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术教学中的真学探讨

2019-10-23倪丹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真学美术课美术

倪丹

朱光潜在《谈美》中讲道:“自然美就像一本字典,艺术美就像诗人笔下的优美诗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本字典,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赋词作诗。美术学科应该是自然美与艺术美最好的融合,然而美术教学到底为什么而教?在当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中,在各种教学理论中,个人认为我们应该为“真学”而教,让学习产生价值。

一、课堂因不“顺”而生智

佐藤学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中,课堂往往都是行云流水,师问生答很是流畅,师生间你来我往很是和谐,然而细细想来过于流畅的课真的是高效、优质的好课吗?我认为太顺的课值得警惕,也许潜藏着教学的深度不够,或者说教师只是关注到了部分优秀的学生,忽略了其他学生。

我在执教《色彩的魅力》展示课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同一课题我在东洲国际借班上课的时候上得比较顺畅,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与教师互动良好。可正式上公开课是在乡镇初中,同样的问题学生表现木讷,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反复地提点引导,可能我的经验不足,这节课师生互动就不佳,显得有点生硬。这就是我对学情不够了解,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设计和策略都要有所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才是让学习真正的发生呢?我想“不太顺”的课才是真学的课堂,“不太顺”就像跳脚摘苹果,学生在努力采摘的过程也许有困难有反复,但是在逾越困难和反复的过程中有思维的碰撞,有思维深度课堂必然不会太顺。教师的提问应该层层递进,兼顾优秀学生和相对后进的学生,不能为了课堂的流畅对于问题反复铺垫和影射,学生唾手可得的答案必定没有发生深度思考,而思维才是学习的灵魂,教学的心脏。有些简单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我们课堂要解决的应该是一些有困难的,容易混淆的问题。正如杜威所说:“思维一定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引发的。”

当然美术课堂行云流水也是很多老师所追求的,只是真正的行云流水应该是自然的发生,有行有止,有梯度、有深度,还教学本真。

二、课堂因授“渔”而启智

很多人可能听过“名生”,而这里要讲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明生”,前者指功成名就、知名度较高,后者指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清晰的认识,能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能对不利于自己学习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学习中懂得自我调适,知道自己学什么!怎么学!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教,最重要的是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助人自渔。

比如欣赏名画《清明上河图》,课本图片和PPT图片等很难欣赏到完整的作品,教师就要利用现代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网络上的故宫名画记,里面有《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多幅名画的高清图和讲解,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等电子设备反复欣赏,这样课堂上师生就可以更好地展开探讨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在课堂中发生。所以美术教师与其给学生讲授某幅绘画作品,不如告诉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和方法欣赏作品。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知识在哪里和怎么获取它。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只有拥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知识才能不断积累。

三、课堂因激“情”而深入

教育应该是有情感的,学科是有温度的。美术学科就要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审美情、艺术情。在教学中会碰到一个尴尬的问题,很多同学“爱美术却不爱美术课”,如何化解学生“爱美术不爱美术课”的问题呢?我想很大一个原因是美术课堂失去了学科的温度,缺少了情感,无法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美术的学科目标有三个维度,教师很多时候注重技术技能和创作创新层面,忽略了情感维度,这使得师生之间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只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白居易在《如元九书》中就说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比由衷而发的感情更能打动人心的了。要想改变美术课上部分学生心不在焉的状况,教师首先要创设最美的教学情境。择美造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情境融合,在美的情境学习、思考,得到情感的升华。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情感力,教師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我们学校是农村初中,现状是有很多跟随父母务工过来的外地学生,有些学生虽然在这边上了几年学校,但还是没有很好的归属感。我课前先了解学生详细的情况,课堂上讲述不同地方的文化,艺术特色。学生很快能找到内驱力,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家乡。来自西安的女孩,为我们介绍了古都的建筑与文化;来自彝族的女孩展现了少数名族的异域风情。不同地方的孩子在这间教室相聚,不同地方的文化在这间教室交汇,追寻着地方文化的根,师生找到情感的契合点,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手抄报、手工书等形式展现着家乡美、艺术情。

学习好似一场持久的精神爱恋,美术教师最难做的就是让每个学生热爱这门学科,驱使他们热爱美术,喜爱美术课,巧妙地激活他们的情意力量。

四、课堂因赋“玩”而生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几千年来对学习的名言警语,这似乎就预示着学习必然是苦的,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向来以矜持、沉稳为重。而“玩”似乎就会和“丧志”联系在一起,所以很多学生爱玩却不会玩,休闲下来更多的是玩游戏、看电视,做低头族。教师要引领学生玩,玩中生美,玩中生巧。今年我带领同学们做校本课程,充分发掘田园文化,农趣课堂应运而生,收获的季节组织学生到农田采摘,比如玉米等农产品。我们观其形,画成儿童素描和国画,儿童素描既能学习素描的构图、明暗等基本造型知识,也有夸张、拟人等特点,打破了结构素描的枯燥乏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质,国画把身边的事物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学生把玉米皮、稻草等编织成杯垫、篮子、包等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学生在实践中感叹:美术课很好玩,美术很有趣,也很实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会“玩”是有价值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实践性、强调过程性、强调情感体验。那么,从田园里的采摘,到绘画,到编织成工艺品,把过程和感悟做成手抄报这些美术课正是实践、活动、情感的最好体验。学生在最贴近的生活中且玩且学,学活于嬉,智启于动。

学习是一种蜕变的过程,让真学在美术课堂发生,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教学素养,突破桎梏,破茧成蝶。

猜你喜欢

真学美术课美术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聚焦“真学”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美术篇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美术课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找蜡笔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