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学对比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2019-10-21陶晓莉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摘要:在谈到中国文学和方文学的差异性时,学者们对其的比较区分,是众说纷纭的。有人从地理的角度去区分,也有人从历史的角度去区分,或者还有一部分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去探讨,总之,我们很难把这二者之间的界限划分的很清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探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即中西文学对比的视角,来对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做一番新的思索。

关键词:文学对比;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在中西方文学史,想要清理民间文学的不同传播与变异方式,以及不同的文学素材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中的变化发展,进一步分析民间文学在中方内部的传播,和文学对西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而理解出文化的多样性,明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中方文学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学的现状及发展

首先,中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独特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大幅增加,在古代世界的文学中,中方文学出现时间最早,其取得的成就也是最高的,这就凸显出中方文学的灿烂辉煌,除此之外,中方文学的翻译选本也各式各样,其语种大多由权威的专家编著而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思想性。中方传统文学作品包含着对文学自身的反思,也涵摄了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比较中,中国文学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和广阔的地域特征,例如仓央嘉措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诗》,仓央嘉措作是一位宗教诗人,他的爱情诗歌中包含着藏语的古典文学内涵,也展示着宗教的禁欲思想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之情,是十分矛盾的,其作者思想精髓又在矛盾中的到升华,集中展示出在一个社会的约束下,愤怒放荡者的自画像,这便是“中方文学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学融合的代表词。鲁迅、张爱玲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对“文学、技术、媒体”这一视角阅读的中方回应。比如作品《平凡的世界》就被认为是一部关于歌颂现代生活的“净琉璃”,在作品中,作者把悲剧的情节穿插在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这些普通的城市平民中,并且在新的货币经济出现的背景下,在男女主角双方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的背景下,融入了主角和故事中的人物对于希望和重生的不朽追求,在悲剧中又蕴含着喜剧的色彩,既富有教育意义。此外中方诗歌的选择也非常有特色:陶渊明、寒山、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受主体文化规范影响,不同于在中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西方文学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学的现状及发展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呼啸山庄》,描写了吉卜赛一个名叫希斯克利夫的弃儿,得到了一个山庄老主人的眷顾,收养了他,但是他遭遇到羞辱和一次伤心的恋爱之后,离开山庄,却意外致富了,当他回来以后,把和他的女朋友结婚的那个地主,和他们的孩子狠狠报复了一番。这部小说集中表现了女主人公天人合一宇宙观,和豁达的人生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懵懂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探索,对于西方文化的彰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也可以集中体现西方文化,它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类型的文学作品,也是这个系列的典范之作,主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通过这部作品,集中反映出拉丁美洲在将近一个多世纪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以及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笔者通过对很多西方文学著作的品评,认为西方文学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学的教育与发展包括对基本概念范畴的理解,体系化的学习,以及培养运用理论来批评作品的基本能力。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情怀。文学素养的培育是没有终极答案的,这就导致西方人在民族民俗关系中不再坚持追求终极答案的思路了,逐渐形成了探讨式的思维方式。比如目前世界上著名的西方思想家,如德里达、福柯、德勒兹等,他们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起世人关注,思维方式的变化是主因之一,西方民族传统文学推崇的是一种树状思维方式,从植物学的角度讲,块茎状结构与树状结构不一样,它不是垂直生长,而是水平生长,块茎状思维远比树状思维要活跃得多,人们在这种思维的规训下,凡事都试图寻找现象之后的本质,研究者则总在试图抽象出现象背后的终极存在。

三、中西方文学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

3.1中西方民族传统文学的差异及原因

中方民族传统文学和西方民族传统文学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这两种文明之所以有较大的区别,其一因为其各自占据着一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中方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其二是因为两者经济基础的不同,西方推崇的是一种商业文明,而中方,以中方古代为例更多推崇一种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例如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而华夏农耕文明:中方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其三在政治层面上,西方以城邦民主为主要的政治形势,而中方以集权法治为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方传统社会:中方传统政治,周代实行封建制,封土建爵,世袭领主。是封建的统一。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地主经济,建立皇权世袭的中央集权的统一政府。汉依秦制。皇权与相权(政府职权)明确划分,是中方传统政治的根本特點与最大的优越性。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全国只有皇室一家世袭,享有特权。政府无人世袭,宰相是政府首脑,负责全国政府切实际事务。宋代以后千余年来,随着皇权官僚制度从汉唐顶峰时期走向衰落,中方传统政治制度演变的总的特点,就是皇权与相权并存;皇权扩张,相权衰落。

