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及培养

2019-10-21刘金发李玉桃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道德

刘金发 李玉桃

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能力与德性,树立个人的道德自主性,使学生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参与中追求道德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引导个体追寻与践行德性的基点在于关注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在于维护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权利,尊重学生和道德创造的丰富性,这是学校道德教育以人为本身为目的的真正内涵。

作者长期对我县中学的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对中学生的品德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发展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经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德育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地位不高

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开展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

(2)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脱离

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促使其内化。

(3)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工作往往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

(4)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

德育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比如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等。

从上述结果出发,我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谈谈我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点观点:

1.正确的认识教育对象

正确的认识教育对象,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只有把对象认准了,才能把我们的德育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墓点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教育的对象有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否认了学生在道德发展中的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以一致的道德秩序与道德准则来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所奉行的是以纪律为形式的强制的训诫、评价和奖惩,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这容易使学生失去了反思、判断、自主的理性能力。

德育工作是灌输教育,但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体验,离开学生的参与,也就成了一味的灌输,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我们的德育往往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这种方式下,很多学生在教师面前是“很听话”,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听他话”。

当前,社会环境中的消极负面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从青少年自身看,作为发展着的人,缺乏自我分析、抵制侵蚀的能力,道德认知正处于形成中,道德评价能力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易受暗示和从众心理影。当前社会德育组织几乎是空白,很多学生无法得到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教育。

宗于上述各种现象和原因,我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一个全面、真确的了解,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施予正确的道德引导,只有找到学生的问题,教师才能做到教学的针对性。

2.正确的认识德育环境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但归结起来不外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影响。这两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割裂的,因此正确的认识这两方面的关系,使其能协调一致的对学生发生积极的影响。

我认为,德育环境问题以成为学校德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是家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家长对孩子期待两极分化:要不就功利心十足,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进而滋生厌学心理,成为德育问题的导火索;要不就“我不管你”,听之任之,使学生沉迷于“地下”网吧、逃学旷课有机可乘。二是家长教育的困境成为德育工作的新瓶颈。德育是学生教育和家长教育同步推进的事业,家长与学校配合不够全面,无疑孕育了潜在的德育问题。三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德育问题。随着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维权意识的日益敏感,加之行政部门机械应对社会舆论的处理方式,造成学校德育工作闻风而动不良习气。从而,极大挫伤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形成了他们明哲保身的德育工作心态。

青少年学生天生并不具有接受社会环境积极影响的选择力,也不具有抵卸消极影响的免役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靠学校教育。学校校教育所以会产生这种作用,在于它是根据社会主义德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青少年施加影响,只要教育得法,就可以培养他们具有选择外界积极影响和抵卸不良影响的能力。我们要善于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学校教有保持一致,以及互相促进。作为教师必须全面的掌握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情况,通力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利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的成长。

3.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质量离不开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事业心责任心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情况。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求班主任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班主任应正确地动用鼓励、表扬、奖励机制,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开展活动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环境刺激和激发中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主体的主动参与,使德育目标得到内化,从而使他们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校用校规校纪及其他规范要求来约束学生的同时,并利用学校或班级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类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使学生在道德建设上真正形成自律。

4.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

我们面对当今社会要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效协调,使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当前,大多数农村家长期外出打工,把子女单独留家就读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单亲子女的增多,给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难度。为培育合格建设人才,全社会都应动员起来,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教育。而作为教师则应协调这三方面的关系,最终做好德育工作,使其效果达到最佳。

五、结语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加大力度地向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正面的東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教师应注以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学校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要狠抓校风、班风,使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激发集体荣誉感,奠定做人的基础。同时,学校也要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引导中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黎顺清、曹鸿远、李知华编侠西师大出版社

[2] 《新编教育学》封续霞主编陕师大出版社

[3]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王少敏编著安徽科技出版社

[4] 《当代家庭教育误区面面观》,《教育文摘周报》95年10月11日

(作者单位:1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第一中学;

2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大兴中学)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道德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道德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