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文汇阁复原路径与价值研究

2019-10-22梁宝富梁安邦

中国名城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天一阁文汇藏书楼

梁宝富 梁安邦 武 玲

1 前言

“春风邗水怀文汇,明月芜城忆大观。[1]”扬州文汇阁又名御书楼,位于天宁寺行宫,又称御花园,是十七世纪末著名藏书楼,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毁于咸丰三年(1853),建筑存世仅70余年(图1)。当时乾隆为贮存《四库全书》,旨令仿照宁波天一阁在全国范围兴建七座藏书楼供学子拜读[2]。分别是位于皇家宫苑中的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和沈阳盛京宫殿文溯阁,以及位于南方地区的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和扬州天宁寺文汇阁,称之为“北四阁”、“南三阁”。因此构成了“四库七阁”的文化事件,促进北方的政治中心与南方文化、经济中心的交流。

2 路径考究

扬州文汇阁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又名御书楼,在扬州天宁寺行宫西花园,大观堂旁。天宁寺为清代扬州八大古刹之首,也是清代扬州地区的重要文化场所,又名御花园,为康熙、乾隆南巡驻跸之所(图2)。有关文汇阁情况的主要文献记载有:《扬州画舫录》《南巡盛典》《(嘉庆)两淮盐法志》《鸿雪因缘图》《扬州名胜录》等。

一、《扬州画舫录》,卷四记载:“御书楼在御花园中园之正殿,名大观堂。楼在大观堂之旁,恭贮颁定《图书集成》全部,赐名文汇阁,并“东壁流辉”匾。壬子间奉旨,江浙有愿读中秘书者,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口金山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皆有藏书。著四库馆再缮三分,安贮两淮,谨装潢线订。文汇阁凡三层,杗廇楹柱之间俱绘以书卷。最下一层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用黄色绢。两畔橱皆经部,书面用绿色绢。中一层尽史部,书面用红色绢。上一层左子右集。子书面用玉色绢,集用藕合色绢。其书帙多者用楠木作函贮之。其一本二本者用楠木版一片夹之,束之以带,带上有环结之使牢”[3](图3)。

二、《南巡盛典》记载:“在扬州府拱宸门外。旧为晋大傅谢安别墅,义熙间,梵僧译《华严经》于此,褚叔度请于谢琰,遂合为寺,名谢司空寺。宋政和间改今名。乾隆二十一年,于寺之右恭建行殿数重。自后恭逢圣驾南巡,俱邀驻跸,行庆施惠,渥典重申,而寺益永光不朽矣”[4](图4)。

三、嘉庆十一年(1806)清佶山修、单渠纂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记载:“阁建于四十三年,旧藏《钦定图书集成》五千二十册,五百二十函。五十五年以所余空格,庋《四库》书焉。阁在行宫之西,凡三成,为楹者五。上悬御书“东壁流辉”。楼下碧水环之,为卍字河。右为修廊,前为御碑亭。阁中经史子集为册三万六千三百有七,为函六千二百二十有三”[5]。

书中简要描绘了文汇阁周围环境及阁中藏书,并配有《文汇阁图》(图1),图中可见“文汇阁”、“东壁流辉”匾额,“卍字河”及“御碑”等标注。

四、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麟庆的《鸿雪因缘图 第二集》中记载:“文汇阁在扬州行宫大观堂右,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以恭贮《图书集成》,赐今名,并‘东壁流辉’额。阁下碧水环之,为卍字河。前建御碑亭,沿池叠石为山,玲珑窈窕,名花嘉树,掩映修廊。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告成,高宗垂念江浙人文渊薮,特命多缮三分,颁贮浙江文澜、金山文宗,与此阁为三,江南实得其二。典司出入,掌自盐臣。寻又恐徒供插架,无裨观摩,诏许愿读中秘书者,就阁传钞。嘉惠艺林,旷古未有!”[6](图5)

