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水稻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的探讨

2019-10-21刘马林

种子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技术体系水稻

刘马林

摘   要:主要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后最具影响的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对现阶段水稻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和先进技术进行了简单阐述,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稻;栽培理论;技术体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程度与我国的繁荣昌盛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作为我国必不可少的农作物之一——水稻,在保障我国甚至是世界粮食安全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的不断改进和摸索,但目前我国水稻栽培也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总结经验和理论,不断改革技术体系,推动水稻种植业的长久发展。

1   水稻栽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由我国农科院院长丁颖提出了水稻发育特征理论,该栽培理论指出了我国水稻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的3种特性:感温性、感光性及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也为我国水稻的育种、品种搭配、种植制度的选择及高产技术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1.2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由凌启鸿等提出了“小(小群体)、状(状个体)、高(高积累)”的栽培理论。

1.3   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初,由凌启鸿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提出水稻叶龄模式,该模式对我国水稻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使我国水稻的高产栽培向定量化、规范化、指标化、模式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1.4   20世纪8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末,由曹显组等人提出了水稻品种源库栽培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每个水稻品种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将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划分成3个类型,即源库互作型、库限制型及源限制型,据此提出相对应的栽培技术,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

1.5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由叶龄模式發展而来的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理论。

1.6   2009年

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用精准的物化投入量和作业时间,取得最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此减少作业次数,获得优质水稻。

1.7   21世纪初

21世纪初,我国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引自国际水稻的栽培理论,形成了符合我国水稻的栽培技术——水稻实地养分技术。该理论是指在保证水稻高产的情况下,将水稻的养分按需分配,从而减少养分的浪费。

2   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1   20世纪50~60年代

当时,在中国农科院院长丁颖的领导和支持下,由江苏分院牵头,组织了相关科研单位及高级院校的专家,对陈康永的“三黄三黑”栽培理论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不断总结提高,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肯定和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2   20世纪70~90年代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关于水稻种植的技术体系,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叶龄模式及群体质量理论的提出,其使得水稻的高产栽培更加模式化、指标化。在此期间,袁隆平还研究出了世界第一株杂交水稻,为我国水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是我国特色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一大创新。

2.3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在此期间形成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其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稻的指标进行精确定量,设计出高产的栽培方案,使水稻依据设计的目标进行生长,从而得到高产的水稻群体。

3   现阶段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选择不恰当

通常来说,由于水稻种植人员所受教育有限,缺乏专业的知识,技术水平不高,所以绝大部分都是凭借自身经验进行种植,因此对品种的选择存在不恰当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同一地区的种植户往往选择种植同一种类型的水稻,这样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很容易在水稻间形成感染,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种植地的气候和土壤问题,尽量选择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强且不易倒伏的品种,从而有效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3.2   播种时间不恰当

播种时间与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息息相关。若播种时间太早,可能会延长水稻的秧龄;若太晚,很有可能就会遇到严寒天气,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所以,在栽培水稻时,要选择合理的播种时间,尽量避免恶劣气候造成的损失,保证良好的水稻产量。

3.3   栽培过程中肥料使用存在问题

过去农户通常选用有机肥进行水稻的栽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许多种植人员仍采用原先的肥料,很有可能影响到水稻的产量。所以为了满足水稻栽培时对元素的需求,提高水稻产量,农户也应该与时俱进,选用合适且富含N、P、K元素的无机肥。

3.4   育秧技术不合格

因为水稻种植人员通常缺乏合理科学的育秧技术,导致在育秧过程中出现秧苗的间隙、培育密度过大、插秧过深等问题,影响到秧苗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水稻的产量。

4   现阶段水稻的绿色高产栽培模式

绿色高产是水稻种植的目标,选择水稻品种是绿色高产的前提。只有选择优良的品种,才能实现种植目标,提高商品价值,保护人民健康。选择种子时,可以尝试选择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推荐的品种。另外,水稻高度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中等高度可以确保水稻生长能力。如果水稻过高,则会降低抗倒伏性和抽穗率;相反,如果水稻过短,则会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根、茎、叶和种子的生长。根据农业技术部门的多年研究,1 m高的水稻种植效率最高,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产能力。

4.1   病虫害预防

绿色种植在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中更加明显,要注意水稻品种的抗性。抗性强的水稻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或不使用化学药物,从而达到绿色种植的目的。因此,近年来在选育水稻品种时,有必要结合病虫害的发生、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和组合,特别是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对稻瘟病等常见疾病具有很高的抵抗力。

4.2   栽培前的准备工作

在水稻幼苗之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其直接关系到最终的种植产量。需要播种和筛选种子(例如空气选择等),选择种子后应对其进行消毒,三环唑可用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消毒完成后即可进行发芽工作。为了增加产量,可以采用干育苗法来培育壮苗,实现水稻作物的快速生长,增强幼苗的抗性,增加水稻粒的数量,并确保结实率。

在选择苗床时,必须选择背风和方便管理的位置,并为以后的苗木栽培提供方便。苗床大小可以设置为10 m×1.2 m。当当地温度达到12 ℃以上时即可播种,并结合叶龄和水稻品种来决定是否移植。育苗床35张/667 m2,播种量为20 kg/667 m2。苗床底部必须施用足够的基肥,均匀洒水并均匀播种。基肥应与基土充分混合,以确保土壤覆盖的均匀性,并用竹弓膜覆盖。定期观察苗床的温度和湿度以及种子的发芽情况,如果苗床温度高,则必须喷水并适当移动位置,以免燃烧苗木。

当幼苗是4片叶子时,可以揭下薄膜喷雾以确保土壤湿润,在4片叶子结束时进行早期管理。根据自然条件和苗木生长情况,可在4—5月选择移栽时间。移栽前将底肥施于稻田,以农家肥为主,施肥量为3 000 kg/667 m2,并配以氮、磷、钾肥。使用宽行和窄行移植方案。

5   小结

综上所述,水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应该朝着高效、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国耕地面积正在逐步缩小,人口却在稳定增长,所以要在有限的耕地中创造出最多的粮食,就要不断地提高栽培技术和理论,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收稿日期:2019-09-03)

猜你喜欢

技术体系水稻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基于Java技术的搜索引擎研究与实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