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中红军的医疗救护及历史启示

2019-10-21高晓波张文贵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

高晓波 张文贵

摘要:长征,是一首抒写老一辈革命家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史诗,数万里的漫漫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的艰难险阻,取得了可歌可泣的军事胜利,同时这一胜利也是医疗救护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分析归纳残酷战争环境和恶劣自然条件下医护工作开展所采取的措施,对当代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红医精神并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长征;红军;医疗救护

长征中红军的医疗救护坚持服务伤病员和优先保障前线的原则,为了避免疾病所造成的减员,途中注重对疾病预防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根据流动作战的特点创建了一批流动的红军医院,与此同时,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力原因造成的医护人员减员严重,所以红军自力更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仍注重对医疗救护人才的培养与积极引入。

一、长征中红军的医疗救护措施

(一)普及卫生和疾病预防知识

在数万里急行军的过程中,各级卫生部门都携带了大批的伤病员,由于需要频繁转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暇顾及卫生防病工作加之,粮食补给困难,战士们吃不好,睡不好,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对疾病的感染率大大增长,因病造成的减员较多。1935年初遵义会议时,总卫生部召开了卫生工作会议,“检查长征以来红军的卫生防病工作情况,总结经验,评选卫生模范单位。”[1](p261)经过此次大会的推动,疾病预防和卫生宣传得到了普遍重视,并逐渐成为长征中红军医疗救护工作的重点。

无论是日常行军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下,红军部队都十分重视疾病预防和卫生宣传。首先,红军领导人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在1935年红军总政治部印发了八项注意和十二条口号,要求各军团积极宣传并认真执行。其次,在日常行军过程中,红军会切实做好疾病预防和卫生宣传工作。针对行军作战流动性强的特点,红军总卫生部、政治部规定了个人、行军、宿营等各项卫生制度,并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台各项疾病防治措施。例如个人卫生制度中要求战士们要定期洗脚、洗澡、理发;驻军卫生制度规定部队驻扎的室内外都要打扫干净整洁,发现有传染病人坚决离开另寻驻地,厕所要远离厨房和水源,要深挖并在旁边堆放细土以便日后进行掩埋;行军卫生制度有行军前,医护人员要按时检查并督促每一位战士穿好草鞋,打好绑腿,腿绑要松紧适宜,驻军宿营时会提前派卫生员烧好开水,让战士们用热水洗脚的要求。日常行军如此,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亦然。茫茫雪山和无垠草地加剧了红军战略转移的困难性,极端的环境也使疾病预防和卫生宣传工作的开展更为艰难,但就是在如此困难时期,也未放松对疾病预防和卫生宣传工作的重视。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及时总结经验,提出预防皮肤皴裂、下肢溃疡的方法;为了预防蘑菇和野菜中毒,朱德总司令和董振堂军长不顾生命危险,亲尝百草,发现了可以食用的齐菜、苦菜等等;红军卫生部也在《健康报》上设置专栏,全面介绍无毒可食用的野菜和辨别的技巧和方法,除了《健康报》,《红色卫生》、《红星》等报刊也是疾病预防和卫生宣传的重要阵地。过雪山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医护人员都会广泛宣传并指导战士们做好防护工作,登山前,大家会吃饱喝足积蓄力量,带好烧酒、辣椒、生姜等驱寒生热的物品,到达雪线前会停下休息一次,整理着装吃些干粮做好一鼓作气翻过山顶的准备;穿过雪线后不能休息、说话,呼吸困难就走慢些,互相搀扶,严重时医护人员会进行救治,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会研究出预防冻伤、雪盲、晕倒和高山病的注意事项并在红军队伍中广泛宣传等等。通过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和卫生宣传工作,极大地保存了红军的革命力量,促使红军战士以更加强健的体魄同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二)创建流动的红军医院

根据战事的发展态势,红军总医院会派出医疗救护队伍向前线延伸,在战火燃烧的战场周围建设野战医院、医疗站,在前线和后方之间往往会设置兵站,兵站中有兵站医院,负责对伤病员进行医治和转运。由于战争环境下,部队的流动性很强,所以这些医疗救护场所会随着战线的拉长和转移任务的进行而流动。例如1934年12月,红2、6军团在大庸顺水东下成功歼敌,主力部队乘胜进攻常德,一举占领桃源,前后方距离大大拉长,但其间战事频繁,野战医院随军行动只能救治一些轻伤员,对大量中伤、重伤员的救治因缺少安全稳定的救护场所而困难重重,于是在大庸建立起临时医院,負责伤员的救治和疗养工作。1935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疯狂的围剿,内线活动范围大规模缩减,大庸临时医院就并入了军区总医院。同年6月红3军团途经川西北的黑水镇时,镇上廖无人烟,为了解决伤病员的救治问题,卫生部在原有的两个野战医院的基础之上,组建了“红三军团临时后方医院”。当红军转移时,这些临时医院也会进行相应的补充、改组和转移以适应战时需求,就有鲜明的流动性特征。

(三)培养与引入医疗救护人才

长征途中受恶劣环境与国民党反动派残暴围剿的影响,本就缺乏的医护人员也存在伤亡现象,在此过程中依靠后方医院补充尤为困难。虽然在俘虏中争取也是一条充实战地医疗的重要渠道,但人数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战时需要,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唯有自力更生培养并积极引入医疗救护人才才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举措。长征中,各大军团卫生部都设有医训班,学员构成有长征前派遣的医务人员和长征过程中挑选的有一定医护基础或识字的红军战士,班里基本上没有任何教材和教具,上课通常利用休息时的碎片时间。学员们会用绳子或线练习手术打结,用缝补衣服的针线在衣服或是被子上练习伤口缝合,学习积极性高涨,“白天行军时,出发前准备好薄木板或纸条,把当天要学习或复习的内容写上,……挂在每个人的背包上,每一个人在行军走路时随时可看到背包上写的内容,这一天基本上就把它记牢了。”[2](p548)在对医疗救护人员的培养上,不仅重视专业技术的培养,而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护干部。