五、《扬州名胜录》卷二记载:“天宁寺右建大宫门,门前建牌楼,下甃白玉石,围石阑杆。甬道上大宫门、二宫门、前殿、寝殿、右宫门、戏台、前殿、垂花门、寝殿、西殿、内殿、御花园。门前左右朝房及茶膳房。两边为护卫房。最后为后门,通重宁寺。御赐匾二,为‘大观堂’、‘静吟轩’。联六:为‘窗意延山趣,春工鬯物情’一;‘树将暖旭轻笼牖,花与香风并入帘’二;‘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三;‘钧陶锦绣化工鬯,松竹笙簧仙籁谐’四;‘成阴乔木天然爽,过雨闲花自在香’五;‘窗虚会爽籁,坐静接朝岚’六。玉井绮阑,铅砌银光,交疏对溜,云石龙础,莫可殚究。驾过后,各门皆档木棚,游人不敢入。后宫门在重宁寺旁,多隙地,平时为艺花人所居。南巡时,诸有司居之。门为进膳房。外一层为营造局、牲口房。又一层为官厅堆房、兵房,以居守街、泼水、点更、提铃之属。墙后通龙光寺。左掖门通天宁寺西廊,为便门。右掖门通御花园。园本天宁寺西园枝上村旧址,起造楼阁,点缀水石。造铁塔高丈许,仿正觉寺式,结房塔顶,黄绿琉璃宝珠,塔灯、覆盂、仰盂,诸天韦驮,四门佛像皆合。后入大内。晋树围入园中西南角,其让圃之半,今归杏园。御书楼在御花园中。园之正殿名大观堂,楼在大观堂之旁,恭贮颁定《图书集成》全部,赐名《文汇阁》,并‘东壁流辉’匾。”[7]

六、《江南园林盛景》记载:“天宁寺旧传为谢安别墅,义熙中(405-418),有梵僧佛陀跋陀罗尊者译《华严经》……其右为皇上行宫。二十七年(1762)三月,御题“大观堂”额,……四十四年(1779),恭建御书楼,内供皇上颁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部,御题“文汇阁”及“东壁流辉”额。四十五年(1780),御题五、七言律诗各一首。四十七年(1782)颁到《端石兰亭》全卷。”[8](图6)

七、乾隆先后为文汇阁题诗四首:

一为《文汇阁》:“皇祖崇经训,图书集大成。分颁广流布,高阁此经营。规拟范家制,工因商众擎。亦堪匹四库,永以贮层甍。”

二为《再题文汇阁》:“万卷图书集成部,颁来高阁贮凌云。会心妙处生清暇,扑鼻古香领净芸。身体力行愧何有?还淳返朴念常勤。烟花三月扬州地,莫谓无资此汇文。”

三为《文汇阁·叠庚子韵》:“天宁别馆书楼耸,向已图书集大成。遂以推行庋四库,况因旧有匪重营。西都七略江干现,东壁五星宵际擎。却待抄完当驿致,文昌永古换重甍。”

四为《命颁布四库全书,时许愿读中秘者抄录无靳,诗以志事》:“发帑增抄书四库,更非捷径为崇儒。拟公寒士广闻见,预禁守臣严护符。褒博三仓实富矣,精英二酉任观乎。欲期寰事敷文教,济济明廷治赞吾。”[2]

5、整地夹肥:春耙前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3000公斤以上,然后用重耙耙20~25厘米深,耙后合成66厘米宽垅,再用犁杖引沟夹肥,亩施磷酸二铵15公斤,硫酸钾7公斤,尿素3公斤,腐熟大豆4公斤,以上肥拌均,施入趟好的沟内,然后合上垅,镇压后待用。

3 现存参照古建筑:天一阁与其余六阁研究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城西,是中国现存建筑时间最早,保存又较好的一座藏书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1561-1566)。天一阁是一座两层的硬山形式木结构建筑,《易经》上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因此主人根据《易经》的说法,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把天一阁的下层辟为六个房间,而上层则建成一个大通间,以使其与“地六”、“天一”相对应,从而体现以水克火的意思。[9](图7)天一阁作为藏书楼的先行典例,因其环境、建筑形式以及内部空间上的巧思与卓越效果,成为乾隆皇帝参仿的重要原因。

文渊阁位于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的东南午门东侧,文华殿的后面,这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至今保存较完好的一座藏书楼。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末年,文渊阁被毁于战火,清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772-1776)重修,仿照天一阁的格局所建,面阔宽6间,34.7米,进深3间,17.4米,外二层内三层,歇山顶,它比天一阁更典雅,更秀丽,它既体现了皇家建筑的雄伟,又拥有江南建筑的优美风姿。与天一阁相比,其尺寸更大,屋顶为歇山、琉璃瓦,且色彩装饰上存在一定差异(图8)。

沈阳故宫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西路,是典型的宫殿建筑,院落没有水池和假山,但是仍然沿袭了其他阁的特色。文溯阁建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由于盛京故宫的建设是由东向西一步步建设而成,没有预先规划水系,因此文溯阁是七阁中唯一没有水景营造的宫殿式建筑(图9)。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年重建。文津阁是“北四阁”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因此也是七座藏书楼中建筑、院落格局形式与天一阁最相似的一座。文津阁在外观上两层,内部三层,各六间。阁高 16.28 米,宽15.80 米,长26 米(图10)。

