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情和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9-10-22李嘉

现代交际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同情

李嘉

摘要:为了探讨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共情和同情量表(MES)、亲社会行为量表(PTM)在线下和网络对86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女生在同情、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上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认知共情上无显著差异;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同情、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显著相关;情绪共情和同情、认知共情呈显著相关,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同情在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表明:认知共情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同情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同情 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 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246-02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行为,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帮助、分享、谦让、合作,甚至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1]。亲社会行为不仅能够促进个体适应社会,还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2]。

共情(empathy) 一词最早由Lipps于1903年运用于心理学情境,后由铁钦纳(Titchener)将其从德文翻譯成英文[3]。迄今学者们对于共情包含的情感倾向性、认知倾向性以及多维倾向性[4]的界定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2]“。本研究采用王阳等对共情的定义: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状态或情境[6,7]。

同情是对他人遭受不幸的悲伤、可惜、共鸣之情,着重体现了其消极性,常伴随着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感体验,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8]。有研究认为,同情是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动机来源[9],并且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1O,1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当中,同情不仅可以抑制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同时也是亲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动机源[12]。

从先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得出的不同模型、理论和假说(如基因决定论、利他主义理论[13])等中可以看出亲社会行为具有多种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如人格特质、认知水平[14]、家庭环境、社会现状、道德理念[15]、宗教信仰[16]、同情心和共情等。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众多学者将共情看作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但也有研究表明,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只有中等程度相关[4],甚至相关性并不显著。可见亲社会行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共情是否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除此之外,当个体作出利他行为时也需要启动同情这一关键要素。同情一词主要被用于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领域,但少有心理学研究者从同情这一角度去探讨亲社会行为。同情和共情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并且涉及人的情感和认知,很容易被混淆。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基于此,对共情、同情与亲社会行为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在共情和同情视角下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研究采用问卷法。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及网络问卷星中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被试进行施策。问卷星共发放和回收问卷318份;纸质版问卷共发放550份,回收问卷521份,回收率96.5%;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92.3%,共回收有效纸质版问卷和电子版问卷808份。其中男生344人占(42.6%),女生464人(占57.4%),大一学生214人(占26.5%),大二学生167人(占20.7%),大三学生66人(占8.2%),大四学生333人(占41.2%),研究生及以上28人(占3. 5%)。

(二)研究工具

1.共情和同情量表(MES)

采用王阳(2016)修订的H.Vossen的问卷。MES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同情、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每个维度有4个项目,共12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记分(1=“从不”,5=“经常”),无反向计分。在本研究中,同情、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α系数分别为0. 765,0.754,0.753。

2.亲社会行为量表(PTM)

中文版的PTM (Kou,Hong,Tan,&LI,2007)共26项(e.g.,“在其他人看着我的时候,我更会去帮助他人”)。它是中国人测量亲社会行为时最常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Kou et al.,2007)。问卷采用5点计分,被试将在每个项目的1(没有描述到我)到5(很好地描述到我)选项中进行选择。在本研究中,亲社会行为的α系数为0. 815。

(三)统计与分析

调查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编码并录入,采用SPSS21.O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等。

三、结果

(一)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对三个变量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对同情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在同情上的差异性显著,女生同情显著高于男生(t=4.11***,p<0.001);在认知共情上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无显著差异;在情绪共情上性别的差异性显著,且女生情绪共情显著高于男生(t=4.466***,p<0.001);在亲社会行为上,女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t=3.506***,p<0.001)。

(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同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共情、同情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和情绪共情间相关但不显著;同情、认知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在0. 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适合做中介效应分析。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同情
不该有的同情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Apologizing
同情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