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客观看藏族天葬仪式的情感展现及其影响研究

2019-10-17杜郁美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新生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天葬藏传佛教藏区

杜郁美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5

一、藏区天葬仪式的来源

藏区天葬仪式的来源问题,国内外学者先后做过很多研究,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角度进行佐证,目前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天葬早在西藏的史前时代就己存在,天葬最初受到了藏族本土宗教--苯教的洗礼。而后才受到了外来宗教--佛教的影响。熊坤新、陶晓辉发表了《天葬的起源之探索》,褚俊杰的《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研究》是该说法的典型代表文章。第二种观点认为天葬仪式来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根据大唐西域记中所载印度葬俗“送终殡葬,其仪式有三·…三曰野葬,弃林饮兽”,以及“割肉贸鸽”等佛经故事而发展起来的。霍巍教授在对以上观点进行评析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天葬的真正源头可能在于中亚,尤其是与南北朝至隋唐传入并流行于我国的拜火教或袄教的天葬习俗之间可能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虽然关于天葬起源和由来问题,目前学界没有统一观点,但可以看出,天葬仪式在藏区存在时间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藏传佛教赋予天葬仪式丰富的宗教内涵,并且得到藏民的普遍认可,成为藏区最具特色的丧葬仪式。

二、天葬仪式的文化内涵

现今学者们研究藏区的天葬仪式的著作颇丰,仪式略有差异但大体相同,即当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燃酥油灯,祭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由天葬师按一定的规则解剖尸体,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将往生者的尸体做为捐献物品,喂给秃鹜,藏民认为往生者的尸体被秃鹰吃光,意味着该人灵魂已经成功脱离躯体升天,如果没有被吃光,代表该人生前罪孽深重,需要高僧念经超度作法事,洗清罪孽,顺利进入生死轮回。天葬仪式的文化内涵深受藏传佛教的影。藏传佛教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和“利他主义”,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外壳与灵魂的结合体,人即是灵与肉的结晶,躯壳是灵魂的载体,死亡将二者分离,灵魂逸出废旧躯体,投转另一个新的躯体继续存在,周而复始。藏族对“死亡”的理解即“新生”,在佛教生死观的影响下,藏民面对亲人离世并无太多悲伤和惶恐。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笔者在以色达为案例地收集网络游记。游记时间从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分别来国内知名旅游网络平台:携程网、去哪儿网、同程网站、驴妈妈旅行网。利用Nvivo软件对游记中游客情感词进行编码,每篇游记关于天葬仪式的情感表露只做单次标注,导出编码文本后,再ROSTCM词频统计工具,统计游客情感词的词频,如表1.所示。

天葬仪式在游记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观看一场天葬仪式几乎是每个去色达的游客必要的活动。据统计游客高频情感词依次为:震撼、尊重、血腥、残忍、恐惧、敬畏、等,游客复杂情感引起的特殊行为:思考人生和思考生死也在游记中出现的高频行为。为了便于统计,笔者将行为和情感词共同做可视化处理,如图1.所示。清晰地表现出游客集中情感展现。

图1 .

四、天葬仪式对游客的影响

(一)思考人生和生死问题

天葬仪式作为一场为往生者举行的葬礼,游客作为观礼者,多数会思考到人生中必然面对的生死问题。通过对天葬仪式来源和文化内涵的分析,天葬仪式“利他”和“轮回”的思想内核深刻影响游客的行为和情感表达。由于游客对藏传佛教教义的理解水平和认知差异,对该问题的思考呈现多样性结果。根据对游记的编码,“珍惜生命,不留遗憾和不惧死亡”等为多数游客思考的结果。另外没有宗教信仰或对藏传佛教缺少认知的游客会觉得天葬仪式残忍血腥,产生恐惧恶心的情感。

(二)、满足猎奇心理

游客对天葬仪式的凝视是满足好奇心的一种猎奇行为。藏区独特的宗教氛围和地理单元,使天葬仪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作为旅游活动开放后,游客趋之若鹜,就像刘丹萍在其所著的《旅游社会学》中将“摄影”解释为旅游者的窥视欲(voyeurism)。摄影的窥视欲是基于异文化背景下旅游者权力话语的强势表达。旅游者运用摄影来“偷窥”传统族群的内部文化,他们热衷于在异文化环境的街头巷尾搜寻未曾接触的文化场景,除此之外,他们更擅于给当地人一个措不及防的“偷拍”,然后发布到社交网络平台,收获一篇赞叹。即便是天葬仪式现场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依旧抵挡不住拿着“长枪短炮”标榜着“我要偷窥”游客。

猜你喜欢

天葬藏传佛教藏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天葬台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拍天葬?别说我没提醒你!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
我在天葬台找到答案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