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价值

2019-10-22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外周血多普勒内膜

410000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糖尿病是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血糖长时间处于较高值或者存在反复升高情况,将对患者血管系统、肾脏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和影响,诱发多种并发症[1]。外周血管病变是其多种并发症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患者患病后临床症状并不显著,诊断难度较大,需要通过影像学等多种检查方式配合完成,选择合适检查方式对检查准确性提升有非常重要作用[2]。基于此,抽取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另随机抽取同期入院体检无任何异常情况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探究糖尿病外周病变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估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糖 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36~74岁,平均(52.3±4.1)岁;糖尿病病程3~8年,平均(4.6±1.1)年;各项检查均符合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诊断标准,且无外周血管病变史[3]。另随机抽取同期入院体检无任何异常情况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32~77岁,平均(52.6±4.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和体检者均使用相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超声探头频率设置为7.5~12 MHz,声束与血流之间的夹角控制在60°左右,检查中最低流速控制在10 cm/s,取样容积确定为1.5~2 mm。患者接受检查时体位为平卧位,检查者使用超声探头对患者下肢动脉血管轻轻触碰,检查时沿动脉血管方向在下肢体表的投影逐渐从躯干方向向肢体末端方向推进,首先检查位置为血管横切面,同时对患者血管管腔内情况进行全面观察,根据实际观察结果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纵切面检查,同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内血流情况进行全面观察,详细分析血流成像状况。

观察指标:详细统计两组患者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及动脉各项检测指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0.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研究组血管内膜光滑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差,斑块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动脉各项检测指标水平比较:研究组血管内径小于对照组,血管内壁厚度大于对照组,血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n(%)]

讨 论

血糖升高是糖尿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随着血糖不断变化,机体代谢会出现异常情况,诱发动脉内膜下脂质异常沉淀,严重患者还会出现变性情况,导致患者血管内膜出现纤维化变化,产生大量增生组织,导致内膜出现明显增厚情况,加上患者血小板功能活跃性不断增加,纤维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加重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能够清晰明确辨别患者血管内病变位置及病变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参照标准,提升其诊断效果,以便于制定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4-7]。

表2 两组患者动脉各项检测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动脉各项检测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血管内径(mm) 内中膜厚度(mm) 血流量(mm2/s)研究组 100 6.01±0.2 5 1.11±0.26 28.45±3.26对照组 100 6.65±0.6 2 0.79±0.18 33.59±4.58 t 7.928 10.119 9.143 P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中,研究血管内膜光滑率低于对照组,血管内膜欠光滑,无斑块率高于对照组,血管内膜欠光滑,存在明显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血管内径小于对照组,内中膜厚度大于对照组,血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评估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诊断效果,通过对患者血管内膜光滑程度及斑块检出情况,了解患者外周血管病变程度。

猜你喜欢

外周血多普勒内膜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基于多普勒效应的车随人动系统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多普勒的车辆测速仪
一种改进的多普勒雷达跟踪算法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搔刮内膜对改善内膜接受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