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融入视角下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研究

2019-10-18高传新

生产力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残疾人职业技能上海市

高传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残疾人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必须正视的一个群体。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残疾人一直被扣上残废的帽子,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中国社会健全人怜悯残疾人,却很少有人把残疾人群体认同为社会正常的存在,应该帮助残疾人适应正常的工作、医疗、学习以及社会生活的环境。残疾人与健全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条件允许,残疾人也可以融入到正常的社会中,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很多残疾人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残疾人也不一定就比健全人做得差。

长期以来,上海市政府部门积极地推动残疾人就业,不断地拓展残疾人就业的渠道,对上海市残疾人就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人数的增长越来越困难,显示出目前的就业促进方式的局限性。

社会融入的核心理念是社会性、能动性、持续性、反思性以及交互性,以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可以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就业的能动性以及拓展残疾人就业的空间。

一、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集中就业作用不断减弱

上海市集中就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开始,上海市民政局将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军烈属以及社会闲散人员组成生产自救小组,进行编草帽、糊纸盒等简单的劳动[1]。此后,集中就业在上海市经历了正规化、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在残疾人就业促进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是,伴随着市场化的过程,福利企业规模较小、管理落后、成本高企等问题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导致集中就业在残疾人就业促进中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图1 2003—2017年上海市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

从2003—2005年,上海市集中就业的残疾人数量经历了一个上升之后,从2005—2017 整体上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到了2015年,上海市集中就业的残疾人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只有12 253 人,比2005年的40 576 人减少了28 323人,降幅高达70%。从2015—2017年,集中就业的残疾人数量有波动,总体上维持在2 万人左右。

从图1 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残疾人集中就业的人数从2003年开始就处于下降的状态,集中就业吸收残疾人就业的能力逐年降低。

(二)按比例就业遇到瓶颈

上海市1993年颁布了《上海市残疾人分散安排就业办法》,按比例就业成为了上海市残疾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上海市监管部门一直严格地执行相关的规定,使得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2]。

从2003—2005年,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量还是处于上升期,在2005年,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为86 811 人。从2005年之后,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量开始出现大幅度降低,从2011年之后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缓的时期,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量维持在40 000 人左右。从2005年的86 811 人,到最低时候2014年的37 017 人,按比例就业的总人数降幅也高达57%。

图2 2003—2017年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人数统计

从数据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上海市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人数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基本上没有波动,折射出按比例就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三)其他形式就业发展动力不足

其他形式的就业包括公益性岗位就业、个体就业、辅助性就业等就业方式。

从2013—2017年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就业的残疾人的人数来看,其他的就业方式对残疾人就业的吸收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从2013—2014年,通过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的数量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到2017年,其他形式就业的残疾人总数只有1.8 万人,因此可以看出其他形式就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上海市残疾人就业问题反思

一直以来,上海市政府部门都积极地推动残疾人就业,通过各种方式拓展残疾人就业的渠道,通过法律政策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地招聘残疾人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的思路依然停留在“保生存”的阶段,在这种就业促进理念的指导下,残疾人就业就是帮助残疾人寻找一份可以解决温饱的工作,而不是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保障残疾人的发展。

在“保障生存”的理念下,上海市各部门积极地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并且联系大型公司为残疾人提供面试方面的培训,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上海市以及各个区的政府机关每年都会组织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积极地在企业以及残疾人之间牵线搭桥,帮助残疾人就业。除此之外,上海市还积极地推动残疾人创业,特别是最近几年,松江区、嘉定区等区县还将电子商务纳入残疾人创业的培训项目。

上海市政府积极地推动残疾人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仅仅以就业数量为动力的就业促进还是没有脱离“保障”的思想范畴。从残疾人就业人数的下滑可以看出“保障性”的就业促进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并且政府部门过于看重残疾人就业的数量,加大力度推进残疾人就业,反而在残疾人教育、康复、培训以及无障碍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残疾人学历低、劳动技能低下且单一以及社会环境对残疾人不友好等一系列影响残疾人正常就业以及社会融入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三、社会融入视角下残疾人就业问题探讨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存在瓶颈,因此,需要转变思路,转变保障性的就业促进为发展性以及融入性的就业促进。社会融入的理念是帮助弱势群体正常的社会融入,因此,使用社会融入来研究残疾人就业,不仅仅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也可以帮助残疾人就业正常化,突破现有的就业瓶颈。

