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积极心理学及其发展的研究

2019-10-21赵逶迤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赵逶迤

摘要: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想,积极心理学为以往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活力,自发展以来引发了各界关注,也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状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困境,并从心理治疗、心理健康等方面分析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消极思维

引言: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西方,专注于对人类积极方面的研究,比如积极情绪和人的性格优势、积极的人际关系与价值观念等,与人的发展联系密切。积极心理学由马丁?赛里格曼与森特米哈伊创造,其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新的转折时期,心理学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还需带领人们走向幸福。可见,对积极心理学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1.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

1.1积极心理学缘起与概念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始于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他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与推动者。赛里格曼在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并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积极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的综合利用,目前已拥有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试手段,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为主,重视对人类的日常行为优势与美德的分析。由于积极心理学崇尚的是如何帮助人们发现自身优势,让对方明白自己遭受的困难和感悟人生的意义,可在应用的过程中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学现象与行为上的外在表现,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积极心理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面对问题时尝试使用积极心理学解决问题[1]。

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成果

1.2.1研究领域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情绪对人体生理健康的影响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主观层面上对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研究;(2)个体层面上对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3)群体层面上对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深入,近几年人们开始朝着主观幸福感领域、自我决定领域、认知方向、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的反思、积极心理学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延伸,拓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1.2.2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末,赛里格曼开始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他认为通过对人美好品格与积极态度的研究,有利于将积极心理学发展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类找到自己的优势,从而提升幸福感,通过挖掘个体具备的和潜在的力量,推动个体成长,使人们感到幸福。同时,挖掘积极因素能够激发人的潜在力量,使其用于面对生活的苦难。积极心理学能够让人获得满足感,经研究发现,在大学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征,从而激发出积极心理品质,朝着眼前的目标出发,最终改善负面情绪,达到学习目标。积极情绪理论中表示,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人内心的心理资源,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人们可以应用积极情绪调整人生态度,使自己面对任何事物时都能保持着感激、喜悦、敬佩与希望的情绪。目前风靡于校园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微信夸夸群正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夸夸群的建立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关系网,人们在群众接受他人的赞赏能够激发出积极情绪,并学着主动夸赞他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2]。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困境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困境重要体现在消极与积极的失衡、积极暴政两方面,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内,人们过于重视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关注与治疗,忽视了人内心健康积极的情绪与美德。

2.1积极的悖论研究

积极暴政具体指忽视了人的积极情绪,只突出了消极效应,有学者表示在追求幸福感的过程中隐含着“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和“积极特质的消极效应”等内容。前者表示的是人们越是追求积极向上的情绪,反而越是无法体验到幸福,更无法从中获取乐趣,积极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好的结果,对幸福感的重视也能提升主观幸福感。但是积极体验中的追求却不同,人如果盲目追求幸福感这将会带来消极效应,即上文提到的“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有研究人员表示,越是重视幸福感,就越会难以表现出幸福情绪,甚至带有孤独感和抑郁症潜质,人们在过度追求幸福时可能存在着抑郁障碍。

“积极特质的消极效应”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积极的心理特质带来的消极结果,比如幸福感减少或对生活缺乏满意度。常见的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有宽容、乐观、大度、善良等,这可以提升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但从情境视角下研究积极心理学,就会发现在某种程度上积极的人格特质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结果。以家庭关系为例,宽恕他人可能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虽然较少的宽恕可以降低家暴事件发生概率,但较多的宽恕却能提升家暴事件的发生几率。由此可见,无论是“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还是“积极特质的消极效应”,都在否定积极心理学的演技成果,甚至对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出挑战[3]。

2.2消极思维的积极心理研究

从人的生存与发展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负面情绪与消极经验都是带有破坏性的,某种特定情境下消极情绪反而带有积极适应性意义。首先,消极情绪体验可以提高人们抗压能力,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最终带来积极结果。逆境情绪体验可以发展心理弹性,越是面对挫折,人们越需要塑造积极自我形象,而消极的生活体验也会给人带来生活防御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获得积极性结果有很多种方式,并不是一定要遵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轨迹,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不能被局限于积极思维和乐观主义思想,还应从消极特质中的积极意义中寻找突破口,探究人在逆境中的情绪变化与自我成长。

2.3称谓的合法性问题争议

称谓的合法性问题争议体现出“积极暴政”对消极与积极等特质的反叛。有研究人员表示,心理过程不具备超越特定情境的一般价值,积极与消极的价值属性取决于情境和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人们重新考察当前的积极心理学领域,对积极情绪与特质、消极情绪与特质开展综合研究,分析喜悦、幸福、仁慈、善良等积极情绪,和悲伤、恐惧、悲觀、愤怒等消极情绪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人们普遍认为不管外部情境怎样变化,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提升幸福感,消极的人格特质会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与消极之间的对立由西方逻辑思维模式决定,这种思维方式善于观察客观世界,却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本质。

3.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研究

3.1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应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在未来,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它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使命重新得到重视,这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让原本的心理学内容更加完整。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追求人类人文关怀,随着神经心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的研究发展,积极心理学开始用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解决人体心理健康问题。真正的情绪障碍是缺乏一种力量,即积极情绪与性格力量,积极心理学关注着人的力量和潜力,通过对人的情绪研究寻找幸福的真谛。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出现相关的症状都是和长时间处于不良的心理有较大关系,为了减低伤害只有调节好心理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可以坚持进行积极的心理训练就可以使得患者的心态逐渐得到改变,一个消极心理的患者会逐渐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最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时候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未来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建议如下:(1)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类来说,价值观是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念,将影响人们做事的方式,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建立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眼前的事物,面对困难怎样利用积极的情绪解决困难。同时,积极心理学也在引导人们怎样客观看待问题,如何以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在问题发生时勇于承担责任,时刻保持着善良的本质。(2)加大对积极心理学的宣传力度。当前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建议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关注心理健康,及时治疗心理疾病,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微笑面对生活。(3)端正生活态度,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青少年在为人处世时可以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学会微笑,肯定自己,将自己的不足转为动力,使自己全身心投入生活。通过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凭借着毅力和乐观走下去[4]。

3.2新媒体打造微平台教育,扩大积极理念的影响范围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依然停留在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学校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缓解个别学生的心理压力,但这样并没有重视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现代化思政教育理念,学生应具备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积极看待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面对挫折时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学校应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社会应通过互联网为受众讲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我调节能力。“夸夸群”不仅在校园中火爆,在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受到了欢迎,通过新媒体搭建微平台,拉近积极心理学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与人的在线交流,发挥了朋辈线上帮扶作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积极心理学走出微信平台,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年6月份,掌门1对1在线素质教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社科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将进行联合科研。这次科研合作或将让国际顶尖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融入K12教学领域,帮助掌门1对1建立起符合儿童、青少年幸福成长需求的更为科学的教学体系。双方将权威学术为基础,根据海量数据分析,针对我国青少年成长问题创建科研专项小组,掌门的校验教学体系将获得清华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学术赋能,教师们将走入清华大学研修健康心理学,双方将在积极心理学教师联合培养、积极心理学教材编审与课题研究方面进行合作。

总结:总而言之,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基于人类内心情绪的复杂性变化,未来的积极心理学不仅要重视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还要探究人们获得幸福的条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应兼顾消极与积极两方面情绪的影响,重视人在消极兴趣下产生的动力,为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风,2019(29):248.

[2]杨春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151-152.

[3]李卓琳.从“夸夸群”现象看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9):23-24+70.

[4]董瑩盈,占建华.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23-27.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