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意力的争夺战:全球传播视野下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困境

2019-10-21关夏彤

传播力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关夏彤

摘要:2014年《国际新闻/政治杂志》刊登的文章《请注意——人权非政府组织与全球传播问题》创新性地提出,NGO全球传播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稀缺的注意力资源的“零和博弈”,而且互联网并未起到去中心化的作用。本文回顾、评析了这一文章,并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了反思,期望能为国际NGO传播问题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注意力资源;全球传播

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种重要的结构性的社会变革,在主权国家之外,出现了众多国际非政府组织。其组织目的、活动范围、组织成员及经费来源和使用都具有跨国性。截至21世纪初,有超过 6000个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或跨国国际NGO在运行[1]。

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范围广泛。它们或是在某些国际问题上对主权国家政府施加压力,或是弥补政府工作的缺位,协助、督促政府促进国际社会的公益性事业和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从而成为各种社会运动的主力和全球治理的第三种力量。跨国活动的媒介化一直是国际非政府组织成功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4月,A.Trevor Thrall等三位作者的研究文章《请注意——人权非政府组织与全球传播问题》由国际新闻/政治杂志发表。该文章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结合作者所建立的全球注意力竞争理论,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了国际人权组织在国际主流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获取注意力的能力及影响因素,提出:大多数国际NGO缺乏成功争夺注意力的资源,而互联网也无法解决其全球传播的困境。

一、注意力稀缺:全球传播的零和博弈

(一)全球传播问题的核心

对于国际NGO而言,引发关注、设置议程的能力至关重要。以往绝大多数学者相信,NGO良好的传播效果应归功于互联网、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在新媒体时代,社会网络更加密集,公众参与性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丰富,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更强。

而在《请注意——人权非政府组织与全球传播问题》一文中,作者大胆地反驳了前人的观点,认为乐观主义者们过度关注媒介技术,而忽略了全球传播的问题根源——注意力的稀缺。作者创新性地提出,对注意力的竞争是一种零和博弈,一部分组织获得了注意力,必然意味着其他组织注意力资源的损失。如今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越了受众能承受的注意力总量,供过于求。其结果是,NGO若想在注意力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将经历艰难的斗争,并且需要大量的资源。

(二)人权NGO的传播困境

首先,它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同类竞争对手和政府组织。尽管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其国际法主体地位尚未得到认可,且其自治性可能受到政府的影响,使得其行为及其效果受到了诸多制约[2]。第二,大量研究显示,西方新闻媒体的注意力严重向少数国家倾斜,甚至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世界级媒体也极少报道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問题。第三,尽管几十年来全球新闻对人权的关注度有所上升,但西方、发达国家媒体对人权议题的报道仍然稀少。

严峻的事实是,处于劣势的NGO要“逆袭”几乎是不可能的。人权NGO若要在注意力竞争中获胜,需要大量的组织资源,但这些资源分布不均,那些起步前就有充足资本的NGO传播能力强,进而吸引大量投资,这又反过来提高了其竞争力,而大部分NGO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只能获取微乎其微的注意力。于是,严重的两极分化趋势难以阻挡。

这些难以吸引新闻把关人的NGO便转战互联网,试图直接对话公众。而在作者看来,公民的注意力和新闻媒体一样有限。在日益碎片化的互联网环境中,极少数人权NGO能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并成功营销,并且,大量的信息来源在与NGO争夺注意力。结果是,注意力仍然只集中在少数NGO巨头身上。

二、全球媒体报道、公众注意力与组织资源

尽管有很多关于NGO信息政治的案例研究,却缺乏定量研究以佐证全球新闻媒体和新兴社交媒体对NGO的帮助,鲜有对影响NGO传播成功因素的探讨,作者探究了NGO在争取全球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注意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为互联网在其全球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建立一种衡量标准,弥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提出了6个假设:

1.全球新闻媒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少数NGO。

2.全球新闻媒体注意力在所有NGO中的分配与NGO组织资源分配密切相关。

3.全球公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少数NGO。

4.全球公众注意力在所有NGO中的分配与NGO组织资源分配密切相关。

5.公众注意力的分配与新闻媒体注意力的分配紧密相关。

6.对于特定议题,NGO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与新闻媒体报道无关。

为了检验这些假设,文章选取了257个人权NGO,选取标准有:“国际组织年鉴”记录的在跨国人权传播中的活跃者;媒体能见度对其至关重要;排除只在国内运营或只为其他组织提供服务的NGO。在这些NGO中,既包括资金充裕、有声望的大型NGO,也有资金匮乏、不知名的小型NGO。

作者通过显著性检验等量化研究方法证实了以上假设。研究选取的样本、案例有代表性,数据来源权威可靠,且推理严谨,逻辑缜密,考虑了各种可能因素并逐一排除。例如,有人认为NGO策略的选取才是影响注意力竞争的主要因素,对此,作者阐释道,样本的选择保证了这些人权NGO都为扩大媒体曝光度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努力,另一方面,组织的资源支配着一系列决策的可行性。因而,组织资源比决策选择更可能是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三、结语

(一)注意力竞争与“去中心化”

通过上述研究,作者告诉我们,全球注意力偏向规模大、资金充裕的NGO,而NGO在互联网上吸引公民注意力的竞争不仅加剧了极化现象,甚至比对传统媒体注意力的竞争更加惨烈。注意力的零和本质是全球传播的核心难题,技术也难以改变NGO在竞争中的地位。大多数NGO无法集中资源来发起运动,难以设置议程、吸引公众注意力,而那些具有“先天优势”的NGO,却能不断巩固垄断地位。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一度成为业界、学界的“共识”。

(二)反思与展望

此篇文章的数据、样本选取科学合理,论述逻辑清晰,说理透彻,对于全球传播中的问题眼光独到,关于注意力竞争的理论有所创新。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对国际人权组织的研究还较欠缺,这篇文章则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例如,我们可以探究特定的组织资源如何帮助NGO吸引注意力,以及NGO的议题空间如何演变等等。

再如,作者以“Kony 2012”运动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地位显赫的国际组织“人权观察”努力呼吁美国新闻业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但在奥巴马调遣特种部队到乌干达之前,纽约时报从未报道过相关信息。

针对文章中一些问题,笔者也进行了反思。

首先,作者默认议程设置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笔者不敢苟同。在传统社会中,议程设置的作用直观有效,即政策议程决定媒介议程,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然而进入网络社会后,多媒体为受众带来了更多信息渠道,公众议程对政策议程和媒介议程的影响也日益明显[3]。因此,笔者认为,分析人权NGO在媒体中的传播效果,还需从受众的角度展开研究。

其次,作者相信注意力竞争是“零和博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主体数量增多,公众接收信息的能力提升,全球注意力总量是否固定,对注意力的争夺是否是零和,恐怕还有待探寻。

另外,作者在此关注的是人权NGO,其结论对其他类型的NGO是否同样适用?人权议题有无特殊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传播效果是否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约翰·博尼,杨丽,李帅,李慧杰,游斐.国际NGO发展与研究述评[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8,21(01):22-53.

[2]刘梦非.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困局及释解[J].法学评论,2014,32(05):156-162.

[3]张丹.浅析议程设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革[J].新闻传播,2018(07):100-101.

猜你喜欢

非政府组织
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关系:契机、困境与路径
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竞合关系模式的构建探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对缅甸投资风险中的非政府组织(NGO)因素分析
研究分析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民办高校外来非政府组织活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中外政府向非政府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经验比较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非政府组织助推“一带一路”共同体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