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

2019-10-21国帅

科学与财富 2019年7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高职学生

国帅

摘 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培养的有效性,避免千人一面的培养方式。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内涵建设;高职;学生;分类培养

“十三五”期间,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该是以专业建设为重要基础,校企融合发展、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根本途径,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其中,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从专业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等四个方面入手,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同时,新的招生录取途径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样化,素养基础多层次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分类管理培养体系。

一、高职内涵建设背景下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

(一)德育要求。“意见”指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首先要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坚持德育为先的工作原则。同时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加强“软环境”建设,健全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工作机制。着力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文化基础教育工作要求。“意见”指出,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這就要求,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作用,注重相互之间的融合,注重学生文化基础教育的全面性,不能重专业轻文化基础。同时,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素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见”特别指出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日常教育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伦理文化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精神品格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意见”指出,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来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融合培养。

二、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高职立德树人的要求必须建立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立德树人要求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

2.高职学生的基础素质特点要求建立学生分类培养体系。以山东省为例,高职院校一般来源于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的职业中专毕业生以及初中应届毕业生,来源多样。同时,即便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其录取分数段也有近300分左右的差距。学生的基础素质特点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分类的培养体系。

3.高职学生的需求层次多样性要求建立学生分类培养体系。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渠道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去向一般为直接就业、升学、创业、入伍等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措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需求。

(二)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1.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内部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内部各职能部门相应职责得到一定固化,管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这为建立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由最初的就业教育,转变为今天的追求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这为建立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前提。

3.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多样化。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以95后为主,初中应届毕业生进入了00后阶段,他们更乐于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位采取分类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有利条件。

三、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对学生培养目标进行细分。参照市场营销市场细分理论,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学生的追求目标,对高职学生进行细分。一是根据学生基础素质进行细分,依据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准确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然后进行分层教育。特别需要指出的,这里的分层并不是对学生分等教育,只是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才去差异化教育方式。二是根据学生就业目标进行细分,对大部分准备就业的学生,偏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对准备升学的学生,加强文化课基础教育;对准备创业的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二)建立健全学校职能工作体系。职业院校要在现有职能部门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对有关职能部门以及二级院系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同时加强对各部门相互之间协调,以及加强对教职工的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三)建立学生培养工作方案。目前,各职业院校一般只有针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大都存在着重专业轻素养的问题,不符合内涵建设背景下的学生培养要求。因此,要制定不同就业目标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细化培养内容,明确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小丽.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目标差异性的分类管理--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3(9).

[2].饶建波.新形势下基于需求理论的高职学生分类引导.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5(1).

[3].阙勇平.基于需求层次论的高职学生分类管理.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1(6).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高职学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