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都彝族爱情诗“嘎它”的现状分析

2019-10-21李海发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男女

李海发

摘要:凉山阿都彝族的爱情诗“嘎它”是阿都彝族男女追求爱情的重要工具,是阿都彝族语言运用和创造的能力体现。本文先介绍“嘎它”;再描述“嘎它”文化现状;然后分析产生“嘎它”文化现状的成因;最后根据现状进行一定的思考尝试。

关键字:阿都彝族;爱情诗;语言运用;文化现状;思考尝试

彝族是一个善于运用语言和创造语言艺术的民族,这点从云、贵、川书本文献、口头文献中可见一斑。 阿都彝族主要居住于今四川省凉山州的布拖县、普格县、金阳县、昭觉县、宁南县,其中普格县、布拖县是阿都彝族的文化中心,也是聚居中心。《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建昌路》说:“里州,下。唐隶·州都督。蒙诏时落兰部小首阿都之裔居此,目名阿都部。”1 ,里州治所在 今布拖县的特木。又由彝族的系谱来看,他们是“古侯”系统家支,始祖古侯的49代后,可以看到“阿都”的名字2。由上可推断阿都的称号源自其首领名。这种以首领名为部落名现象至今凉山彝区仍有遗迹,如民改前金阳沙马土司管辖下的彝人后代至今仍称自己为沙马人。阿都彝族的语言属于彝语北部方言所地次方言阿都土语,具有独特的语言发音音调。阿都彝族的语言艺术丰富而独具特色,阿都彝族爱情诗“嘎它”就是其代表之一。

一、阿都彝族爱情诗“嘎它”

(一)“嘎它”词义解析

“嘎”是“路上”之意,“它”是“追求”之意,连起来就是“在路上追求”。“路”不完全指实体的路,而是一种与家、群体分离的隐蔽的场景。这与阿都彝族家族外恋爱,不能让恋爱关系和恋爱场景被他人发现的特殊恋爱道德观有关。 “嘎它”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过人的智慧获得女性的欢心,是阿都彝族历史发展中情爱道德进步的体现。因为不是通过强行野蛮的武力来获得女性。

(二)“嘎它”的场合

“嘎它”在男女相互追求的场合使用。男女双方约定时间、地点,时间一般在晚上,地点必须隐蔽。每逢火把节、赶集日等人群聚会的日子,阿都彝族地区的男女青年一般都会成群出行,男方如果看上心仪的对象就会找个恰当时机主动搭讪,并将心仪的女子约到隐蔽处进行语言上你来我往的“嘎它”交流。如果女方实在不喜欢男方,可以婉转拒绝,男方不能强行将其留下。

(三)“嘎它”语言

“嘎它”中使用的语言是未婚青年男女之间相互追求时传达爱意的载体,内容引经据典、丰富多彩。语句字数多为规律性的5字或7字等,如“世上叔伯兄弟们,戴着紫红领的人,浓眉大眼睛的人,鼻梁直直的男人,颈项长长的男人”属7字语句;“火把节这天,美人来选美,甘嫫阿牛哟,来到选美场”属5字语句。句式以排比句、对偶句为主,所以语句流畅、押韵、优美。“嘎它”语言内容可分为褒义贬义两部分,褒义部分彝语称为“它”,与前面“嘎它”的“它”字同义指追求。贬义部分彝语称为“比”,这部分并不是真正的贬低对方,而是为了增加气氛,男女双方故意说贬低对方的话,最后再巧妙的用褒义的语言圆场。

(四)“嘎它”的功能

“嘎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人际缔结、文化传承、语言运用创造等方面。教育功能体现在性教育和文化知识获得两方面。男女在“嘎它”中建立恋情,并在实践中获得两性知识。“嘎它”中使用的语言引经据典,创世史诗、教育经典、格言谚语等无所不含,在古代凉山阿都彝族地区没有专门供人学习知识的学校的情况下,进行“嘎它”活动,无疑是古时阿都彝族青年男女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彝族文化知识也因此而得到传播传承。“嘎它”活动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了解的过程,无形中缔结了一张因“嘎它”而联结的人际网。 “嘎它”活动中男女在语言上斗智斗勇,往往会激发创造出许多经典的语句,因此此类活动对阿都彝族语言的运用创造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阿都“嘎它”的现状

