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生存现状调查及”渔“文化调查

2019-10-21夏鋆丁陆爱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渔民文化

夏鋆 丁陆爱

摘要:在永州潇水流域因为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原因,渔民在此从业,同时也衍生出大量具有人文意义的渔业文化民俗。而研究渔民生存现状以及渔业文化民俗并寻找出相应保护及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活在永州潇水流域的渔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查阅文献,统计数据,提出了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生活生存现状中所面临的四大问题并分析相关原因;同时分析渔民生存现状上发现“渔”文化民俗衰落、得不到保护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扶持,二是保护,三是转产。在先解决渔民生存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做到保护及传承渔业文化民俗。走经济基础带动文化基础道路,同时借助零陵古城建设发展项目,进一步保护及发展“渔”文化民俗。

关键词:潇水流域;渔民;生存现状;“渔”文化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随着实业被互联网经济打破原有结构,小农经济解体、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时代变迁,渔业文化民俗逐渐被遗忘。随之传统渔业承载的相关风俗得不到传承,渔民文化符号渔歌、渔民文化媒介渔鼓、渔民宗族文化的建构等濒临消失。同时政府政策的缺失对渔民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捕捞已经不能维持渔民的生计。而对渔民文化保护含糊处理,只看到了现代文明发展对渔业文化可能产生的外围影响,忽视了保护渔业文化从而带动地方文化保护的内部动力。在永州潇水流域一带,渔民的生存以及渔业文化民俗的传承已经成为一大问题。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永州潇水流域当地渔民及家人研究对象,考察目前以来潇水流域渔民的生存现状以及对其渔文化民俗的传承发展情况。研究区域为永州潇水流域渔民集中地——巴州村、零陵区潇水沿岸各村等典型性地区。

渔民是指以捕鱼为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渔民和农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其从事生产活动时所利用的生产资料不同。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农民种地,农民生产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是农具和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土地;渔民捕鱼,渔民生产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是渔具和国家所有制的天然水面(海洋、国有制的湖泊、江河等)。文中所指的渔民既包括以渔业为专业的专业渔民,也包括以渔为兼业的渔民,如亦农亦渔的渔民,或亦渔亦商的渔民。考察的内容是渔民的生存现状和对永州潇水流域渔业所保留下来的“渔”文化民俗的传承发展情况。

就目前来说渔民文化符号渔歌、渔民文化媒介渔鼓已经濒临消失,而渔鼓申遗成功后仍面临困境,怎么使其文化韵味得以保存是现在最大的问题。零陵渔鼓是今湖南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流行于永州全境及周边地区,产生于明末时期。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可以说,它反映了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精神需求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道德背景,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术价值。清初时期,因为渔鼓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许多人就自制渔鼓,在捕鱼劳作短暂休息时,在茶余饭后,都学唱渔鼓,题材也渐渐不再局限于以前。所以渔鼓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唱渔鼓开始在渔民之间流传。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渔民生存现状及渔文化民俗传承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旨在调查潇水流域渔民生存现状与渔文化民俗的传承保护情况,以及零陵古城开发项目能否带动渔业文化民俗发展;同时记录并保存他们关于潇水流域渔文化风俗研究的观点以及对生存现状的看法。并在后续调查总结结果中提出渔文化民俗的传承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文化互惠的相关策略和解决永州潇水流域渔文化民俗衰弱的根本原因。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对于渔业文化分析,中国北方与南方地区则差异较大。涉及北方的一些小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时几乎都简单地概括之为渔猎文化,如何捕鱼;作为鱼米之乡的南方侧重休闲渔业,从经济方面入手,研究渔业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渔业是如何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很少对其渔业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目前对于永州零陵“渔”文化之渔鼓和渔歌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其民俗文化的视频更是處于空缺状态。在永州市零陵区文化馆杨斌峰的文章《浅析非遗项目——零陵渔鼓》中只对渔鼓的表现形式进行外围分析,没有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推动的外围影响进行阐述。而王建成在《严篙书迹介绍》中对于渔歌的简述也只是略微点到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创作的《八愚溪》和《永州八记》,并没有具体分析其深层价值和内在含义,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渔歌更是没有提及。

