻落实简政放权的要求,加大了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力度,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基础覆盖面和管控力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军民融合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和地方更加重视和关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对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和管理要求。这一减一增,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新的矛盾。

法治要求日益提高与法规老化缺失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依法行政的基础就是有完备的、符合管理实际的立法体系。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来说,目前立法保障体系还比较滞后。一方面目前国防科技工业一些法规、规章出台年限比较早,一些条款内容与现在的形势任务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另一方面,新的管理问题不断涌现,如军工重要设施保护、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存在着无法可依的问题。

充分发挥地方管理部门属地优势和职能作用的政策建议

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职能的进一步发挥,需要国家管理部门给予重视和帮助,要指导其厘清职责、强化能力、完善法治保障,形成管理合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着眼体系科学构建,进一步理顺职责定位。理顺职责定位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一是厘清职责边界。这一轮机构改革,各省级层面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的机构、编制、职能、人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失位”“错位”的问题,需要国家及时加以关注。必要时国家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中心职能和目标定位,厘清职责边界,指导各地做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工作,确保各省、市尤其是军工大省地方国防科技管理机构有效履行职能。二是处理好“三种关系”。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与国家主管部门的业务对口关系,与军方、各军工集团公司的协调配合关系,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确保有效承接落实国家下达的工作任务,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配合军方、军工集团处理好军品科研生产难题,做到尽职不失职,到位不越位。三是统筹好权力事项。需要国家主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权力事项,要加强权力行使,加强监管和督查,确保集中高效。同时注重从提升行政效能角度出发,科学配置行政权力,下放部分领域权力事项到省级层面,充分调动发挥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属地优势和管理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着眼法治军工建设,进一步完善立法体系。法治是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要着眼法治军工的建设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立法体系建设。一是加快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体系。梳理一批出台时间长,与现实脱节,管理矛盾比较突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开展修订完善工作。二是尽快出台急需的管理法规。立足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实际,深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现实急需,科学选择和确定立法项目,围绕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军民融合、军工设施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立法。同时在立法条款中要注重明确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责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对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立法指导。指导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法律法规,结合地方特色,做好相关地方立法和政策的配套出台工作,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一体化、法治化的管理。

着眼有效履行使命,进一步增强履责能力。能力是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关键。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要常怀“本领危机感”,加强机关自身能力建设。一是增强使命意识。牢记强军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一系列重要指示,增强政治敏锐性,提升政治责任感,传承和发扬好人民军工精神,把服务和保障好国家重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摆在工作任务首位,始终做党和人民放心的军工人。二是提高专业素养。国防科技工业是一个重要的交叉领域,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样化知识和能力。要加强业务学习,既要掌握工业经济相关知识,也要抓紧钻研国防军工科研特点和规律,拓宽知识视野,丰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有效履行使命的关键,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自身建设的重点,完善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岗位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人才支撑。

着眼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是实现工作先进高效的重要手段。一是探索信息化办公平台建设。当前我们的国防科技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手段还相对落后,文件传输、办理效率比较低,数据即时采集、报送、分析的网络渠道尚处于空白阶段。建议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特点,在全国统筹建立一个集文件流转办理、视频会议、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国防科技工业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国家主管部门——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军工集团公司)——重点企业的三级网络联通,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支撑手段。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利用数据库和统计分析软件,全面准确掌握重点行业、企业运行状况。开展与市场监管部门、信用管理、环保、应急等部门的信息联通,及时了解企业相关信息,精准开展军品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维护军品科研生产管理秩序。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工工业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