(一)社会融入理念

社会融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融入有三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是基于社会参与的视角的社会排次理论;第二是基于社会公平视角的社会融合理论;第三种是基于市民化的视角的移民融入论。

陈成文和孙嘉悦(2012)[3]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社会行动的过程,本质特征有社会性、能动性、持续性、反思性以及交互性。社会性是指群体的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吸纳了主流社会的规范、价值与准则,成为了社会化的人的过程。能动性,包括做事情的意图、认知与能力。实践又是能动性的基础,主要有规则、权威性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等要素所构成,内在地包含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意识关系这三重关系。持续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加以监控和“理性化”的过程,是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融入的主体能够合理地利用资源,处理并维持好各种社会关系。反思性是指行动者监控外在的环境以及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外在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交互性是指人们交往中的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帮助融入的主体获得成就感、自信以及尊严。

(二)上海市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理论思考

上海市目前的“保障性”的就业促进方式不利于残疾人就业的持续性以及稳定性,还造成了残疾人与主流社会的割裂,对于残疾人的社会融入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会融入的视角出发,目前残疾人面临以下的问题。

1.残疾人学历低、教育供给不足。目前,上海市残疾人学历水平不高,从2017年的上海市残疾人学历分布数据来看,上海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上海市残疾人的比例只有6.8%,绝大多数的上海市残疾人只有初中学历(见表1)。但是教育水平对于提升残疾人就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廖娟(2014)[4]经过研究后发现,相对于小学教育水平,未上过学的残疾人就业率显著更低,而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残疾人则有更高的就业率,且教育水平每上一个台阶,就业率就明显高出一截,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其就业率高出小学教育水平的残疾人27.4%。

表1 2017年上海市残疾人学历分布 单位:人

目前,上海市出台政策,残疾人可以免费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并且会给残疾人以及残疾人家庭一定的资金补助,促进残疾人学历水平的提升。

但是,目前上海市的残疾人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全日制的国家普通教育,大量进入社会的残疾人提升学历的渠道非常的窄。虽然目前有上海电视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等开放残疾人大专、本科班,但是总体来说专业以及接受教育的残疾人都较少。

2.残疾人培训层次低、内容单一。上海市实行的是培训预备的制度,因此每年都会为大量的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见表2)。2014—2017年,上海市每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残疾人数量都在两万多人。

表2 2014—2017年上海市残疾人接受培训比例

但是,上海市残疾人职业培训的人数还是不足,每年接受培训的残疾人只有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数量的1/5,因此,上海市每一年培训的残疾人数量还远远的不足。

除了数量的不足,上海市提供给残疾人的培训项目层次较低且内容单一。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残疾人提供的培训项目有保健按摩、美容美发、数码摄影、计算机维修、软陶制作、编织、面点师、速录师等。相当多的残疾人在接受这些培训后很难在社会上找到相应的工作。残疾人由于自身的封闭性,仅仅依靠低层次的培训很难实现自身的就业,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不应该局限于职业技能。

3.康复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足。较好的康复水平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以及社会融入的重要的保障,残疾人只有接受较好的康复,才能够有能力参加工作,才能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但是,目前残疾人康复还有较多的不足。

图4 2017年上海市各类型残疾人以及康复残疾人数量

2017年,上海市的视力残疾人有89 253 人,实现康复的人数有42 777 人,康复的比例达到了48%;听力残疾人总人数为58 955,实现康复的人数20 665 人,康复的比例为35%;言语残疾人有4 846 人,实现康复的人数为1 514 人,康复的比例为31.2%;肢体残疾人总人数为240 219 人,实现康复的人数为99 197,康复的比例为41.3%;智力残疾人有57 406 人,实现康复的人数21 621 人,康复的比例为37.6%;精神残疾人有51 100 人,实现康复的人数有24 323 人,康复的比例为47.6%;多重残疾人有11 084 人,实现康复的人数为5 707 人,康复的比例为51.5%。在接受康复的残疾人类型中,多重残疾人康复的比例最好,达到了51.5%,言语残疾人康复的比例最低,只有31.2%。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供给不足,且提供的也不是融入性的康复。融入性的康复要求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残疾人适应外在的环境,是残疾人能够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康复。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足也是限制残疾人康复的进展以及残疾人社会融入的较大的障碍。