永州大部分对于渔业的研究则也只是侧重于渔业的资源与利用,对渔业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没有提及永州大部分对于渔业的研究则也只是侧重于渔业的资源与利用,对渔业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没有提及。

对于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在渔鼓和渔歌的研究方面与中国地方文化保护存在区域性的差异,可借鉴的相关材料较少。如日本学者亀山慶一在《漁民文化の民俗研究》中大多是对于渔民民俗的解构,在渔文化民俗旅游开发保护方面尚未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该调查报告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大量检索研究,设计调查表格和调查问卷,对永州潇水流域渔民集中地零陵区潇水沿岸和巴州村等典型性地区的渔民进行实际走访问卷调查,得出可靠的数据,力求反映最真实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2、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资料调研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永州市图书馆,零陵区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数据库,万文数据库等资料库收集整理具有权威性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梳理,为本轮论文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参考。

二是田野调查法,对永州潇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并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当地政府、当地相关负责人收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采访当地典型的以渔为生的地区如巴州村、零陵区等典型性地区,然后整理、分析并加以利用。

三是访谈法,对从事永州潇水流域文化保护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征求研究意见。对当地渔民及家人进行深入访谈,记录并保存他们关于潇水流域渔文化风俗研究的观点以及对现状的看法。

四是邏辑分析法,通过运用类比、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学方法,结合社科学、文化学、民俗学和旅游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正确的结论。

五是行动探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法发现探究潇水流域渔业文化传承保护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行动中落实与调整方案,进行观察与反思,提出永州潇水流域渔文化民俗研究。

3、研究调查过程

对永州潇水流域沿岸以渔为生的典型村落进行实地调查,我们走访了巴州村和零陵区潇水沿岸如香零山村等典型性地区,并通过访问当地渔民及其家人(文中所指的渔民即调查对象包括以渔业为专业的专业渔民,也包括以渔为兼业的渔民,如亦农亦渔的渔民,或亦渔亦商的渔民。)、村落部分居民收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整理、分析并加以利用。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口头采访,前期我们通过田野调查法对渔民集中地巴州村、零陵区潇水流域沿岸等典型性地区进行普查型调查,在具有代表性的渔民家庭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最后进行回收分析。我们分别在巴州村、零陵区潇水沿岸香零山村等3个渔民集中地村落对潇水流域的渔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釆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渔民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共填写问卷 63 份,整理出有效问卷 56 份,问卷的有效率为 88.9%。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合永州潇水流域现在的渔业资源概况发展及与渔民的访谈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现在所存在的生存生活问题以及“渔”文化民俗在渔民之间传播和未来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二、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生存现状与渔文化民俗的总体情况及特征

(一)渔业相关资源概况

1、水域资源概况

潇水是湘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古称营水,发源于湖南省蓝山县子良镇野猪山南麓,在永州市芝山区萍岛汇入湘江。潇水河长 354 km,平均坡降 0.76‰,流域面积 12 099km2, 多年平均总径流量 109.7 亿 m3。 全市流域面积在的以上的河流还有祁水、白水、紫溪河、芦洪江、永明河、宁远河、新田河等。大中小水库处,库容亿,水面,其中大型水库处双牌水库和浑天河水库。双牌水库流域面积衬,正常库容亿浑天河水库流域面积,最大库容亿。山平塘万口,库容亿耐,水面,水田面积。水质主要为重碳酸钙型水,次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值一,总硬度一德国度,矿化度一叭,属低矿化弱酸弱碱性水,均适宜工农业用水和养鱼。

2、气候、水文环境概况

潇水流域年平均气温(17.6~18.6)℃,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 气候区,严冬期短,夏热期长,春夏多雨,夏秋多旱,四季分明。 流域内海拔高度不一,光热水资源垂直分布差异较大。 潇水流域内森林植被覆盖率在 50%以上。 流域多年面平均降水量为 1 484.6 mm。

3、生物资源概况

永州鱼类品种有78种,分属于8目18科,其中以鲤科鱼类为最多,有46种,占总数的58.97%。常见的鱼类有青鱼、草鱼、维鱼、缩鱼、鲤鱼、卿鱼、团头妨、长春蝙、乌鳄、罗非鱼、鳗鱼、麦穗鱼等名贵鱼类有胭鱼、大口鳃、黄颗鱼、鲡鱼、长吻脆、黄鳝、泥鳅等。虾类主要有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蟹类主要有河蟹。另外还有河蚌、螺、蛆、龟类、鳖类、蛙类和珍珠。

