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译者与译本论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2019-10-21曾庆隆

青年生活 2019年14期
关键词:译本译者文学

曾庆隆

摘要:中国文学向外传播的重要的问题的译本的译制问题,而国内出版界和翻译界关于译本的思想仍没有正统的明确的答案。翻译研究一直在围绕“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展开。这也造成中国文学译本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中国文学的“走出去“。翻译作为译者对原文的个人解读,受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所决定,本文主要从对译者与原作者、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等翻译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学出口难的原因。

关键词:译者、文学、译本,译入与译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增长迅速,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把中国推向了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把交椅,全球社会对中国经济实力已经足够认同,然而对这块素有“东方哲岛”之称的神州大陆上的文化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可惜的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各类文化商品走出国门的形势仍然险峻,就2018中国图书进出口的数据来看2018我国出口图书两千万余册金额达到七千万美元而进口图书的金额为三万亿四千亿美元是出口金额的五倍,文学类图书的进出口逆差为四倍的,文学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交汇的必要途径,然而直到目前为止我国文学作品外传的力度仍然非常薄弱,译出和译入之间的逆差高达1:10,70%以上的输出是去向了港澳台东南亚等华人文化圈,而译入则大部分来与欧美国家,根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理论处的李朝全教授的统计,“中国当代文学有 1000 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他还对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的语种分布情况作了统计。在他所搜集到的 870 余种译作中,语种分布况如下:“日文 262 种,法文244 种,英文 166 种,德文 56 种,荷兰文 30 种,罗马尼亚文 13 种,瑞典文和意大利文各 12 种。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在全球都所见不鲜,该如何让中国文学向它看齐,是本文主要思考的问题。

49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曾迫切的想要向全世界宣传中华民族悠久长远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学》期刊的英文版就是我们撬开世界文化交流窗口第一个尝试,它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的承担了大部分中国文学向外展示的责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国文学向外展示的窗口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比如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主持编辑、组织翻译、出版的《熊猫丛书》和名震一时的《大中华文库》,然而因为国际环境变化等原因《中国文学》与《熊猫图书》皆在2000宣告停刊跨入新世纪后又有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出版工程、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 可以说我国翻译出版部门在推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一事上还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怀的,也组织、培养了一批中译外的翻译专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就中国文学外传总体而言,收效甚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译出和译入之间的比例仍是巨大的,我认为究其原因还是出在翻译的译上。

“译”的过失

首先,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到外国的译本,是要忠于原著,原文之上地去讲求文章原意还是配合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意识形态、人文品味来进行编修,是翻译活动能否被认可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个人认为比起讲求原文导致目的语国家读者读得云里雾里进而影响文学传播,还是更应该立足实际,首先保证译本能被目的语国所接受,毕竟中国读者再喜欢再推崇的作品因为译本过于晦涩而无法被他国读者所接受,那整个翻译活动无疑是彻底失败的。

其次,文学作为表现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的载体,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中社会生活的作品,它大体是归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这就让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民族性,使它向其他地区或民族传播的时候就会面临文化隔阂,也就产生了文学传播时的折扣性。

同时,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好坏也取决于传入和传出双方是否有传播的需求,具不完全统计,就法语来说,近 30 年来译入的作品达千种之多,是中国当代文学译出法国作品数量的近四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文化格局中西方文化仍然处于强势地位,美、法等国自身有着强大的文化支撑,与之相比,中华文化仍处于弱势地位,文化强国对异族的文学、文化本身就没有强烈的需求感,这时再去一味的向其大量的宣扬传播本国文化不免有些一厢情愿之感。

再者,中国文学向西方世界传播时它的译介主体应该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本土译者,还是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熟知海外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的西方汉学家?这是出版界的重大问题,比如国外出版的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原作中 86% 的功夫在译作中蒸发,就目前翻译界的主流意见来看,中译外的译本还是以西方汉学家的译本为佳。乍看或许有些崇洋媚外之感,但它背后也是有逻辑可言的。因为当外国文学传入读者的国家的时候,就数据来看读者更偏向于购买阅读该国本土著名翻译家的译本。法国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在阐释读者如何解读文本时曾分析说,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个人从文本中摘取的东西,而非高高在上的作者安放在文本里的东西.据此分析的话译者作为特殊读者,他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在对原作进行解读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译语重新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这也使得西方汉学家的译本有其独特好处。

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建议

1.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作为翻译主体的外国翻译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图书对外出版部门和作家,要注意与翻译家建立密切的联系,对翻译家授以权柄,让他们能够放手的、大胆的从他们的语境和文化特色、阅读习惯的角度的去翻译作品重视、解决他们在翻译中遇到的各个层面的困难,做到中西合璧。

2.加强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的图书市场、读者的审美期待和阅读习惯的研究。应该说。在选择优秀作品出口外国的时候要做到量少而精、质优物美,更好的实现中国文学在外国的持久传播。

结语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关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寻找有效的途径,采取可行的措施。敞开心灵的交流,脚踏实地的开拓疆域,在与异国文化的接触中,努力消除误解,消除冲突,促进沟通,在相互交流中不断丰富自身,进而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达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鲍晓英.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34(05):62-65

谢天振.莫言作品“外译”成功的启示[N].文汇读书周报,2012-12-14

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31(06):5-9+92.

康继军,孔明星,谈笑.文化认同对中国出口分行业贸易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9(01):67-79.

罗永洲.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 2011 (3) :52.

谢天振.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J].中国比較文学,2002(04):26-44.

猜你喜欢

译本译者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文学小说
文学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