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2019-10-22赵洪岩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7期
关键词:肠系膜肠梗阻先天性

赵洪岩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小儿外科当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有研究调查发现,这种病情的发病率大约为0.2%。这种病情主要是在胚胎期中肠发育过程当中,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旋转运动不完全或异常而导致的一种病症,它会使肠道位置出现变异,使得肠系膜附着不全情况存在,容易导致肠梗阻或者肠扭转情况发生[1]。这种病症一般多见于新生儿时期容易在临床出现漏诊,进而会对于治疗产生延误,所以病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于这种病症术前进行早期诊断困难,本文主要为提升对于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主要研究螺旋CT诊断对于临床诊断的应用,现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择的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选择30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于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0例患儿当中,有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2例,患儿的年龄为1~5岁,平均年龄为(2.5±0.6)岁。本研究的患儿当中26例患儿因为阵发性哭吵、巨石伴呕吐症状入院接受诊断,2例为阵发性腹部伴呕吐入院接受诊断,2例存在有胆汁性呕吐情况入院接受诊断。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当中,1例患儿在两周之前曾在其他医院进行过阑尾炎手术;11例患儿超声显示存在同心圆征提示肠套叠,6例经过X线立位片显示存在绞窄性肠梗阻情况,3例曾经进行肠套叠复位,但是没有显示出肠套叠的X线征象。所有研究对象的家长在临床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符合我院相关伦理委员会的标准。

1.2 方法:本文选择采用的螺旋CT主要是PikerUItra-Z机型,设置间距为10 mm,层厚设置同样为10 mm,主要对于所有研究对象的上腹部位进行检验,对于少数的患儿在进行检验过程中,需为患儿进行增强扫描。肠旋转不良的诊断标准是CT影像学图片当中可以看到上腹小肠系膜和小肠袢围绕肠系膜动脉,并且存在盘旋存在有团块状、漩涡征等相关征象。肠系膜血管异常的诊断标准是,CT影像学图片当中存在上腹未见的软组织团快状影像,经过增强扫描,发现肠系膜上静脉部位存在于上动脉前方或者上动脉左侧。

1.3 观察指标:对于本研究螺旋CT对于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进行诊断的有效率进行评价,并且和临床病理诊断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当中对于采用螺旋CT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有效率和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所涉及的所有计数资料选择采用卡方值(χ2)进行检验,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性检验选择P<0.05表示差异明显,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临床病理检验得出30例患儿均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而螺旋CT检验存在有27例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2例肠系膜血管位置异常,误诊1例,漏诊0例,诊断准确率为90.00%,和病理检验进行比较,两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螺旋CT检验和临床病理检验的符合性比较[n(%)]

3 讨 论

通过螺旋CT对于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进行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整顿过程当中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已经追踪,显示梗阻的病变和病因,以便于确定是否为肠梗阻病变,通过于此来排除肠梗阻情况。对于肠旋转不良进行诊断,一般会并发有中肠扭转、腹内疝等相关状况,这主要是显示和追踪判断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的走行和位置的状况,同时对于肠系膜根部和相关血管位置、走行等相关情况进行判断[2]。肠旋转不良,当中伴有中肠扭转,典型征象是漩涡征,也就是肠系膜存在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旋转的状况,并且充满液体和扩张的肠袢,并围绕着肠系膜的上动脉旋转,表现为U字形,或者表现为放射样排列,最终旋转的承办和肠系膜、血管分支能够形成旋涡状的肿块,它能够在脂肪背景衬托之下,显得更加明显。综上所述,对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螺旋CT进行诊断可以获取较好的诊断价值,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主要的辅助手段进行应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肠系膜肠梗阻先天性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