3.2中西方民族传统文学的相似之处

纵观中西方文学,人类文化大致呈现出“维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样态→文化传统”的叠加式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维系方式”这个问题吧就是文化研究中一个基本的问题,而“思维模式”以及“情感运作模式”都是建立在“维系方式”的基础上的,能够体现文化发展的本质性的东西,在“文化样态”中,可以体现出前两个问题的显性形态;“文化传统”就是前三者的融合概念,这三者中合起来形成中西方文学涵摄的文化脉络。这是中西方民族传统文学的相似之处,也是任何一种文明的共性。

3.3中西方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式发展

当代世界在生态困境和生活困境中,文化冲突也不断发生,笔者认为,当今时代人类文化正经历一场“震荡”与“整合”的关键性转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占据着优势,不过这种优势已经越来越走到极限,所谓物极必反,可能正朝着下坡路的方向发展,而反观我们中华文化,在民族生活的强大内涵下生生不息的发展,因此西方文学需要向中方学习才能摆脱困境。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中,能量是守衡的,中方上升,西方必然下降,中西方的差距正在渐渐地缩小,欧洲、美国、日本、澳洲渐渐会衰落下去,直到实现一种中西方“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种动态平衡,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大趋势。现在的世界经济形态中,对中方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从最早工业化发展的西方已经成熟和饱和,欧洲象老年、美国象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年,亚洲还处于少年阶段,发展才刚刚开始,还需要由农业社会逐渐转型为工商业社会与生态社会,还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现在世界的“心”正在倾向中方,倾向中方“天人合一”的精神意境,倾向儒家心学、道家哲学、佛教禅学的生命境界。事实上,中方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很有美感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中方文化中,儒家的心学与道家的哲学都可以集大成的体现中是中华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力,而禅的艺术,藏传佛教的修炼也让中华文化逐步转向一个全新的美学追求的境界,这是一种注重艺术审美与内在心性修养的修炼美学,这种美学对于文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一种充满了静穆精神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文化达到了人类精神美感的最大值,对于西方文化的劣势是一种天然的弥补和更正,在当代西方文化中推崇个人主义的人文美学发展领域中,对于现实世界的“体验和对“神性世界”的向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中方天人合一的文学思想中,西方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思维方式则显得有些刻板生硬,因此中西方文学可以在发展中不断相融,在当今21世纪的世界文化中,“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三位一体的格局越来越突出,正朝着综合性发展的方向迈进。中方人应该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优越感,这些传统价值会逐渐发掘出来将影响全世界进行文化转型而把全球建设成为生态社会。这就是中方文化的希望与新的文化生长点。如果说,以希腊精神为主的欧美文化使全球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那么,以“天人合一”精神为主的中方文化会成为使全球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主力文化,将为人类文明灌注“天人合一”的灵魂,人类的生活方式将更加追求“自然化、人文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结束语

通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设有中西文学和中方文学研究方向,理清中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影响和接受关系,把握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在互为参照中探索共同和各自的发展规律;以中西文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为中心,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在价值体系与审美倾向层面展开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探讨中西文论的范畴、体系、形态的共性与差异,寻求共通的文学规律。中方文学研究方向从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深入挖掘和研究中方文学与中方国别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各自文学的特殊性,揭示中方文学在亚洲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历史贡献。在这种“理性维系方式”的指导下,人类社会发展会出现更多的矛盾,比如,不平衡不充分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乃至价值立场的不同,都会导致了中西方文学发展中对于真理与谬误引起一场争论,对于不同文化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学也会有厚此薄彼的眼光,从而形成了不同“理性”背景之下,对于文化探讨的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因此要全面地看待中西方文学对比下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三联书店2013年版.

[2][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狀况.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简介:

陶晓莉(1984—),女,汉族,重庆人,贵州大学硕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怎样在幼师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区域发展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