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

2019-10-21李艳荣

各界·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

李艳荣

摘要: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整个中国民族关系史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最为常态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才逐步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格局,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整个中国民族关系史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最为常态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中共中央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地提出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对“交往交流交融”作了系统阐述,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不仅全面深刻地把握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本质规律,鲜明指出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和趋势。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目前我国56个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正是在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费孝通先生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时指出:“在中国这样长的历史里,民族变化多端,你变成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又是由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密切,有分有合,有分而未断,合而未化,情况复杂。”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自身发展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

各民族只有在相互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才能增进了解、增进感情,才能发展进步,为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一个民族如果封闭保守,不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不可能对其他民族有较深入的了解,更不可能与其他民族建立起相互信任,也就不可能与其他民族团结和谐,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固守封闭、狭隘、孤立、保守和落后,最终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发展的无数事实都能证明这个道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与世界各国广泛接触、交往交流,在短短的40多年中,经济社会获得巨大发展,中华民族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国的各个民族也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些都说明,一个民族,只有在对外交流交往交融中才能发展进步,才能有光明灿烂的前途。

二、正确认识共同性、差异性以及民族交融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共同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交融。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一)正确认识共同性和差异性

纵观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历经迁徙、贸易、婚嫁,甚至矛盾冲突、碰撞对立,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民族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费孝通先生说:“所有的民族都是不断有人被其他民族吸收,同时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人。”“在看到汉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成分时,不应忽视汉族也不断给其他民族输入新的血液。从生物基础,或所谓‘血统上讲,可以说中华民族这个一体中经常发生混合、交杂的作用,没有哪一个民族在血统上可说是‘纯种。”民族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增多,会极大地促进交融,这是历史趋势。要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差异性并非不可逾越,共同性不会一蹴而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文化差异是最重要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则是文化差异的最直接表现。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

(二)正确认识交融

各个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交往是基础,交流是内容,而交融则是实质。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在与其他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进行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发展进步,才能脱贫奔小康,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现实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是相互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是“汉化”,不是“他民族化”,“交融”不是把一个民族融合没有了,而是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点、长处为彼此所共享,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从而使得共同点增多了,共同利益增多了,相互认同感增强了。因此,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而是各民族共生共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民族交往交流的增多,会极大地促进民族交融,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历史前进的洪流谁都无法阻挡。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原则

(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和保证

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多样性。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各族群众的选择,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这是党的群众观点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各民族都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差异不等于固化差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差异会有所减少。但这种减少不是人为的、强制的,是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自然产生的,是历史进程,容不得任何急躁和盲动。“尊重差异”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前提,“包容多样”是实现各民族互补创新的保证,承载着不同文化的民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要以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为基础和前提,以正确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和桥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为核心和主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创造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全社会的和谐局面。

(二)相互欣赏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

相互欣赏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因素,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费孝通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体现在民族关系之中就是,

“各美其美”是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各自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只有在民族间平等地往来频繁之后,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自己也觉得美,并且主动学习别的民族美的东西,这就是“美人之美”。

“美人之美”是高一级的境界,是超脱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各个民族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彼此的美的东西,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各自之美与别人之美相互融合共享,就会实现天下大同。如果各民族只看到本民族的美,而看不到其他民族的美,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的民族关系,就不能相互欣赏。一个有宗教极端思想的、狭隘民族意识的人是不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更不可能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必然会影响到民族关系。要促进各民族间相互欣赏,首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大家庭,历史上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血肉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其次,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营造相互欣赏的社会氛围。让各民族的小朋友从小生活在一起,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从小养成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的习惯。干部、知识分子更要发挥引领作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尊重的态度、学习的态度、欣赏的态度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践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时指出:维护民族团结要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践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是民族团结本身的要求,是民族关系良性互动的需要,也是各民族生活实践的体现。

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往往要有一种良性的互动态势,即是相互尊重、相互认同、交往交流、互助友爱、相亲相爱、合作和谐,以及共同反抗外来的侵略威胁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同民族的人们对真善美、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共同的,人间的好与坏、真与假、是与非从来就不是以民族界限、宗教界限来划分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应成为一种滋润人们心灵的社会道德、生活态度、社会文化和生活常态。民族团结是真实化、生活化、人性化、大众化的体现,只有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成为一种民族关系的良性互动状态,同时又是一种跨越民族宗教界限的良好生活状态,那么中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就一定能尽早实现。践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理念,既是民族团结的应有要求,也是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各个民族只有真正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民族团结才能建立在更为可靠的牢固的基础之上。

总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大势,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和关键,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必须突出抓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个关键。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各族干部群众对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项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因此,要坚定不移、千方百计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

2016(4).

[3]金炳镐,肖锐,毕月光,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1).

[4]王瑜卿,肖锐.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及其现实意义[J].中央民族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
江永县第三小学: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温宿县第二中学民族团结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走出一条具有吴忠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
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民族团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