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镜秘府论》的避病与章法

2019-10-21周倩瑜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章法

周倩瑜

摘要:《文镜秘府论》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在辑集六朝、唐代的散佚诗文的基础上,旨在为诗文创作者明法式、立标准。通过对“取于谐和,在于变通”的避病之法和“文体伦贯,先后弥缝”之章法的两种诗文创作方法的解读,窥知遍照金刚文学思想的辩证性,为改变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研究受轻视的学术趣味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文镜秘府论》,避病,章法,辩证性

“文章必谨布置”(《潜溪诗眼》引山谷语),“为诗须有章法”(見何世璂《燃镫记闻》)。“布置”可以理解为“布局”、“结构”,是谋篇之法。“章法”即篇法,即整首诗的结构。为诗为文需重篇法、句法、字法,自产生之时即如此,无论选择哪种文学理论批评方法这都是无法避开且须遵循的定则。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一书因其保存了我国久佚的魏晋六朝至隋唐时期有关诗文作法和理论的文献资料,对考察古体诗到近体诗的演变过程,研究齐梁至唐一段时期的文艺理论,辑集六朝、唐代的散佚诗文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理论价值,更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遵循相关诗法、文法,从正面学习“应该这样写”;另一方面要防范违反规则的情况发生,即从反面警示“不能这样写”,这种正反并举的诗文论述方式古已有之。皎然《诗式》就把“诗有二要”、“诗有四深”、“诗有六至”等与“诗有二废”、“诗有四不”、“诗有六迷”等同时并举;严羽《沧浪诗话》也把“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诗之极致有一”等与“学诗先除五俗”、“诗有八忌”等同时并举,相反相成。因而“法”与“病”总是相互联系的。宋人姜變《白石道人诗说》云:“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 [1]同样,《文镜秘府论》于西卷专门论述了“病犯”的种种现象及其全部症结所在,且总结出文笔十病得失,这正是从反面警示诗文创作者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应该避忌的诗病。

遍照金刚对诗文病害十分重视,其曰:“或曰笔论笔经,譬如诗家之格律,诗是有调声避病之制,书亦有除病会理道。诗人不避声病,谁纶诗什?书者不明病理,何预书评?” [2]许是受到沈约“四声八病”说以及唐人对声病格律的严格要求的影响。若对《文镜秘府论》西卷中述及的三十种病简单归类,大致可归为声韵、语义、句法、避讳四类。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水浑、火灭、木枯、金缺、龃龉病都属于四声的病犯,大韵、小韵、傍纽、正纽病属双声叠韵类病犯,这两者都属于声韵类病犯。遍照金刚认为平头、上尾、蜂腰三病只须知之,不必须避,称大韵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 [3],但只要文章整体调畅则不须避之,且认为小韵病轻于大韵病。如此一来,声病只是与声调有关,诗人不必在声母和韵母方面受到拘束,这实则将避忌声病的规则大为放宽。繁说、丛聚、傍突、相滥、落节、文赘、相反、相重、骈拇病属于语义类病犯,主要是指文义重复累赘。句法类病犯则有缺偶、支离、长撷腰、长解镫、离乱病,此类病犯主要指句子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等。“长撷腰”、“长解镫”二病下有言曰:“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 [4]意谓两种节奏句式应互相间隔,若能对此有所自觉,则当然胜于偶然做到者,但并非不得不避之病。而避讳病则包括忌讳、形迹和翻语病,即避免使用触犯忌讳或意义相反、不吉祥的词语。进而遍照金刚又结合文体的不同,总结出文笔之十病得失:“文系于韵,两句相会,取于谐和也;笔不取韵,四句而成,在于变通” [5],“体既不同,病时有异。”虽然病犯名目众多,但在避忌的尺度上要求“取于谐和,在于变通”,逐渐趋于宽松、灵活,呈现出文字的自然性和整体的谐和性。

此外,“文体伦贯,先后弥缝”之章法句法也是《文镜秘府论》中重点讨论的内容。何世璂《燃镫记闻》有言:“为诗须有章法”。章法理论涉及诗、文两方面内容,诗、文又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地卷《十七势》中的部分内容则是有关诗之章法的论述,《论体》和《定位》讨论的是文之章法,内容上似是继承《文心雕龙》的《章句》篇和《铭裁》篇展开的。