4.社会参与度低。残疾人就业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的参与,也只有社会力量在残疾人就业促进中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实现就业。

目前,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认可度不高,社会力量在残疾人就业中参与热情也不高,表现在社会力量在残疾人教育、康复、培训以及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的参与不足。在教育方面,社会力量只能提供给残疾人简单的绘画、读报方面的培训,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课程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在康复方面,社会力量提供的只是简答的心理交流,而没有专业的康复工作。在职业培训方面,目前只有较少的公司为残疾人提供见习基地,总体上社会对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支持不足。而在无障碍环境方面,社会忽视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导致上海市较多的地方没有无障碍建筑以及建设的无障碍建筑也被占用、损坏等等。

四、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对策建议

上海市在残疾人就业促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保障为主的就业促进方式很难有持久的发展,只有帮助残疾人融入到社会中,才能让残疾人就业的数量进一步扩展,才能促进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扩大教育保障水平

目前,上海市残疾人学历水平较低,这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上海市需要进一步扩展残疾人受教育的渠道,除了继续支持残疾学生参加普通教育以及加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的补助外,还要进一步地与各大高校合作,开发一些适合残疾人的专业,推动学校的无障碍改造,解决残疾人生活方面的困境。上海市还要积极地发展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开发更多的成人教育专业,同时采用面授、远程课堂等灵活的上课方式为残疾人上课。

鼓励社会对残疾人教育的参与,特别是鼓励高学历的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课程补习。同时,对于为残疾人教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给予资金方面的奖励,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培训机构以及单位还可以给予政策以及税收方面的鼓励与优惠。

(二)加大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目前上海市的职业培训层次较低且参与职业培训的人数较少,已经很难满足时代对残疾人能力的需求,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的培训需要进一步的深入。

1.职业技能培训要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可以设立“就业顾问”的部门,根据残疾人的就业意愿以及对残疾人的专业的职业技能的评定,为残疾人选择适合的且残疾人喜欢的职业,这样可以保障残疾人培训的积极性。

2.增加残疾人生活技能的培训。残疾人走向社会,参与到经济的建设中去,一定要适应主流社会的规范,因此,职业技能培训也要包括主流社会规范的学习,包括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准则等等。职业培训也要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培训,帮助残疾人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等等。

3.鼓励更多的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实习的岗位以及场地。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需要多次的操作与实践才能转变为自身的能力,企业是残疾人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融入就业重要的支撑,政府可以给予政策鼓励以及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专业的社会机构、组织以及个人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政府通过购买、政策鼓励以及资金奖励的方式参与其中。

残疾人到企业实习以及让社会参与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可以增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可。

(三)推动残疾人康复以及友好环境的建设

政府要积极地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特别是适应社会环境的康复工作。因此,政府首先要推动残疾人友好环境的建设工作。

1.从硬件方面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上海市还有较多地方没有进行无障碍的改造,这对于残疾人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很不方便,因此要加大执法的力度,推动上海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帮助残疾人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强无障碍环境的管理工作,可以实行区域负责制的方式,在不同的区域设立专门的责任人,专门负责无障碍环境的管理工作。

2.软件方面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政府要进行助残的宣传,号召社会力量在残疾人就业促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可以定期组织残疾人参加健全人组织的活动,如读书会、歌唱比赛、技能比赛以及情感交流会等。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可以和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志愿者构建合作的平台,促进残疾人参加社会生活。

在残疾人康复方面,除了保障基础的康复工作,扩大参与康复的残疾人数量外,康复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可以按照残疾人康复的进程,组织残疾人进行社会环境适用性训练,帮助残疾人适应生活的环境,政府可以给予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

五、总结

目前,上海市残疾人就业还是以保障性为主,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保障性的就业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根据残疾人就业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残疾人就业遇到了瓶颈,无论是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还是其他类型的就业增长都较为乏力。

从社会融入的视角来看,残疾人就业问题是残疾人社会融入出了问题,因此,帮助残疾人社会融入才能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实现就业。因此,残疾人就业思路就从单纯的保障就业到帮助残疾人适应主流社会的规范、准则以及促进残疾人走向社会的方向发展,以融入促就业,以就业带动融入,会更好地帮助上海市残疾人就业。

猜你喜欢

残疾人职业技能上海市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我骄傲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关于举办“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