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

2019-10-21宋亚萍程高鹏李思琪李永利杨楚红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供求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大学生就业

宋亚萍 程高鹏 李思琪 李永利 杨楚红

摘 要:现如今产业转型压力愈演愈烈,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也因此受到影响。但一定程度上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劳动力供给市场与结构型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对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也起到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人才供给与需求和市场匹配程度下的多方面维度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耦合性联系进行梳理,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指导产业升级与就业实践。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市场匹配

引言

阶段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必然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我国一直明确提出要做好以大学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为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规律,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有待深入探讨。文章主要体现在基于供求与市场匹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以产业结构变迁和就业互动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对产业结构升级二者具有耦合性关系。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出现一次又一次高峰。201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已高达834万,未来全国高校还会有更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供给,这样的增长速度将会给就业市场带来空前的压力。有数字研究表明:今年毕业的高校学生除出国留学、考研升学、自主创业等截止七月份仍然不能顺利就业的人数仍然接近百万,这让很多没有高资历的大学生无法面临毕业的现实,时下所有招聘会也是人头攒动。

在全国高等院校整体招生规模扩张的情况之下,大学毕业生数量也远远高于劳动力市场可吸纳岗位数量,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作岗位的增速。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转轨改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的推行,许多已就业员工也开始面临下岗问题,双向困境的影响导致就业环境也愈发严峻。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不断跟进,从农业劳动大军中分流出来大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就业,曾经容纳农村劳动力近七成的农业以及其他配套行业,对于缓解劳动力过剩愈显疲软。其中有将近1亿多人口选择进入城镇就业,这部分人群加入也会无形中增加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题令人担忧。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基于供给角度,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出现偏差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影响,并且大学生供给方自身的因素不符合当下劳动力市场要求。

(一)高等教育培养因素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出现了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情况,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结构出现严重偏差,大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并不符合大众化就业岗位的需求。目前高校的毕业生供给数量与各行业的职位需求数量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除主观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这些人所学的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这就涉及到高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许多学校追求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同种岗位需求有限,必然使同专业的毕业生过剩。并且许多高校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不过硬,导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专业教学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脱节,结果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

如今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想要“先定位,后择业”。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高眼光,一味追求所谓的高薪工作。并且“轻信息,重关系”,如今就业的信息渠道逐步广泛,但有些大学生仍不去自主谋业,主动利用就业信息,而是依靠家庭或某位社会关系人。其次“轻素质,重分数”的现象常见,高分低能的人群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学习成绩高但不能够适应就业环境中的人情世故。纵揽如今的就业市场,学习成绩已不完全是决定用人单位是否录用大学生的唯一凭据,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企业招聘面试环节也更加被看重。最后“轻发展,重待遇”的待遇影响人的就业选择。很多大学生面试企业的前提是注重薪资,住房保障等待遇问题,而不关心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体制,发展前景等。因此也失去很多磨炼自身的机会,在其更加看重员工待遇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所希望的需求。

基于需求视角中,产业结构升级也需要一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支撑,而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三)产业结构发展因素

从需求结构来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计划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我国产业结构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相应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技术人才和应用性劳动力需求上,而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这两种岗位需求明显不对称。同时,我国目前大学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例如,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制造业,却只能吸收不到10%的高校毕业生。因此专业结构调整要追求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技能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鉴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两条主线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高校供给两个方面,因此将需求与供给视角结合也是主要因素。

(四)就业市场信息滞后因素

由于就业市场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性差,以及各就业市场之间结构失衡等原因,造成就业信息传递不通畅。相应的服务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劳动力市场既没有适应企业对劳动力类型、数量、素质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劳动者的要求。加之社会各界没有在更大范围内搭建起高校、行业、企业、社会公共就业机构等人才供需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没有积极构建地方、高校、教师、学生协同共建的创业服务体系及项目研发、孵化与产业化紧密链接的创业信息市场体系。

(五)高校就業指导服务体系因素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师资力量、机构设备、职业化建设、指导理论等方面处于较低水平,而当前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主要由高校自身构建,这就直接导致毕业生信息与市场需求方的对接度不够通畅。

一方面,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普遍现象是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教育。就业指导本应该是一个全程性的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可以有效规避大学生盲目从众选择职业,而在实际的设立上,高校并没有落实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主体责任,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指导的功效未被完全发挥。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了解不足,没有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来寻求就业指导服务。当前,高校的就业工作过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成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帮找工作、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就业指导服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六)劳动力市场体系分割因素

