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的制度分析

2019-10-21甘甜

锦绣·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摘 要:表面上看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显示了其共性,但是事实上不同国家由于在农业的发展阶段上存在着需求和供给条件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管理的能力和程度的差距。本文从制度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农产品溯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研究发现,农产品溯源管理作为一种制度供给还存在很多无法满足的市场和制度条件。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

一、引言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几年来,国内以及国际上蔬菜、水产品和畜禽类等食用农产品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促使各国政府不得不思考和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种有效手段。欧盟、美国等一些发展国家率先吹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的号角,这种溯源管理不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且无形之中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壁垒。迫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以及国内消费者的呼声等各种因素,发展中国家各种溯源管理的文件和措施相继出台。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加强了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004年以来,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一直是政府层面的热门话题,从国家到地方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项目,80%以上与农产品可追溯机制有关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使得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对此产生了中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次革命和创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只是一个噱头。本文试图基于制度的视角来对我国溯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为中国的安全农产品溯源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管理的供求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是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实行的“从田间到餐桌”的信息管理机制,它要求当农产品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时都可以通过信息的追溯而找到责任主体。理论上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溯源机制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约束机制,从声誉显示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激励机制;同时也是一种市场机会主义的约束机制。溯源机制的实施反映了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消费者以及农产品管理者的理性程度。从制度供给的角度来看,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而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制度的需求方(直接需求和引致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可以认为是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是指在消费者在安全农产品的直接需求下,农产品经营者者为了获取安全农产品供给中的潜在收益,寻求、设计并建构一种用以甄别既存状态的新的制度安排。一项制度能否被创新,首先取决于有无相应的制度需求,影响制度需求的各项因素构成制度创新的动因;而一项新的制度安排能否最终成为现实,则主要取决于相应的供给条件。

1.我国消费者对于可追溯性农产品的需求特征。从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一方面表现出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国内居民对安全农产品需求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溯源制度安排的市场条件之一;但是,在另一方面却表现出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收入差距的扩大凸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遭遇生产与消费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管理的效果。对于消费者来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渴望,无疑是他们的共同需求,最近幾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强化了这种愿望。但是,近几年来国内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2.生产者的溯源意愿需求分析。生产者的溯源意愿程度是生产者对溯源的成本和收益对比的结果,当溯源的收益越高于成本时,生产者的溯源意愿越强。对于一种具有可追溯性和没有可追溯性的两种经验品,当消费者无法判断其质量的好坏时,消费者会选择具有可追溯性的商品。由于中国农户的分散性特点,在生产者和终端销售之间还存在很多的流通环节,农户的分散和规模小的特点决定了农户在农产品交易中的谈判地位不对等使得农户只能获得一个较小的价格空间,农业部在2008年对粮食、畜产品和蔬菜三大类九个品种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产品流和价值流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就蔬菜而言,每0.5千克蔬菜产销各环节总成本2.02元中,生产环节占四成,其他环节占六成;在总利润的2.15元中,生产环节占比不足一成;种植规模小,不仅意味着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弱,同时还降低了农户参与溯源机制的激励。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人均承包土地面积基本上在1亩或者以下,这种细碎化、规模小的特点形成了溯源制度安排的内生性制度障碍;农户的保留效用是农户不对农业生产进行投资,使得农产品生产维持原来的状态,而把自己的资源投入到其他用途获得的收入。农户的专用性投资不仅降低了获得其他收入的概率,而且还增加了被敲竹杠的风险(市场风险)。

三、制度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政府理性

1.农产品国际贸易下的政府理性。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管理发生于中国正在逐步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之下。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贸易摩擦,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欧盟、美国、日本等国,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设置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标准提高了产品的进口门槛,达到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与市场的目的,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形成制约;这是在一个极端的国际背景之下发生的,英国的疯牛病,二恶英、中国的非典,这些来自于动物的疾病迫使所有的国家要通过国际的合作以遏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国际蔓延。于是对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控制便成了国际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理由去推卸这个责任;国内农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带来的隐患,使得政府责无旁贷承当起农产品质量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责。总之,中国遭遇了经济全球化和农产品贸易壁垒的矛盾,以及一方面承担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国内农业生产弱质性的矛盾,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一把“双刃剑”。

2.“三农”问题与农产品溯源管理。目前,一致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但是真正的深层次问题应该是如何让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在现阶段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约束下,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主要是以2亿多农户家庭经营的生产格局,尽管在市场化导向和政府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组织的规模、组织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性、组织内部契约的不完全性等各种因素使得农产品生产只有一个较小的利润空间。如果土地对于农户来说就是鸡肋,农户缺乏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就变成了政府的一厢情愿。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发展依然是农业的主弦律。在分散农户的收入水平低下、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前提下,如果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对于农户没有任何收入的增加,那么农户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把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和有利于农户收入增加的政策进行捆绑,农户的参与意识才会增加。

四、对策和建议

1.农产品补贴政策与溯源管理。如果我们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理解成一种市场制度的一种创新,那么在主导下的这种安排必须考虑到农产品生产者的溯源意愿;如果我们把溯源机制理解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那么还要考虑这种激励约束对于农户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前提之一是是新的制度安排能够给参与者产生均衡的激励约束机制。溯源管理通常對于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垄断性行业是比较有效的,因为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自己市场势力的存在而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激励。对于一些市场激励较弱的主体,产品在进行溯源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配以实行激励性工具。就农业而言,溯源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是提高参与主体溯源意愿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我国目前农业补贴的现状来看,农业补贴资金的总量不足、覆盖面小以及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政策缺乏协调配合。由此,政府应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把溯源制度和农产品补贴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

2.农产品溯源管理的其他制度安排。除了价格补贴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变农户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它们主要包括:健全农产品支持价格的定价机制。农产品价格是农户收入函数的一个关键变量,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自然是提高农户参与溯源管理意愿的一个有效手段。政府应该完善和健全农产品支持价格的定价机制;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在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对变化。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很多高素质的“剩余”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目前的农业从业人员的现状不足以实施溯源管理,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机制加速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溯源技术。不同农产品溯源管理需要不同的溯源技术来实现,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农产品的溯源技术有待于完善,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支出来加快农产品溯源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不仅决定了农产品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同时也决定了生产者的受激励程度。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不仅是提高我国农产品溯源管理,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农业效率的一个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顾黄辉,黄颂禹,谢燕萍.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建设的探索[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7(04)

[2]胡庆龙,王爱民.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9(7).

[3]黄祖辉,蒋文华等.农业与农业发展的制度透视—理论述评和应用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甘甜(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经济学硕士,就职于成都方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F732—VJ型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操作技术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
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