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质量地做好幼小衔接

2019-10-18吴邵萍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幼小小学教师幼儿园

吴邵萍

近年来,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关于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讨论也在不断深入。那么,对于幼小衔接,小学教师关注的是什么,家长最感到焦虑的是什么,孩子又是怎么想的?所谓“科学的幼小衔接”,科学性如何体现?家长、幼儿园和小学应为此做些什么?当下的幼小衔接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幼小衔接又应坚持怎样的方向?为此,我访问了多名小学生和他们的教师及家长,也访问了园内大班的孩子及其家长。在思想碰撞之后,我认为,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地看待幼小衔接,而应分阶段、有重点、系统化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一、全程衔接——培养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和能力

我们不能将入学准备仅仅看作是大班阶段的任务,在临近入小学时才来做准备,而应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就持续地、有计划地做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着重强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可见,无论是《规程》《纲要》还是《指南》,都明确了幼儿教育不仅是为后继学习即小学的学习做准备,更是为终身发展做准备。所以,在整个幼儿期,我们都是在对幼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在对幼儿进行终身发展教育。为此,我们要厘清哪些能力和素养是在小班起就应培养的,是终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可以说,《指南》所列出的五大领域的目标都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最基础的内容,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在访谈中,小学教师、小学生以及家长都谈到了一些对于小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养。

●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教师反映,在小学里表现突出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些孩子不仅每天回家后无需成人提醒、督促就能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且会主动寻找相关书籍、资料开展阅读,以彻底弄懂或深化、拓展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还会自主预习后面要学习的内容。他们不仅能自主安排好学习的时间,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到了小学才开始培养的。我园从小班起就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幼儿自主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相应水平的学习任务。比如,大班下学期时,某班教师请幼儿一周内自主到科学区去玩新的游戏材料“小球去哪儿”。乐乐在玩的时候发现自己很难让小球按游戏设定的路线到达终点,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他非常着急。回家后,他请爸爸妈妈帮忙,找了几个类似的罐子和小球来试验,还和爸爸一起琢磨其中的诀窍,终于获得了成功。但他仍不满足于此,又让爸爸帮忙找来不同高度的罐子、不同大小的球,继续开展实验。他每天都非常有成就感地向教师和同伴介绍并演示自己在实验中的新发现。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不仅能自觉并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积极主动地拓展探究的内容,反复试验。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倾听的习惯。我访问了数位小学教师,都问了同样的一个问题:在幼儿园阶段最需要培养孩子的是什么能力?小学教师们都强调,培养倾听的能力至关重要。理由是,第一,不同的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讲授的新知识点都是从孩子原有的知识中生发的。孩子若注意倾听,就能够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之处,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如若不然,孩子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无法发现知识的内在逻辑,也就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显然不利于孩子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对不同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第二,单纯就上课听讲而言,现在小学的课堂教学早已不是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主了,教师会和孩子对话,进行启发式教学。若孩子不注意倾听,对话时就可能“牛头不对马嘴”,这就很难学到东西了。从课堂教学来说,“听”是一种输入,孩子把听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输出。因此,只有会听的孩子才会说,才会跟教师进行有意义的对话。第三,即便从比较功利的角度去思考,由于低年级孩子认识的字还不多,在做题和考试时,只有注意听清教师读的题,了解题目要求,才能准确地解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读题时也会对题目做一定程度的讲解,孩子若不注意倾听,就可能错过这些重要信息。

●口语表达能力。不少小学教师反映,很多孩子不喜欢发言,也不擅长组织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常常是他说了半天,别人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或者是他说了一大堆却没有什么个人想法。所以,他们一致强调,从幼儿园起就要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位教师提到:“在幼儿园时一定要培养孩子能把一件事说清楚,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练习怎么说。”为什么那么强调“说”而不是“写”呢?理由是,第一,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说比写容易得多。第二,从交流的角度看,语言的交流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孩子会更专注。如果让孩子一个人坐着,他肯定待不了多长时间,但若是和他人交流,他们就有可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问题的讨论。第三,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相通的,会说的孩子一定思维活跃。孩子在阐述观点及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思维由此获得了发展。第四,口语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基础。早期口语能力发展得好,向书面语言转化就相对容易,这为孩子今后完成“看图写话”、写周记以及写命题作文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精细动作能力。我曾询问小学教师:当下有的家长从中班起就让孩子学习写字、练书法,是否有必要。小学教师听了很诧异,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这么早开始练习写字。他们指出,很多孩子刚入小学时写不好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手指的力度尚达不到要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都尚有困难,更何况是幼儿园的孩子呢。小学教师认为:在孩子手指力度方面没有发展好时不应该学写字,因为写字的规范性要求比较高,幼儿园的孩子根本做不到;孩子写不好字不是主观上不够努力,而是客观的生理条件尚不具备;急于在此时学习写字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认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好,这样的消极体验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有害的,他们很可能由此产生厌学心理。我访问了一些提前去上写字课的幼儿,就有不少幼儿说讨厌写字,因为“总也写不好”,这也恰好印证了小学教师的上述观点。那么,不提前学习写字是不是就意味着什么准备都不用做呢?其实不然。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从小班起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目标,引导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为他们入小学后学习写字做好准备。