(一)收集整理不足

对“嘎它”的收集整理较系统的是贾斯拉核等人收集整理的《彝族火把节情诗》 。里面的内容包括了万物都谈情、追求、相约、欢乐、相思、相恋、期盼、离别、结语十个部分。虽细致的将“嘎它”进行分类收集,并做了汉语翻译,但收集内容仍只是丰富多彩阿都“嘎它”中的一角。其他对“嘎它”的收集整理的文本主要散见于《布拖彝学》、《普格彝学》3这两个阿都彝族地区的本土刊物里,如《普格彝学》第11期俄底土以收集的并命名的《阿都男女青年山野约会》;《普格彝学》第7期马黑吃吉收集的《阿都赶它》等。这些文本内容都主要涉及美好的,赞美的,没有竞赛性的“它”的部分,几乎没有趣味性的,竞赛性的“比”的部分。“嘎它”因人不同创造出的内容和记忆的内容也不同,是不可能短短几万字就能收集全面,如笔者2018年10月在布拖特木里调研收集阿都“嘎它”时发现,对同种现象同种感情描述,每个受访的人说出的语句都完全不同或一定程度的不同,掌握能力強的人光说一个人的鼻子美和丑就能说几十句4。

(二)“嘎它”即将在阿都彝族青年群体中消失

经调研发现40岁以上的阿都彝族男女都能掌握丰富的阿都“嘎它”知识,且说出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经典而优美。30-40岁的阿都彝族男女也能掌握较丰富的阿都“嘎它”知识,但其内容经典程度和优美程度减低,甚至具有语言粗俗化的趋势。25-30岁的阿都彝族男女能熟练掌握“嘎它”知识的人比例降低,能掌握“嘎它”知识的人大多限于农村,而知识分子则几乎都只能说上几句。18-25岁以下的阿都彝族男女能熟练掌握“嘎它”知识的人屈指可数,被访问时大都知道“嘎它”的存在,并能描述以前“嘎它”对阿都彝族青年男女的重要性及其使用的盛况,但大部分人只能说出几句“嘎它”,有的甚至一句也不懂,更无从谈起像前辈一样出口成章说出经典优美动人的“嘎它”诗句了。可以预测如果再不抢救,“嘎它”将从濒危状态走向消失。

(三)抢救“嘎它”和传承“嘎它”的道路让人有心无力意识到“嘎它”的重要价值的群体主要是出生于阿都彝族地区,并经过学校文化教育有文化知识和一定见识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如在调研过程中布拖当地某退休干部说:“这是优秀的民俗文化,你们年轻人应该去研究的”;普格某青年干部说:“这个东西可以说是阿都彝族特色,是阿都彝族区别于凉山其他地方彝族文化的地方,应该好好发扬”;有许多阿都彝族在读学生都说:“这个东西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有机会一定好好研究和传承”。虽这些地区精英都意识到“嘎它”的重要性,但问及怎样去传承发展时,大都模棱两可有心无力。解决好“嘎它”的发展途径,成为了抢救传承“嘎它”需要攻破的首个难题。

三、对“嘎它”现状的分析

(一)“嘎它”特色性限制了对它的研究

“嘎它”的地域性、运用场合的特殊性、语言内容的言情性等特色,无形中限制了对它的研究。在凉山州只有在阿都彝族地区盛行“嘎它”,别说是其他民族不知其存在,就连凉山州其它地方的彝族都不甚了解,所以极强的地域局限性,限制了它的知名度,进而影响了对它的研究。“嘎它”主要在男女之间互相追求时使用,这样的场合一般十分隐蔽,造成除了当地人其它地方的调研者无法深入调查的情况,这必然会限制对“嘎它”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语言内容的言情性,更是与彝族“知羞”的道德行为相驳。凉山彝族害羞的性格许多学者都曾提及过,如在长辈面前乱了礼节或说了不该说的话就会无比羞愧,甚至出现以自杀来保留名节的现象。在研究凉山彝族习惯法时,许多他族的学者对彝族的死给现象十分不解,但从彝族的名节观念上思考,就能理解其行为的逻辑。“嘎它”的语言内容往往会抒发青年男女彼此间渴望与爱欲,如此羞涩隐晦的内容被调查者往往会因为羞涩而敷衍了事。这点在笔者调研过程中深有体会,调研时在布拖县城先后采访了库某、阿雷、沙某等人,他们都是当地人推荐“嘎它”知识十分丰富的人才,但他们都是随便说几句就不愿再说了,并不是他们不想配合调研,而是太羞涩。因此“嘎它”的特色性虽是其魅力所在,却在无形中形成了天然的壁垒,阻碍了对它的研究。

