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区域经济理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践的探讨

2019-10-22任新立

财经界·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增长极粤港澳大湾

任新立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通过区域经济的优化配置和资源重组,是激发经济内在活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的研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撷取其中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論方法,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粤港澳大湾区

一、研究的意义

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或区域内的优化组合和配置,以获得最大的产出。它是基于经济学实现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论断,从空间的角度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经济效率的方法。

在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对我们走出经济的低谷,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配置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结合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对湾区经济发展做出理论分析和探索,对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整个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区域经济理论的梳理

在经济学上,经济学家对于通过优化空间利用方式,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在历史上也形成了诸多区域经济学流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有借鉴价值的,主要有以下十种: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大推动理论、贫困恶性循环论及平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理论、区域管理学派、新经济地理理论。

其中,农业区位理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1862年提出的,主要应用于传统农业经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另一名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描述了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中,运输、劳力及聚集因素对工业产品生产的影响,并给出了如何找到工业企业最佳的区位配置方案。但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工业、农业,还有商业、服务和文化的同步发展,这些因素又应该如何协调呢?

1933年,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解释。他指出:中心地是指向其周围区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以及服务的中心城镇和中心居民点。它的职能主要以商业、服务业方面的活动为主,同时还包括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但并不包括中心地制造业方面的活动。他提出了六边形市场区的假说,并指出他们将按照市场等级序列形成规律有序的中心地市场等级体系。

1943年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了大推动理论。并给出了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以推动整体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适用。这种通过外部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也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95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罗格纳·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及平衡增长理论指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发展不协调所带来的城乡差异,将会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他指出,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居间协调作用,一方面,在发展早期推动先进地区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当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激励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缩小这种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而与此同时,法国区域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也作出了重要的理论突破,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指出,在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出现的,因此各地区增长并非同步,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和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来对外扩散,从而对整体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依据传统的法国学派的观点,是在落后地区,去建立推进型工业,并以此作为“增长极”,以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后来的美国学派则指出,区域发展计划应围绕城市来进行,并使城市成为其所在区域的增长极。而这也更贴近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此后,区域管理学派,则进一步提出,仅有区域政策和规划还是不够的,同时必须借助管理学的方法,对区域进行有效管理。并指出,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和环境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管理,来提升区域经济的效率。

最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最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学理论诞生了,它是保罗·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他们将运输成本纳入理论分析的框架之中,通过“核心-外围”模型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索。这为我们今天审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粤港澳大湾区实践的经济分析

2019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为粤港澳大湾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纲要》的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涵盖了九市二区,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这是我国开放程度非常高、经济活力非常强的经济区域,在国家经济大局中具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那么该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其在中国经济中重要的战略布局呢?

首先,按照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并非同步,而是有先后快慢之分,从粤港澳大湾区具体情况来看,广州、深圳、香港处于第一梯度;东莞、佛山、珠海、澳门处于第二梯队;惠州、中山处于第三梯队、江门、肇庆处于第四梯队。细分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由四个小经济区域构成,他们分别是: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及港澳。而在这四个小区域中,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分别可视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未来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应该围绕这四个核心区域的核心城市来进行规划和布局,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掎角之势。优势互补,同步推进。

此外,根据区域管理学派的观点,要将管理学提升到对城市乃至一个地区进行综合管理的高度。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是包含了一國两制的特殊区域,广东省和港澳地区之间的制度和文化差别,为两地的统筹发展提供了难度。这就需要在管理和制度的层面着手下功夫,以经济发展为准绳,来策划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协力推进两地的共同发展。尽可能的规避两地经济合作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交通发达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大利器,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深中通道的建立等宏伟的交通枢纽工程的落地,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按照新经济地理理论,因为运输成本的减少会引发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问题,把这些要素融入到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问题中,通过统合综效,做好区域经济地理布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以推动湾区经济更好、更协调发展。

最后,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来看,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发展不协调所带来的城乡差异,将会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湾区政府要加大城镇化进程,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步伐。而另一方面,需要对传统农业部门作出合理布局和规划,通过政策指引,推动现代化农业的规模性发展,为湾区核心区域的工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根据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对“报酬递增规律”的研究:产业在空间上是分布不均匀的。举例来说,如果把一个工厂孤立地建在大荒原上,那么,不管它如何做大做强,最终也摆脱不了“规模报酬递减”的结局。但如果我们把工厂建在大城市里,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因为城市的规模越大,一般工业基础也就越健全。这样,无论该工厂在原料供给上有什么新的要求,以及在生产工艺上有什么新的标准,它就都可以有机会在城市这个空间范围内去得到满足。而伴随着工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也会越来越高,收益也会提高,这就实现了“报酬递增”。而根据其“核心-外围”模型的假定,工业生产活动会随着时间推移,趋向于空间集聚。假设资源不可流动,那么,生产总是聚集在最大的市场,这样会使运输成本最小,从而取得递增报酬。一旦某个区位形成了行业的集中,则该区域经济就会迅速发展,并获得地区垄断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要优先树立区域发展中心,发挥中心区域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果,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现有的区域经济理论,灵活的指导经济建设的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对理论进行完善和修正,使其更加适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罗森斯坦·罗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J].经济月刊,1943,6-9.2.

[2]弗朗索瓦·佩鲁. 《略论增长极的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

[3]藤田昌久、保罗﹒R﹒克鲁格曼 、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第1 版:201-210.

猜你喜欢

增长极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