(三)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生存现状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从事渔业工作的主要以男性为主,年龄介于 41-60 岁之间,家庭人口都在 6 人左右,收入均以渔业收入为主,家庭年收入在 1 万以下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处于初中文化以下,同时地方渔业生存已经开始衰落,仍坚持在渔业上基本都是由于长期从事渔业工作,对转产转业的愿望不强,都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改善他们的生存现状。

而大部分渔民的下一代都认为打渔已经不能成为养家糊口的技能,开始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而不是守住渔业,后代再不会把渔业再当成谋生手段,继承人的减少也必然加剧了渔业的衰落以及渔业文化民俗的保护不被重视。

通过对56份有效问卷的后续数据统计以及分析,结合与渔民的访谈我们认为现阶段渔民所面临的生活生存的四大问题:

1.捕鱼收入微薄。渔民大部分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下,以初中以下文化为主,决定了他们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经发放调查问卷所得,永州潇水流域渔民以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居多,中专以上文化水平少之又少。以渔为生的传统观念已经深深埋入他们的骨髓,对提高自身水平的学习意识比较缺乏,安于现状。这也造成了渔民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社会交往少,除了捕鱼没有其他技能,外出打工难以立足,更缺乏创业基金和能力,基本以捕鱼为生,很少有其他来源。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6.4%的调查对象对现在的渔业收获不满意。捕鱼产量下降。大部分以渔为生的渔民的子女被迫上岸寻找副业来支持家用。对于还在坚持渔业捕捞的渔民家庭在收入上来源单一,没有保障,部分渔民收入已经接近农村贫困线。

2.竞争压力增大。政府在捕捞生产投入管理上,尽管长期实行许可证制度,但却缺乏准入制度,对哪些人享有被许可从事捕捞生产的权利没有法律和制度上的限制,导致渔业外部人员进入渔业生产,加剧了渔业内部竞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投入的无限制持续增长必然导致专业渔民特别是世代以渔业为生的专业渔民生存空间的缩小。同时因为部分移民潇水流域沿岸,一些居住沿岸的周边群众需要寻找新的收入渠道,开始被鱼获的欲望所吸引。除以渔为生的渔民外有不少捕鱼爱好者或周边群众想做副业来分渔民这一杯本来就微薄的“鱼羹”。

3.政府渔业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政府补助不到位。通过几位随机调查的渔民口述,政府对渔业监管的“时松时紧”,在潇水流域不存在所谓“禁渔期”,大量鱼苗被捕获,同时这两年来政府停止对渔业的补助,造成不少渔民不知所措,如果不禁渔,鱼苗得不到发育,对后续渔获得不到保障,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问题;如果禁渔,政府在“禁渔期”不对渔民发放补助,渔民基本生活生存难以维持,使渔民本身就微薄的收入更加雪上加霜。政府对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让渔民应对水位涨落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

4.渔业资源的衰退。这是严重影响渔民生活现状最重要的因素。1.天然鱼类种群的数量锐减。在捕捞手段不断改进的情况下,过于泛滥的捕捞打破了天然鱼类生存发育的生物链。2.天然鱼类种类变化很大。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如“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品种和数量都大幅度减少。而一些野杂鱼、低档鱼呈增长趋势,鱼类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下降。3.渔获物中幼鱼比例突出。因为渔获量的减少,渔民对渔获物不计大小。

5.根据调查报告分析,导致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过渡捕捞。政府并没有对潇水流域部分区域实施“禁渔期”制度,一年四季放任捕捞,一些不法渔民在春季大肆捕杀产卵亲鱼,致使鱼苗无法得以生长。同时使用电、毒、炸等违法手段捕捞泛滥,致使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二是水质污染。潇水流域中不少城镇生活污水、工矿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潇水,危及鱼类繁殖生存环境。

(四)现存“渔”文化民俗概况

1.零陵渔鼓、渔歌现阶段面临着多种困难:传承人队伍老化,唱本遗失严重,传唱环境悲观等,但在历史文化发展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国家把非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放到了重要位置,对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实施大力保护。零陵渔鼓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潇水流域有没有属于渔业的民俗庆祝活动?有哪些?