(二)打工热潮造成“嘎它”文化消弱

1990年开始,布拖县、昭觉县就陆陆续续有人走出大凉山到外面去闯荡5。看到到外面打工的人得到的经济效益后,凉山各地彝区的彝人外出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加,近几年更是达到了高潮。每年春节之后几乎每个彝族村寨的青壮年男女都到外地打工谋生。阿都彝族“嘎它”文化的传承机制是年龄较大的未婚青年带上年龄小的青年参加“嘎它”活动,年龄小的在活中不断学习“嘎它”的语言、礼仪等,年龄较小的能独自组织进行“嘎它”活动后,又带年龄比他们小的。男女青年大都在外,年龄较小的男女青年根本找不到学习的场合和对象,这样的现象,必然造成“嘎它”文化的断代。男女青年在外拼命挣钱,彼此之间的距离可能相隔十万八千里,造成青年们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嘎它”活动。青年们接触到更多的人,更多的新鲜事物,“嘎它”对他们来说再也没有吸引力了。“嘎它”文化出现断代,吸引力消失的现象,使“嘎它”文化的消弱成为必然。

(三)娱乐多样性迫使“嘎它”活动退出舞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休息娱乐方式也在不断增加。这点从遍布县城的烧烤店、茶楼、歌城、运动场、广场等可以看出。这些娱乐场合及方式还未传入阿都地区时,无疑“嘎它”活动是阿都彝族男女青年娱乐聚会最重要的方式。然面对档次更高、环境更舒适的聚会地点和娱乐方式,青年们自然会自主放弃较为古老单调的“嘎它”活动。现今“嘎它”活动已然在阿都彝族男女青年的社交舞台中退去,大多数时候成为男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四、对“嘎它”现状的思考

从社会发展越来越开放多元的角度来看,古代封闭单一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嘎它”文化的消失成为必然。“嘎它”文化生长的土壤,广大的阿都彝族农村群体当下并未意识到“嘎它”文化的珍贵,使“嘎它”文化传承失去内生动力,“嘎它”文化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因彝族不愿在公众场合言情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禁忌,举办“嘎它”竞赛活动在当地彝区必不能行。所以借助录音、视频保存,文字整理出版等方式,对“嘎它”的语言等进行收集整理,成为当下抢救“嘎它”文化最切实可行的途径。详实的收集整理工作,能给研究者带来极大的方便,研究的人多了,就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还能激发本土本族的内生动力,让即将“死”去的阿都“嘎它”文化死灰复燃。

注释:

1. 《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建昌路》

2. 清水享 . 墓碑资料来看清代凉山彝族土司阿都氏初探 . 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编,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N],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7,560页

3.《布拖彝学》、《普格彝学》 是布拖縣、普格县彝族协会主编的书刊

4.被采访者为居住于布拖县拖觉镇的火某,年龄40岁

5.蔡富莲.当代凉山彝族腹心地新型德古研究———以美姑县阿奇家支德古兼头人阿奇乌合为例[d].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12月版

参考文献:

[1]阿都日以.阿都嘎它:神秘的彝族恋爱[J],凉山文学,2016.01

[2]布拖彝学会主编.布拖彝学

[3]蔡富莲.当代凉山彝族腹心地新型德古研究———以美姑县阿奇家支德古兼头人阿奇乌合为例[d].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12月版

[4]《火把节情歌》编委. 彝族火把节情歌.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4

[5]凉山州编译局 . 所地民歌三百首[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1

[6]凉山州编译局 . 所地民歌三百首[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1

[7]普格彝学会主编. 普格彝学

[8]清水享 . 墓碑资料来看清代凉山彝族土司阿都氏初探 . 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编,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N],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560页

(本文发表受西南民族大学2019年研究生创新项目“阿都彝族爱情诗嘎它的现状分析”资助,项目编号:CX2019SP220.)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男女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男女有别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构建最美河流湖泊,凉山在行动
凉山首部纯本土电视剧《西河故事》受好评
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意式”男女的街头时髦选
除了展露创口,更需疗伤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