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研究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2019-10-20王丛兴

大东方 2019年12期
关键词:类比范畴隐喻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对隐喻的内涵、表现形式、心理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基于传统信息加工取向的类比、范畴观点,以及基于具身认知取向的概念映射观点。从类比、范畴到概念映射,隐喻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关键词:隐喻;类比;范畴;概念映射;具身

隐喻(metaphor)是一种修辞现象,希腊词根metaphora表示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是为了加强语言表达力量的一种修饰方法。而殷融等认为,隐喻是在概念系统中的一个认知域对另一个认知域的表达。基于此,故認为在大的框架下,隐喻即是用在语言概念上显然不同的事物来描述一个事物的现象[1]。近年来,隐喻和相关的认知过程与许多不同领域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有了许多的重要的成果。如在教育领域中,隐喻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为较为抽象的数学教学提供具体的模型。而在最近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领域里,文本语料库中所遇到的隐喻的自动检测和解析的问题也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2]。

一、类比视角下的隐喻

类比是人类智能和创造力的重要心理机制,而隐喻上的类比主要是指发现客体之间相似性的能力。交互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的理解取决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隐喻的意义部分来自于本身的相似性,而另一部分来自于这种相互作用所创造的相似性。类比作为个体核心的心理机制,在隐喻理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理解所产生的意义,是基于对象之间或者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隐喻不仅包含了各个对象的属性,也部分被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所创造。而之后结构映射理论[3]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充了隐喻类比观点的涵义,即认为隐喻理解并不仅仅只是域间相互作用关系,还包含了域内各个属性的复杂联结,以及由此产生的更高级的域间关系。但对于这个扩充的类比隐喻的观点,实验只从域间关系进行了可靠性的验证,并没有解释清楚这种更高级的相互作用为何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隐喻理解作为一种类比的观点,这一基本事实是确凿无疑的。

二、范畴视角下的隐喻

不同于隐喻的类别观点,一些学者认为,部分隐喻应该被解释为一种范畴陈述。该观点认为,隐喻理解并非是目标域和始源域之间的多重映射,而仅仅只是在两个单独的概念上进行比较,这个观点更加的简洁明了[4]。

范畴观点认为,在隐喻理解中,计算加工实际上是在从始源域中提取抽象含义,并将这一系列的具有代表性模型构成类别表征。这种加工机制主要是通过概念结合来实现的,即语句的字面含义和隐喻含义共同构成了意义的系统组合。这种概念结合的方式,使得对一个名词的形容在某个表征上具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广延,即始源域对象向上或向下在类别框架下激活扩散,以使某些属性能匹配到目标域对象。从隐喻的范畴观点来说,隐喻是不平衡的,始源域所传递的结构化信息要更加重要,并且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并非始源域和目标域对象之间整体的相似性,或是像结构映射理论所言的更加复杂或高级的各属性和特征之间的结合。范畴观点可以被解释为通过始源域在类别上的意义载体,从而合并始源域和目标域,任何一个始源域对象都并非只具备一个显著性的特征,我们要根据具体条件给出一个最具恰当性的解释,因此,可能范畴的观点在复杂度和普适性的隐喻预测度上可能有一定的欠缺。但尽管如此,对于作为心理学研究焦点的名词性隐喻,它依然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

三、概念映射视角下的隐喻

随着对传统信息加工的反思,出现了对隐喻研究的第三种视角,即隐喻的概念映射的观点。概念映射的核心论点认为:隐喻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可能以更加广泛且普遍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隐喻并不简单的表现为一种修辞方法、一种表意手段或者属性转移的桥梁,而是更深刻的反映了人类心智的构建过程。不同于在语言中的隐喻,概念映射指定了始源域和目标域,并且在任何一个概念映射中,都是由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前者一般是具体的事物,后者更加的抽象[5]。

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三种主要的隐喻类型: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尽管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类型会重叠或合并,但这三种主要的隐喻的特征是明显的。方位隐喻最通常的表达是:“快乐是向上的”、“悲伤是向下的”等等,即将抽象的情感或感受与空间的方向联系在一起。结构隐喻并没有将始源域固定为一个空间的特性,而是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基本的经验领域转移到另一个基本的经验领域,即从始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从而帮助理解目标域,这与已述的结构映射的观点极为类似。比如说:“生活是一场旅行”这样的表达。而本体论隐喻则是将无形而抽象的概念表达为具体物质的方式,赋予一个对象本身不存在的属性,比如说“某人很膨胀”,骄傲和自满这种抽象的概念就可以形象的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概念映射通过感觉运动的具身经验而产生。

总之,隐喻的发展有着漫长的过去,但真正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解析,并没有很长的历史。并且,隐喻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具身的时代,具身概念会影响抽象概念或高级思维得到确认,隐喻可能以更加广泛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中。

参考文献

[1]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20-234.

[2]Holyoak,K.J.,& Stamenkovi?,D.(2018).Metaphor comprehensi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ories and evidenc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8,144(6):641-671.

[3]Gentner D.Structure-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Cognitive Science,1983,7(2):155-170.

[4]Glucksberg S,Keysar B.Understanding metaphorical comparisons:Beyond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90,97(1):3-18..Psychologic.

[5]Lakoff.G.Mapping the brains metaphor circuitry:metaphorical thought in everyday reason[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14,8:958.

作者简介:

王丛兴(1995—),男,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猜你喜欢

类比范畴隐喻
爱的隐喻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