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政村”三方合力推动人才振兴

2019-10-22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大学生

张 欣/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江苏各地广泛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尤其是以大学生返乡下乡为引领,推动城乡高层次人才的逆向流动,促进乡村土地、资金、产业汇聚,形成良性循环、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为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乡村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土

江苏在吸引大学生返乡下乡方面走得比较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作出了“到农村去”的主动选择,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从当前情况看,大学生返乡下乡参与乡村振兴主要有三类途径。

投身乡村创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入推动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之农产品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大学生去乡村创业的动力也越来越强。新疆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万一民同学,在回到家乡淮安当大学生村官期间,把对薰衣草的艺术喜爱转化成创业项目,最初的5亩实验田逐步变成了1100多亩的薰衣草主题旅游庄园,目前营业额已突破5300万元,接待游客78万人次,带动156名村民就业。据测算,目前大学生乡村创业80%以上集中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域,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参与乡村治理。从1995年丰县“雏鹰工程”第一批13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被选聘入村任职起,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先后联合出台《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政策,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全国推广。大学生村官入职后主要担任村干部,根据需要和特长,从事帮助村民发展致富项目、领办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参与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为村民代办各项事务等。经过20年的探索实践,大学生村官成为大学生返乡下乡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渠道,为乡村培养了一批社会管理骨干人才。近两年各地还兴起“定制村干”培育工程,以乡村需求为导向,委托高校培育大学生村干,目前全省已招录千名“定制村干”。另外,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江苏又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办法,探索设立乡村振兴特聘岗位,优先选聘有创业经验的返乡大学生,给予经费、政策等支持,鼓励他们回乡工作。

传承乡村文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里既包括了绿水青山的乡村生态文明,也蕴含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化意境。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高知识层次群体,对于保护和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传承和提升农耕文化、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挖掘乡村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马庄村时曾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马庄村大学生村官王浩牵头开发马庄旅游特色纪念袋,让马庄精神折扇等马庄文化产品传遍全国。南京市永宁社区大学生村官刘刚组织编写《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口袋书》,修建了家风主题文化展馆和文化广场,用良好的家风推动形成淳朴的民风、文明的乡风,提振老百姓的精气神。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回乡专门或专职从事生态保护、文明传承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是结合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工作共同开展。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高校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文化知识素养、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缺乏的是对乡村产业、技术技能和乡村社会结构、乡土人情等情况认知,加强大学期间乡村创业教育、建立适合创业的教育机制十分必要。

构建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应承担起支持创业、改进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强创业教育规划,根据自身专业结构和学科特长,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的分段培养模式,强化学用结合。可以结合高校现有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通识课程,推动农村产业进课堂、乡村文化进课堂、扶持政策进课堂、土专家进课堂,利用生动实践案例,指导大学生乡村创业就业。

构建创业辅导体系。推动高校利用乡村资产资源,进乡入村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乡村实验室、创业实训基地等。要从高校教师中择优选拔一批,从职业经理人、企业家中外聘一批,从乡村土专家、创业成功者中请进一批,组建一支乡村创业辅导师队伍,定期授课、提供咨询、开展指导,有条件的还可提供资金支持及创业场所等。

构建创业支持体系。健全在校大学生创业制度,统筹教学、师资、学生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下乡返乡创业。实行灵活的教育制度,提供各种支持性措施,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赴乡村创业。2017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参照参军入伍做法,允许在校大学生经申请批准后休学创业。高校要进一步推动落实这一政策,积极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学生把创业和学业相结合,相互促进。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新禾园”创业大学生

解决好大学生创业的起步之难和后顾之忧

要让乡村创业就业更具吸引力,各级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从解决起步之难和后顾之忧着眼,弥补城乡之间差距。

加强乡村人才分类培养管理。以县为单位,制定专门的高校人才引进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人才分类引进工作。按照不同类型人才建立长期培训、锻炼、使用计划,明确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等政策。根据各乡村不同需求,强化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对乡村人才的领导、管理和服务工作。

加强创业政策扶持。支持从事技术指导、社会治理等工作的大学生在岗创业,允许大学生以技术、资金等入股乡村企业、合作社等。在县域合理布局,支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农业科技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或在各类乡村园区中设立大学生创业专区,为高校人才搭建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的创业平台。加强各类创业平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确保县域乡村基本全覆盖。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等各类资金重点投向大学生创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立专项基金,重点解决创业之初的资金难题。

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乡村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标准低,是大学生返乡下乡的最大顾虑。要根据大学生下乡返乡就业岗位特点,全面建立健全职业村官制度、职业农民制度、失业登记救助制度、终身培训制度、基层职称评审制度等,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保障制度,实现保障水平城乡一致。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和安居环境

近年来,很多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又再次离开乡村。究其原因,既有外来人员的水土不服,也有乡村环境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只有让大学生在乡村能安心创业、静心生活,才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是绝大多数文化层次较高人才的情怀所在、乡愁所寄。当前乡村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一方面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加强乡村自然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治;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厕所革命、沟塘河渠清理;推进移风易俗,改变农村不良生活习惯,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要以乡土文化为媒,既要发挥大学生文化知识优势,推进现代文明和乡土文化融合提升,更要大力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促进本土乡民和大学生的情感交融和文化认同,打破心理隔阂,凝聚振兴乡村的强大精神动力。

推进农村资产资源市场化改革。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离不开农村资产资源尤其是以农村耕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等为主的农村土地资源。要积极推进农村资产资源市场化改革,建立顺畅的农村要素流动机制,为大学生创业和高校乡村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要素保障。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全面建立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制度通道和政策措施。全面推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优先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给高校和大学生,用于科技含量高、引领能力强的创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重点鼓励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解决好下乡返乡大学生生活、生产用房等问题。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制机制。鉴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成员易出难进,很多下乡返乡大学生难以享受集体福利待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的吸引力。应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有限度、有条件地开放部分成员和股权资格。对原籍本地的返乡大学生,应当保留其集体成员资格,并保障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物质权利,以及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民主权利。对于下乡创业的大学生,应借鉴日韩等国农协准成员的做法经验,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加入机制,根据其贡献,赋予临时性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能,并按照“人留权授、人走权收”的方式严格管理,保证集体所有制的完整。□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