2.在对于永州零陵古城商业项目的开发,能否带动渔业文化民俗的发展,不少渔民表示呈观望态度,意见也很持中。渔民对休闲渔业的前景不是很乐观。认为永州潇水流域的自然风光不能给其带来良好的客流量。以及渔业该如何发展都抱着不被看好的心理。由于渔民生存问题得不到解决,在渔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更是得不到解决。在调查走访以及问卷填写上,83.93%的渔民表示在渔业中已经不存在渔业文化民俗的庆祝活动,有一名较为年长的被调查者表示在他的父辈那一代还会有一些民俗庆祝活动,不过到如今渔民文化符号渔歌、渔民文化媒介渔鼓已经出现缺失。96.4%的渔民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交流传播渔歌渔鼓。即使随着渔鼓的申遗成功以及零陵古城商业项目的发展,但对于渔业文化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大部分渔民更愿意在如何解决生存现状上提出看法,而不是关注其文化层面。这或许也是為什么渔业文化民俗得不到传承的主要原因。促进潇水流域渔业的经济发展才是现在的首要问题。

总结

在永州潇水流域内现存的渔业发展已经趋于平稳,甚至开始衰退。同时在渔业文化民俗的传承与保护中得不到很好的效益。渔民收入问题涉及政策、环境、产业等多个因素,仅仅依靠本文的研究还不足以全面系统的阐述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生存生活问题与渔业文化民俗传承问题,希冀后来学者能更深入的研究此课题,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渔业文化民俗得到传承,同时提高广大渔民生产收益,保证最低生活保障,促进渔业尽快转型升级,促进渔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永州潇水流域渔民生存生活经济和渔业文化民俗保护项目又快又好地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通过这次调查问卷,关注潇水流域中渔民的生产生活,改变渔民的生存现状窘况,才能推动渔业文化民俗的发展与传承。以建设永州潇水流域渔文化生态文明为根本目的,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个对策与建议:

(一)扶持。即稳定渔民队伍,加大扶持力度。在调查中所有随机走访渔民都表示渔民之间没有形成团体或组织来对渔业事物进行管理,绝大部分渔民都是个体渔作。政府可以联系渔民之间形成队伍,尽快解决渔民的补助问题,实现渔民在低潮期最低生活保障。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不法渔民。在永州潇水流域全面地适当设立“禁渔期”,维持鱼苗的发育生长。政府应该保证在“禁渔期”内渔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加强潇水流域渔政执法和服务能力建设。

(二)保护。即借助零陵古城商业项目,对渔业文化民俗出资修建展馆。把渔歌渔鼓等渔业文化民俗记录在册,用于传播参观。同时发展成旅游景点项目,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随着渔鼓的申遗成功,举办潇水流域渔文化相关的文化节并且邀请对渔民文化符号渔歌、渔民文化媒介渔鼓还有传承的手艺人进行演出,同时可以用视频进行影像化记录,既适应了新媒体时代下普众的信息接受方式,更有利于传播。

(三)转产。即突出生态修复,发展休闲渔业。潇水流域沿岸有不少自然风光景点,可以利用景点的优势,发展休闲渔业,致力做成集垂钓休闲、渔农家乐、渔鼓渔歌表演一体化的休闲渔乐产业。从实际上做到政府与渔民之间形成休闲渔业文化产业一体化。

当然,上述对策的实施都离不开投资,筹资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把政府对潇水流域“禁渔期”落到实处,同时保证禁渔期内渔民最低生活保障;二是把对渔民的扶持纳入国家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内容统筹考虑;三是把渔民生存与渔业文化传播联系起来结合零陵古城商业项目,与其共同发展。希望地方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重视渔民生存生活及渔文化民俗的传承保护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斌峰. 浅析非遗项目——零陵渔鼓[J]. 黄河之声. 2015年21期

[2]陈洁. 惠州市渔民生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5(10)

[3]朱晓芳. 明清以来福建沿海渔民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4)

[4]龙冰雁. 潇水流域的水资源现况与生态治理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07(08)

[5]何福林. 永州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6(10)

[6]王勇国. 潇水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中长期预报方法研究[J]. 湖南水利水电. 2010(06)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渔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