●人际交往能力。我访问了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请他们回顾孩子一年来在小学的经历,谈一谈幼儿园期间应为孩子入小学做什么样的准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谈到了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这种交往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愿意主动和新同学交往,以快速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这有利于孩子快速融入新集体,从而获得归属感。有的孩子就是因为到了新环境后没有熟悉的朋友而焦虑不安,进而不愿意去上学的。二是和同学发生冲突后知道应该怎样去应对。这有利于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提升自己对新环境的驾驭感,从而自如地面对全新的小学生活。除了与同学交往之外,孩子上了小学还要与班主任及各科教师交往,有的孩子在与陌生的教师交往时会焦虑与害怕,有了问题也不敢和教师交流。为此,让孩子感受到所有教师都是和蔼可亲的,从而乐意并大胆地与不同的教师交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在幼儿园,我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接触、了解本班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师,感受不同教师的行事风格和个人魅力,以便让幼儿到了小学后能更快地适应和接纳不同个性的教师。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项在访谈中大家所提到的对于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来说重要的能力和素养。不难发现,这些能力和素养其实都包含在《指南》所提到的各领域发展目标中。所以,幼儿园教师若能切实贯彻《指南》精神,将其落实到位,就是在为幼儿的入学做准备,也是在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基础。这些能力和素养不是在几天或几周的“幼小衔接课”上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仅仅依靠幼儿园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小班起就有意识、有计划并持续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二、重点时段衔接——解决孩子入小学前普遍关心、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大班下学期的最后两個月,我们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我要上小学了”,抓住重点,从认知上以及作息习惯等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第一,开展专题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环境、作息和一日生活等。

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帮助幼儿了解小学各种场地、设施设备的特点及环境布局,发现其和幼儿园的不同之处,思考如何适应这种差异。比如,幼儿发现,小学的厕所离教室有一段距离,而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时间,怎么办?我们便在幼儿园模拟小学的课间活动,让幼儿知道每次下课后先要快速去上厕所,再和同学一起玩。我们还让幼儿在参观小学时实际体验怎样上厕所。又如,幼儿了解到小学生每天要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们便让幼儿每天自己背着书包来幼儿园,且安排专门的活动引导他们学习怎么整理书包,怎么收拾文具,还教他们学习自己削铅笔,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要带的物品……

我们与幼儿交谈,了解他们对小学的印象,结果发现很多幼儿提出害怕小学作业多、完不成,害怕考试太难、考不合格,害怕小学教师太严厉……对此,我们请小学各科的教师来园给幼儿上课、和幼儿一起做游戏,还带幼儿走进小学课堂,听小学教师给小学生上课,让幼儿感受小学教师上课的风格。幼儿发现,虽然小学教师说话节奏比幼儿园教师略快,但自己一样能听明白。在和小学教师的交往中,他们体会到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一样温柔、有爱心,从而消除了对小学教师的恐惧心理。同时,我们开展对小学生活的模拟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认识到考试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从而愿意接受挑战,积极迎接小学生活的到来。

小学教师和一年级孩子的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刚入学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回到家没有自觉完成作业的意识:一方面,在教师布置作业时没有认真听,回家后完全不知道有哪些作业要完成;另一方面,回到家后完全没有要完成作业的意识,第二天被教师问起时非常茫然。为此,在幼儿园的最后两个月,我们每天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们让幼儿用前书写的方式记录教师布置的任务:整理书包、阅读图画书、做一件手工作品等。同时,我们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让幼儿学习写周记,每周让幼儿将自己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的想法用前书写的方式表达出来,并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可以怎样记录、怎样表达。

第二,在作息制度、课间活动组织方式上作一些调整,帮助幼儿过渡。

由于小学里的活动以上课为主,且一节课时间比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时间长,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家长都反映,在刚入学时,很多孩子上课坐不住,很难坚持到下课。还有的孩子在园三年已形成饭后午睡的动力定型,所以下午第一节课会困得打瞌睡。为了和小学的作息制度相衔接,我们在保障幼儿健康的前提下,适当延长了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由原来每天上午只有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增加到两个,将原来30分钟的活动延长到了35分钟;将午睡时间由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减到两个小时,到6月中下旬时进一步缩减到一个半小时,渐进式地为幼儿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准备。

