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董“套路拍”的病该治治了

2019-10-21冯善书

收藏·拍卖 2019年10期
关键词:鉴宝估价古董

文:冯善书

或许是在市场调整的阶段急于出货和变现的人太多,今年国内古董圈的“套路拍”又进入了案发高峰期。上半年在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警方捣毁的团伙诈骗案件一宗接一宗,涉案金额和人数也一宗比一宗高。笔者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粗略统计,最近一年来全国各地警方查处的类似案件不下50宗。广州警方今年就查获了一个嫌犯多达60余人的大型诈骗团伙,这个团伙成立的公司运作才不到半年,就在全国骗取了135名古董发烧友上当。

这个诈骗团伙玩的都是一些十几年都没有升级过的老掉牙的“骗术”,就是以“鉴宝”为鱼杆,配合“送拍”为诱饵,借助网络平台和一些线下活动向一些半懂不懂的中老年古董藏友钓鱼。只要是主动上门的客户,犯罪团伙可说一骗一个准。

在古董界,凡是不懂得或者不想忽悠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是外行。说这话不是故意要一棍子打死一船人,而是基于某种众所周知但又得到大家公认的现实——鉴定的知识门槛太高,而标准又极其混乱,于是忽悠乱象横生。

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最容易滋生的就是灰色利益链条。这是任何一个行业回避不了的现实。不管在学术还是市场上,有了争议和纠纷,只能把有利害关系的人统统卷进无休止的口水仗。在西方,还有家族式藏家来帮助法院定疑止争,到了国内就完全没辙了——有正规单位和职称的专家都不愿意站出来说得罪人的真话,行业里又没有公认的权威检测机构。当证伪缺乏公认的标准时,司法的介入就成了一句空话。说到底,官司打了也白打。这也就是当前国内古董造假和诈骗团伙气焰长期如此嚣张的根本性原因,什么粗制滥造都敢鉴定为古董,再通过正规的交易市场去变现。

无标准也就意味着无秩序,由此也导致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现象,只要谁想挣钱,都可以进来玩。反正都在混水摸鱼,就看谁摸得快又不会摸到蛇。前些年,江苏警方就曾经查办过几宗离奇的合同诈骗案,主犯是一位房某,通过网络在香港注册了一家艺术品公司,然后在本地租了一个高大上的办公场地,然而就开始面向古玩收藏圈里梦想发大财的人钓鱼。最搞笑的是,此人硬是把一名有文物鉴赏爱好的农民,包装成鉴宝“大师”。仅仅靠这位农民鉴宝“大师”,房某的公司敢于把一件别人自己在家绣制的十字绣估价88万元,把一幅地摊上买来的印刷品鉴定为古画并估价400多万元,甚至将一枚普通的铜钱估价为8亿元,在短短的一年内就累计骗取了多位收藏家交来的1000多万元鉴宝费和拍卖服务费。

从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为鉴定“大师”,折射的是古董圈的忽悠门槛非常低:既不用很强的人脉,也无需太多的专业知识。说简单一点,只要谁脸皮够厚,做事不管底线,搭上几个同伙的肩膀就可以直接上岗了。在这一行也不需要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忽悠,因为送钱上门来的人没有几个是想听真话的,面对这类内心预设了立场的客户群体,不管他们捎来的藏品是什么,闭着眼睛说假话就行了。如果“大师”的背后能贴块响亮的牌子,其嘴里说出来的假话就更有“说服力”,别人也更爱听。譬如,有些人会假扮成“故宫专家”,有些人会假扮成“大学教授”,还有些人则会假扮成“文物鉴定所工作人员”。最近几年,甚至有一些文交所之类的机构,还举办各种与鉴定有关的职业资格培训班,给交钱来“深造”的人发鉴定师的证书,由此给江湖骗子带来的谋生工具就更多了。当然,近年来被公关机关重拳打击过的骗子里边,也不乏在正规单位上班的头面人物,这类人在鉴定和估价中使诈就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他们通过钓鱼骗取的金额也更大。

前些年有位搞质量监督出身的官员曾经想组织公检法司和文化产权领域的专业机构,在国内推动一套科学的艺术品鉴定体系建设,后来因为该官员犯了错误,这件事似乎便成了一单烂尾工程。由于“鉴定无标准、检测无规则、执业无资质”等问题泛滥成灾,古董艺术品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病态依然得不到根除。该有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受害的终究是所有的从业者。不要以为那些鉴宝“大师”和拍卖机构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就可以高枕无忧,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文物主管部门拿你没办法,不代表公安机关就会坐视不理。那些成天在街头地摊晃悠的古董发烧友,也应该对专业知识保持应有的尊重,你不懂不意味着别人不懂,贪心害人害己的古训切不可忘记,想发财还是脚踏实地从头学起更靠谱。

猜你喜欢

鉴宝估价古董
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中评估价值偏离研究
鉴宝大师
房地产估价与房地产成交价格的关联因素分析
我捡到了明朝古董
沈从文“鉴宝”
古董拖鞋失窃案
“鉴宝”诈骗团伙崩溃记
在马德里淘古董
开心一刻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