《定位》讨论的是为文之篇章结构的问题,然此“定位”与《文心雕龙·明诗》“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中“定位”的含义有所区别。前者是确定文章各个要素应有的位置,即“犹后之言谋篇布局也”,是客观的文章定位,“位”指场所、位置。后者指作家定位和作品的表现,是主观的定位。《文镜秘府论》中《定位》一文,首先指出章法的重要性:“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陈之有次,阶梯之有依也。” [6]次论文体大小和事理多少相关规定的“定量”、“定限”,据此而“定位”。再论定位之“四术”。“术”就是方法,途径。《文心雕龙·总术》:“文场笔苑,有术有门。” [7]而这里“定位之四术”不仅指定位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对谋篇布局提出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分理务周”。就是说要根据文章整体的均衡恰当安排文章所要表达的事理。《文心雕龙·丽辞》中就有“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二是“叙事以次”。事理叙述要前后相接,讲顺序。《文心雕龙·章句》:“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8]也是表达相同的意思。叙事以次的反面是先后成乱,这也是不注意分理务周而造成的结果。三是“义须相接”。《文心雕龙·章句》亦有:“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均是在表达前后文要注意呼应连贯,紧密联系。四是“势必相依”。指文章在声韵气势要贯通流畅。这样,通过以上定位之“四术”,最终是要达到文章整体上“理贵于圆备,言资于顺序,使上下符契,先后弥缝” [9]。也就是说,通过谋篇布局,使全篇成为完整的有机体,从字到句,从句到章,从章到篇,都要纯净无庇,结构严密,首尾前后调理周圆,紧密呼应。

“十七势”是从三个方面论述为诗之章法的。第一至第六“势”,都属于点破题旨之法。第一“直把入作势”,是直接叙起,开门见山;第二“都商量入作势”,是以议论引起的开头方法;第三“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第四“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第五“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都是以写景衬托主题的方法;第六“比兴入作势”,是兴起之法。此处“入作”即是钟嵘所谓的“发端”,指一首诗的起势数语。如是观之,开头之法,一则无论以何种方式发端,都须紧扣题旨,与主题内容契合协调;二则要丰腴有味,别致引人。第七、十四、十五、十六“势”,都属于前后呼应之法。第七“迷比势”,是用谜的形式作比喻以表述作者之意的方法;第九“感兴势”,是移情于物以引起感兴,二者都是讲诗之含蓄的作法。第十四“生杀回薄势”,是一首诗意义上前后的转折起伏,于抑扬反覆之中产生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第十五“理入景势”与第十六“景入理势”只是说理,或是写景,都不算好诗,景与理要谐和相惬。第九、十七“势”属于一类,讲诗之落句。第九“含思落句势”与第十七“心期落句势”是诗歌的结尾之法。或者结句含蓄委婉,旨意丰盈,“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者结句寄托期待心情,产生不尽之意。

文章是因字生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的,字、句、章、篇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仔细分析,这些形式规则内含着几组转换关系,有其自身的内在机制。即从字句向篇章形态的过渡,從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化,从遵守典则到超越格法,诗文在形式上又是由技术技法层面向艺术层面的深化,从而将其形式理论推向更深层次。

《文镜秘府论》建构了“取于谐和,在于变通”的避病之法和“文体伦贯,先后弥缝”之章法句法的写作方法,而这些规则源于创作实践的积淀,遵循从艺术典则的遵守到格法的超越的过程,是遍照金刚艺术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艺术形式规则的确立也反之促使前人的个性化、特殊性创作能成为一般性把握的对象,使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变得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注释:

[1]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第472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第824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3]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第950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4]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第1092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5]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第1175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6]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第1401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7] [8]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第390、310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9]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第1487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遍照金刚撰 卢盛江校考. 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M]. 中华书局. 2015年版.

[2]遍照金刚撰 王利器校考. 《文镜秘府论》校注[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3]刘若愚. 中国的文学理论[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4]祁志祥. 中国古代文学原理[M]. 学林出版社. 1993年版.

[5]张伯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 中华书局. 2002年版.

[6]王燕枝. 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法式”论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年.

猜你喜欢

章法
质地
多一分不平凡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小学生自主读帖能力的培养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浅谈现代诗教学学津
形上追求
章法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