我采访了不少小学生,问他们最喜欢小学生活的哪些方面,很多人提到课间活动。一个孩子说:“小学课间活动时没有老师管我们,完全是我们自己做主和谁玩、玩什么、到什么地方玩,不像幼儿园总是有老师站在旁边管着我们。可是刚上小学时,每到下课我们不知道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只能待在教室里。”由此,我们考虑,在大班最后两个月,在原有的自主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幼儿在园内自主活动的时段和活动空间,让幼儿自主安排课间、餐后散步等活动。教师会先和幼儿一起讨论活动的规则,让幼儿知道开展自主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自己的安全,要会观察、判断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选择在安全的环境中活动。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引导他们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同伴间相互帮助、提醒,教师只在幼儿出现违反安全规定或影响他人的行为时,才进行必要的指导。

总之,无论是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主题活动,还是作息时间、课间活动组织方式的调整,都是与这一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需要相匹配的,是针对大班幼儿及其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而设计的。

三、针对性衔接——针对个别化问题开展衔接工作

《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毁灭生活。”所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也应贯彻差异化理念,针对个别幼儿的需求,开展点对点的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所有幼儿的发展都处于同一水平。班级中多数幼儿上小学都能够自然适应,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说,每个班里还是有一小部分比较特殊的孩子,他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家园合作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例如,我园一位大班教师分析了班里幼儿的情况,发现有三名幼儿可能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在大班第二学期直到暑假结束入小学前,有计划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做好幼小衔接。第一个幼儿存在的问题是注意极易分散,但家长长期以来没有对此引起重视,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好了。直到幼儿园的最后阶段,在教师一次次分析这个孩子与班里其他孩子的差异后,家长才有所触动。取得共识后,教师和家长一起制定了干预策略,在幼儿园时,教师每天帮助其进行专门的注意力训练,同时,请家长配合,在家也积极进行相关的注意力训练,以改善其注意力品质。第二个幼儿是大班时才转入我园的,他的父母一直坚持认为孩子只需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愿意做的就不做。教师发现,区域活动时,该幼儿每次都只选语言区,而且只读那几本他熟悉的书,其他书哪怕教师极力推荐,他都不愿意读,其他活动也不愿意参加。他还会对着教师大发脾气甚至摔东西,班上同伴都不愿意和他玩。为此,教师不断与他进行交流,引导他认识到不同活动的有趣和有用之处,想出各种策略吸引其参加不同的活動,并引导其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反复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能接纳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对其入学适应的重要意义,以及孩子融入同龄伙伴群体对其个性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三个幼儿经专业机构诊断为动作协调性、平衡能力发展迟缓,社会性发展迟缓,心理发展处于小班年龄段水平。为此,教师一方面增加与其互动的频率和指导的力度,另一方面与家长积极沟通,请他们和教师一起采取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方法推动其发展。这几名幼儿经过积极的干预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发展。孩子毕业时,教师向家长建议,继续利用暑期时间坚持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不仅如此,教师还建议家长,要一直陪伴着孩子,和孩子共同面对入学后遇到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这几个孩子都比较顺利地在小学学习,但与其他孩子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小 结

全程衔接、重点衔接、针对性衔接,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三者应环环相扣。但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做好了这三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孩子入学后依然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和事件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家长应持续地关注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情况。

家长要有陪伴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在校生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如何采用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一位刚从我园毕业的孩子的家长来向我咨询,他说孩子回家告诉他,同桌总是喜欢拿他的文具用品,上课时也经常会去撩他、影响他,家长问我是不是可以找班里的老师给孩子换个座位。我听了之后请他想一想,孩子人生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是否都可以通过找老师、换座位的方法来规避?我建议他回家和孩子讨论一下,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比如,要观察一下这个同学是只撩他还是也撩其他同学;分析一下这个同学在什么情况下会撩他,为什么喜欢撩他;让孩子自己和这个同学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告诉他,自己不喜欢被他撩,尤其是不喜欢在上课时被他影响。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家长来告诉我,孩子与同桌谈过之后,发现同桌现在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了,孩子很开心,因为他体验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快乐。

还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入学初期遇到很多困难,就拿写字来说吧,孩子总是不知道如何控制好字的大小,不知道要观察每个字、每一个笔画在米字格中的准确位置。她就一直陪着孩子,引导孩子去观察每个字在格子中要如何摆放,如何起笔、收笔。一个月后,她发现孩子慢慢找到了窍门,写字方面每天都在进步。她认为让孩子经历这样一段困难时期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让他体会到成长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努力、认真地对待,就一定能够克服和战胜它们。

总之,家长要树立成长意识。虽然我们帮助孩子做了很多衔接工作,但不可避免的是,孩子在入学之初甚至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依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而经历挫折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契机,成人不可能将孩子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提前预测到并排除掉,他们在迈向小学生活乃至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最终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他们就成长了一步。

猜你喜欢

幼小小学教师幼儿园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刘辉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爱“上”幼儿园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