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2019-10-21安梦帆郭煜奎高拂晓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性美学

安梦帆 郭煜奎 高拂晓

摘 要: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大家都还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四种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的看法加以论述。

关键词:美学;美的本质;主观与客观;社会性

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内的学术界发生了一场美學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换言之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是从哲学领域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引到美学领域里的。即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在美学领域成了美是主观的还是美是客观的,是美决定美感,还是美感决定美。在当时参与讨论的学者心目中这个问题牵扯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李泽厚有个很好的概括:“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这句话很重要,他把美学问题归结为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还是美决定美感?”李泽厚为什么把朱光潜提出来?是因为那一场的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过去美学观点开始的,在当时国内有一个批判唯心论的运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唯心论。在美学领域就是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当时认为朱先生的美学是主观唯心论的。当时很多人都在批判朱先生,朱先生自己也写文章来自我批判,虽然都是批判朱光潜但是大家的观点不一样,在讨论中学者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个就是蔡仪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美是客观的,自然物本身就有美。例如一株梅花的美,美就在梅花本身,和人没有关系,梅花是客观的,梅花的美也是客观的。蔡仪说:“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美的根源。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蔡仪明确肯定美是在物,美是客观的,那么物的什么特性使它成为美呢?蔡仪认为是物的典型性:“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第二派主张美是主观的。认为美在心不在物。从美和美感的关系来讲是美感决定美。梅花的美在于观赏者,而不在梅花。吕荧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认为:“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高尔泰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但是这个对象之所以成为美感的条件是因为他被人化了。高尔泰在论述他的观点的时候强调美和美感的统一性:“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在当时的讨论中由于把高尔泰的观点简单归结为美是主观的,也由于当时大家的理论眼光的局限,高尔泰的论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三是李泽厚一派的观点: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先生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视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者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把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了起来。”比如一株梅花,梅花的美就在梅花本身,这是美的客观性,但是梅花的美并不在梅花的自然性,并不是梅花这一自然物,而在于梅花的社会性。梅花本身有一种社会性,这很多人很难理解,这个梅花有什么社会性?蔡仪就批评李泽厚,说在没有人的时候就有月亮了,月亮有什么社会性?但是李泽厚回答说:“是没有人的时候就有月亮了,但是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之后,月亮就纳入了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月亮就客观的具有了一种社会性。”那么这种社会性是什么呢?李泽厚就说:“所谓社会性,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李泽厚的观念在当时收到很多人的赞同,大家认为朱光潜是唯心论,蔡仪是唯物论,而李泽厚即承认了美的客观性又承认了美的社会性所以李泽厚是辩证唯物论,所以当时很多人都赞同李泽厚。

第四是朱光潜主张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美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心和物的关系上,他认为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到人的思想意识中的结果,物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不同于原来那个产生形象的那个物。朱先生有这么一段话:“物甲只是自然物,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换句话说,已经是社会的物了。”朱先生也讲社会性,但是他的社会性和李泽厚的社会性不一样,李泽厚的社会性是在梅花本身,而朱光潜所讲的社会是在主观“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美学所研究的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物如何产生,具有什么性质和价值,发生什么作用;至于自然物则是科学的对象。”这段话明确的指出审美对象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这个物的形象不同于物的感觉映像和表象,借用郑板桥的概念,物的形象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朱光潜先生讲的物的形象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就是朱光潜之前所讲的“意象”。朱先生说:“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而物的形象是根据“表象”来加工的结果。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个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他明确的说美的本体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其实这是朱先生自从写文艺心理学《谈美》以来一贯的观点,参加大讨论的学者和朱先生自己都把这种观点概括成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我认为如果准确一点的话这个观点应该概括为“美在意象”。他一再指出:“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不大能影响一个热人对于‘花是红的认识,却很能影响一个人对‘花是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朱先生没在社会性的这个观点上是比较合理的,审美意象受文化、环境、历史的制约,例如中国人欣赏梅花、兰花,而西方人对梅花、兰花就不想中国人这样欣赏。

笔者个人认为朱先生的观点最为贴切,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任何时代任何人物都不可盖棺定论,因为它会随着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不断改变。

参考文献:

[1] 《美学散步》:宗白华,[M].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M].北京大学出版社。

[3] 《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纪纲著,[M].安徽文艺出版社。

[4] 《美的历程》:李泽厚,[M].三联书店。

作者简介:

安梦帆(1994.9~)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硕士)当代艺术方向;

郭煜奎(1999.10~)男 辽宁省大连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公共艺术方向;

高拂晓(1997.8~)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当代架上绘画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性美学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高度社会性的植物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