除了对红军内部的医护人员的培养外,战地救护力量的充实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民间力量的引入。当时红军虽然资金匮乏,但途经地区只要打听到哪里有名医就会花重金雇请其为战士医治。我党对于从小城镇动员来的土医生们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积极政策,“政治上热情帮助,使他们在党的教育下,经过革命的熏陶,逐步走上革命道路。”[2](p532)曾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任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回忆,在通州有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叫杨成元,因当过伪团总怕被当地群众追杀而躲在深山老林,我军得知后不计前嫌,积极动员并予以重用,杨成元深受感动,拿出他的祖传秘方为红军战士进行医治,许多疑难杂症药到病除。在与红军战士朝夕相处中,他逐渐了解和认识了红军,与红军建立了休戚与共的深厚情感。

二、长征中红军医疗救护的历史启示

长征不仅是军事上的伟大创举,更是医疗救护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是因为:党对医疗救护工作的坚强领导、注重对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医护人员勇敢无畏、信仰坚定、自力更生、乐于奉献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创造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人民群众的支持激发了强大的动力。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医疗救护的重要保证

1931年底我党在江西中央苏区创办了第一所为中国工农红军服务的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党的领导下,这所卫生学校自创立之日起就坚持着为革命战争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疗救护人员的教育方针,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各军团的医疗救护组织在对医护人员的培养上均沿袭了这一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注重对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长征中医护人员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会注重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政治教育;在日常学习中反复强调尊重患者人格、风俗习惯、全心全意服务于伤病员的重要性;紧抓形势教育,积极宣传胜利消息、分析敌我状况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在当时的医疗救护组织中,纳入了许多国民党军队中的医护人员、城镇乡村动员来的土医生,他们与红军医护人员一样,都要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组织会在政治上给予热情帮助,生活上予以团结关怀,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党组织的强有力领导下,虽然战事频繁、条件艰苦,但医护人员们团结一心,既有着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又有着耐心细致的奉献精神,饱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对革命有生力量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践行红医精神是做好医疗救护的精神支撑

在戎马倥偬的漫漫征途中,红军的医疗设备和医药用品严重不足,医疗技术和医护人员水平有限,但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却治好了许多疾病和创伤,关键原因就在于红军医疗救护人员不惧牺牲进行了积极的战地抢救、以伤病员为中心展开了精心的护理。在枪林弹雨中,医疗救护人员千方百计地把伤员从前线抢救回来,精心护理;部队休整时间,等到战士们都休息了,每当夜幕降临经常会看到师生们围坐在一堆堆的篝火边一起学习医务、看护技术、医药知识,鲜红的火焰把茫茫的雪山、草原照得通红;由于药品匮乏,医护人员会在行军间隙采集一些草药,这些药物大多需要反复配制和煎服;大量伤员行动不便,吃饭、穿衣等等基本生活都要依靠医护人员协助;为了护理伤病员,医护人员在困难时期拿自己的衣服消毒后做绷带、棉球和纱布,但在当时已是寒冬腊月,飒飒寒风中他们却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在粮食补给困难时期,他们会把好不容易筹集到的粮食和容易消化的野菜给伤病员吃,稀缺的食盐也都让给伤病员。病人一个个恢复健康,医护人员们却因日夜操劳食不果腹而面黄肌瘦……他们“既是学员,又是医生、护士;既当担架员,又当宣传员,还是炊事员。”[2](P534)虽然处境艰难,但医护人员们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互相扶持的同时,会对伤病员们进行热情的鼓励,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在战火和烽烟之中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动人诗篇。钢的意志、铁的信念,危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天都在与死神较量,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们心里装满了战士们的生死安危,像一位位的天使,用温暖驱赶了战士们心中的绝望,与红军战士之间建立起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长征中,红军医疗救护团队的高效运转为红军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并为日后军队作战提供了宝贵的医疗救护经验和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医护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无畏、信仰坚定、自力更生、乐于奉献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三)人们群众的支持是做好医疗救护的强大动力

长征中,红军总医院和各分院不仅接收前线伤病员,而且会为当地群众看病。以红四方面军为例,部队途经藏区时,虽然面临严峻的内困外忧,但在重重困难之下,医护人员坚持为藏区的群众治病问药。医护人员还经常会向途径地区群众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知识。云贵川一带家家户户种鸦片,许多群众吸食鸦片成瘾导致家破人亡,红军医护部门积极宣传吸食鸦片的危害,并把群众生产的鴉片进行回收和购买,用以制作止痛水、阿片末(丸)等为伤病员减轻痛苦。经过反复的宣传和教育,群众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所在,种植和吸食人数大大减少。军为民,民自然会拥军,在一次又一次对群众的救治中,群众渐渐了解了红军,在当地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共产党来了,连年收成好,少生疾病,人畜兴旺。”[2](p595)所以,每当医院伤病员增多时,群众就会自发地送来粮食、蔬菜、草鞋、衣物等生活用品,帮助医护人员打扫卫生、抬担架、给伤病员洗衣物等等。长征医疗救护史也是一部时刻根植于人民,团结、联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正如毛泽东同志所云:“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3](p1096)长征时期的医疗救护如此,当代社会发展亦然,在近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时,有两条提到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纵览古今,我们更应该坚持以民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和方法,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为实现人民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依等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回忆史料(4)[M]/《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2]后勤工作?回忆史料[M](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高晓波(1979-),男,甘肃省正宁县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张文:(1995—),女,山西省翼城县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红军坳
智珠二则
智珠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十送红军
继续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