劳动力市场体系分割有多方面:城乡、地区、职业、体制等。首先大学生最初的工资期望是基于大学所在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基本收入大相径庭。然而,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垂直分割。在农村工作容易,但是必须面对更高的工作转换成本才能回到城市市场。他们一般不愿意在农村企业工作,这些企业通常规定很长的服务期,一旦进入农村市场,就可能被长期“锁定”。另外在地区分割上,东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许多毕业生想去发达地区发展,挤进北上广深,但同时门槛也高,而且从落后地区市场进入发达地区市场也面临就业转换成本,因此不愿去落后地区就业。面对职业性分割,不同的专业技术要求将形成不同行业的职业市场细分,不同的岗位职能和岗位也会形成不同部门的职业市场细分,所有这些都属于横向细分。一旦相应的职位不足,高校毕业生将面临失业或者选择“不对口”的工作。

三、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大学生就业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战略的优化升级,是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和产业的规划布局。它可拉动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也会加剧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相反,大学生的自身质量、专业与产业匹配程度也会对转型起到促进或阻滞作用。

相关国家教育机构宣布,201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相比于以往,增长率再创新高,人们已经对于最难就业季、失业季等词汇司空见惯。近几年高端服务业的总产出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23.5%,制造业对国民经济产出的贡献高达55.2%,但制造业只能够吸纳不到百分之十的高校就业人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愈发严重。在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明显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而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就业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高校就业指导方面

学校关于学生就业的行为举措是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风向标。高校要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就业研究中心以及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并且切实发挥指导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帮助毕业生能够针对就业做出准备计划。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搜集、就业目标以及择业标准的设定、就业意识的培养、从业者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准备、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的技巧等,均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且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沟通协调机制,关注国家政府发布的相关就业政策,收集并分析就业形势和信息,及时给予学生就业指导。

(二)专业结构调整方面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关系,要促进产业发展需求与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专业结构调整要追求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技能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办学实践中要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将理论知识多付诸于实践。切记片面化的理论教学,注重市场发展来针对性的调整专业设置方向。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也要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增设与产业体系需求相关的专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环境科学等专业。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教育专业设置的规制,下放专业设置权限,放松对专业目录限制,给予高校更多调整自主权。

(三)学校教育教学方面

高校教育模式在低年级时,引导学生首先培育专业兴趣,了解专业知识,前期制定职业规划并随年级增长不断完善。从入学便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意识,为日后就业做好准备。高年级时,结合政府相关产业政策,运用专业知识拟定高质量毕业论文,为未来预期就业打下基础。另外高校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便于开发校友资源,邀请有资历的校友返校开展就业咨询与培训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就业指导。雄安新区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到发展迅速潜力大的地区就业,可对有意愿去新区就业但专业不对口的同学进行一对一指导。

(四)劳动力市场体系方面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形式单一,劳动力市场信息落后,且市场体系分割严重。由于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如户籍制度、工资待遇等方面差异,大学毕业生自由流动就业受到限制。因此,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制度障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建立覆盖全国共享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区域和行业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运用产业转移政策和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等,驱动大学生跨行业、跨区域就业,解决大学生自由流动后顾之忧。

(五)大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前期准备不可少。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做好就业准备的基础。在学好专业知识前提下,重视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寻找问题,丰富自身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大学期间多与人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与工作,提高時间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就业,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勿好高骛远。要调整就业心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明确的规划,同时也要利用好网络资源获取就业信息,把握最新动态,实现自身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志峰.经济转型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劳动,2011(12):26-28.

[2] 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5-16):56-59.

[3] 耿献辉,刘志民.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1(4):45-50.

[4] 辜胜阻.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5):12-19

[5] 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34-43.

[6] 黄艳,田辉玉,王建农.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与趋势研究——基于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9).

[7] 耿献辉,刘志民.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1,(4).

[8] 何景熙,何懿.产业 - 就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

[9] 马廷奇.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5).

[10] 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

[11] 王义,周红,胡晓霞. 浅析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811420046;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XSKYY2017027。

作者簡介:

宋亚萍(1997-),女,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

程高鹏(1998-),男,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

李思琪(1998-),女,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

李永利(1998-),男,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

杨楚红(1998-),女,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供求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大学生就业
电力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研究
基于供求关系视角浅析我国房产税改革的影响
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城镇化发展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供求关系视阈下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