文源阁位于圆明园中,水木明瑟北面,原称四达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葺,仿照宁波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改建,乾隆四十年(1775)改建成功并改名文源阁,专门贮藏《四库全书》。文源阁是继文津阁之后建成的第二座《四库全书》藏书楼,因此在建筑形式与院落构成上与文津阁最为类似。文源阁于咸丰十年(1860)毁于英法联军纵火,其中建筑与所藏图书均毁于一旦(图11)。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原金山行宫之左,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高宗下旨颁布《古今图书集成》藏于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两阁,后又贮藏《四库全书》。现镇江金山寺文宗阁于2010年3月开始复建,面阔21.8米,进深12米。复建的文宗阁位于原址以东200米,复建后的文宗阁基本遵循了历史原貌,于2011年10月26日,对外正式开放(图12)。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原圣因寺行宫内,是“四库七阁”中最后建成的,由圣因寺行宫内原藏书堂改建,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咸丰年间,文澜阁与圣因寺均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后于光绪六年(1880)重建(图13)。

4 扬州文汇阁复原研究

从史载记录以及相关图绘看来,文汇阁的外形应与史料《鸿雪因缘图》、《两淮盐法志》中的图样相近。从室内空间以及建筑规格来看,文汇阁还是以天一阁为蓝本,与“南三阁”中文宗阁、文澜阁以及“北四阁”中文津阁、文溯阁的建造形式相近,均为重檐硬山建筑。根据史料推测文汇阁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外观二层,内为三层,中间一层暗层。阁的第一层辟成六个独立的阅读空间,寓意“地六成之”,阁的第三层是一个连通的大通间,代表着“天一生水”。因此文汇阁的内部格局是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布局特征。从建筑的构造来看,应当是扬州地方作法,与天宁寺藏经楼相近,青砖墙、砖细博风,梁构架为穿斗抬梁结合,内部梁架施彩绘,根据相关资料说明无斗拱做法,屋顶实脊、垂脊、吻兽,楼面木楞板,地面应为架空方砖做法(图15、16、17)。同时阁楼前后均有院落,坐落在御花园水系之中,沿水叠山,阁后亦造假山,院中佳木翠竹掩映,景观构成“假山——流水——观景台——阁——花木——假山”之序列。(图18)

5 文汇阁复原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文汇阁是扬州清代文化繁盛的重要标志,在存世的70年中推动了藏书的繁荣,也为《四库全书》的传世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清代扬州在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位置,具有极强的标志性,因而对其原地复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着作用:

5.1 有利于营造历史空间氛围

扬州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清代文化遗产相对保存较多,但总体上历史氛围不够强烈,历史文脉与历史信息也不够完整,同时作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的天宁寺、重宁寺的重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烘托,复建后,将有利于古城历史空间氛围的营造,有利于游人感知清代扬州文化的繁盛,让遗迹再现引导历史记忆再现。[10][11]

5.2 有利于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

清代建筑艺术及风格并不遥远,在其他地方还能找到传承及记载,同时一批传统工匠还有相关工艺都得到传承。文汇阁作为官修的图书馆式的公共建筑,在今天充分的史料研究基础上,以及各方人力、技术的支撑,能够使用原工艺、原技术、原风格复原是完全可能的,同时也能使我们收集到传统建筑工艺并通过复原实践得以传承和发扬。[12][13]

5.3 有利于扬州城市特色的弘扬

扬州作为雕版印刷的重镇,曾出版过许多珍贵书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许多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由扬州用传统雕版技艺所刊印的《四库全书》又再次成为焦点,因阁藏书,因阁生色,对扬州城市特色弘扬、旅游资源的丰富和书香扬州的建设都具有推动作用和意义。

5.4 有利于探索新时代遗产保护模式

历史遗产的复原在国际上有不少的成功的范例。复原历史建筑的关键在于史料的准确、数据的精确、工艺的正确。武汉的黄鹤楼、扬州大明寺栖灵塔、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等古建筑的复建也是原址原貌复原的尝试。这种尝试不同于粗糙的仿古街的建造、想象的汉唐建筑的建设,是建立于科学实证的基础上,用正确的遗产保护观,用开放式保护的思路,对整个历史城区的历史遗产进行慎重的复原,是新时代遗产保护的探索,文汇阁的复原应该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和研究。[14][15]

6 结语

文汇阁是历史上扬州文化标志性的坐标,不仅是一座藏书楼,又是时代政治文化交融特征的体现,更是清代中国园林建筑进行南北交融特征体现的重要地方特色之一,因此,修复意义十分重大。现根据史料研究和技术路径探讨,对其复原是完全可行的。

猜你喜欢

天一阁文汇藏书楼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上海文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天一阁轶事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思维之变:撬动世界的力量——钱旭红院士在文汇科技沙龙上的演讲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