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耶莱巴坦地下水宫

2019-10-22黎黎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杜莎石柱索菲亚

黎黎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对伊斯坦布尔有一段描述:“她对我而言一直是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作为一座地跨亚欧大陆的千年古城,伊斯坦布尔中有许多“废墟”,耶莱巴坦地下水宫就是其中的一座。

进入耶莱巴坦地下水宫,好似进入了另一个时空的伊斯坦布尔,呈现在面前的景色亦幻亦真,甚至让人觉得有些阴森。耶莱巴坦地下水宫位于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附近,入口只有一个很小的售票口和一块不太显眼的牌子,很容易被人错过。地下水宫长140米、宽70米,是伊斯坦布尔规模最大的地下宫殿。从入口拾级而下,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据传这些石柱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神殿中搬运过来的,但如此巨大的石柱如何搬运仍然是个谜。汉白色的石柱表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氤氲的水汽和石柱底部的幽暗灯光一同营造出了神秘的氛围。水池中的水清澈见底,不时还有鱼群经过,仿佛提醒着游人,这里并不是一座死寂之地。

耶莱巴坦地下水宫之所以充满神秘色彩,还因为水宫尽头的神秘石柱:“眼泪之柱”和“美杜莎之柱”。史料记载,“眼泪之柱”最初是为了纪念当年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惨死的数百名奴隶而建,柱身上有树纹及孔雀眼的纹路,充满了神秘感。石柱下的水池也被游人当作许愿池抛满了硬币。而“美杜莎之柱”则是因为两个巨大的石柱下面压着美杜莎的头像所以声名在外。一个正脸朝下,另一个则侧脸向下。世人对此有诸多猜测:为了囚禁邪恶的神灵?或者只是因为石柱的长度不够?但究竟为何如此放置,考古学家翻遍了拜占庭时代的古书却都无法得出合理解释。

耶莱巴坦地下水宫原是一座天主教堂,经过两次大火焚烧后变为废墟,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将这里改建为贮水池:一方面为的是保证宫廷用水供给;另一方面是防止敌人围困,有备无患。水宫储水量达10万吨之多,如果蓄满了水,据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水宫再次被废置,从此耶莱巴坦地下水宫便无人知晓了。后来,伊斯坦布尔老城的居民总能在夜间听到地下有潺潺的流水声,却没人知道其中缘由。直至十六世纪中期,荷兰人无意发现了它,才使其重见天日。

尽管如今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已经失去了实质性的贮水功能,但它却作为伊斯坦布尔的文化象征永久地留存下来,同时也是带有悲情和神秘色彩的千年历史记录载体。

猜你喜欢

美杜莎石柱索菲亚
甜美暴击
石柱迷宫
美杜莎:被斩首的女权主义者
蘑菇石柱
巴勒贝克发现第三根超巨大石柱
“美杜莎号”鬼船穿越之谜
Versace神韵仙姿动人心
欢迎抢劫
索菲亚的魔法书
索菲亚的魔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