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高考让阅卷者一见倾心的10篇高分作文

2019-10-16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夜莺麦子劳动

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勞动,是全人类共同遵循的准则,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如今辉煌的现代文明,是劳动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劳动,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田地中精耕细作,创造了绵亘不绝的文明古国奇迹,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不可胜数的精神财富,“耕读传家”的传统绵延了千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祖训萦绕耳畔,劳动已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着的基因。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沧海须臾改。四十年改革开放,无数国人点滴劳动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国力显著提升。农民劳动让我们端紧饭碗,工人的汗水是高楼大厦的每一块砖瓦,科研工作者使大国重器频频惊艳世界!没有劳动绝不会有今日举世瞩目的成就。

反观周围,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的现象令人忧心忡忡。

学习忙,劳动占时间?同学们,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也不可或缺。在劳动中我们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也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两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素质得以提高。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体现人类智慧的脑力劳动依然重要,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难免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象。劳动苦,花钱请人干?的确,劳动难免辛苦,可它也是我们发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取得劳动成果时的快乐也是花钱买不了的啊!

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劳动对国家进步、个人发展的作用,都是贪图享受的错误思想,于人于国,害莫大焉!在此,我诚挚希望大家能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劳动不需要轰轰烈烈,日常生活中我们打扫干净环境共建美丽校园是劳动,参与社会实践去孤儿院看望孩子,在家里做些家务活,甚至捡起地上的纸片,都是劳动。让我们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风气!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勤劳双手共筑盛世,让复兴中学肩挑复兴大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得分点

主题突出

开篇即紧扣演讲主题,对劳动的意义做了深入思考,且接下来的行文能句句扣住“劳动”展开,主题突出,观点鲜明。

思路清晰

主体部分先阐明劳动的意义;接着笔锋一转,直指不理解和不愿意劳动的三种现象,并对材料中的“劳动占时间”“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花钱请人劳动”三种说法逐一驳斥;再顺势提出希望与建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现场感强

文章语言质朴,演讲对象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号召力,特别是结尾处巧妙地结合了“复兴”一词回扣标题,发出号召,为这篇演讲稿营造了极强的现场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诵劳动之诗,歌劳动之章

亲爱的复兴中学同胞们:

大家好!

三千年史载,不外乎金戈铁马帝王家;九万里悟道,方知热爱劳动为立身之本。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无一不由劳动创造,凭劳动传递。感叹之余,也不忘倡导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让你我共同携手,诵劳动之诗,歌劳动之章。

个体力量,靠劳动彰显。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劳动,就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奋斗路上的指向标。针对当前出现的“劳动无用论”,我想说,广大同胞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要的,都要靠双手去取得,凭劳动去创造,无论你是用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劳动者的汗水永远闪耀着令人尊重的光芒。

社会进步,靠劳动驱使。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追溯历史,无论是刀耕火种的奴隶社会,还是战争频发、物资匮乏的混乱时代,抑或是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美满的小康社会,劳动永远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进步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百米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人们也愈发被动地困于一囿。如果不劳动,怎么才能与周围事物建立联系?怎样才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找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国家富强,靠劳动奠基。

劳动,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身处日新月异的社会,正值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期,正逢中国日益走进世界大舞台的中央,我们青年一定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中,躬身力行,将劳动的力量汇聚成一朵朵浪花,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独属于自己的劳动力量。

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的人最可爱,愿你我共同携手,诵劳动之诗,歌劳动之章。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得分点

标题亮眼

你我的飞翔,恩师之期望。最后一课,师长的叮嘱,心存的期盼,不过是你我有更好的实力,以更雄伟的姿态走向远方。孔门七十二弟子皆已名扬四海,鬼谷诸生诸侯惧而安天下。时不我待,岁月若驰,如若功业未建,余则将复何及?故吾等当秉承恩师之盼,博学审问,切问近思,笃志赋远,行必以方,以展此生鸿卷,以报师长大恩。

未来之回望,恩师之脸庞,你我在老师的助推下,飞向远方。不畏风吹浪打,任尔狂风骤雨,于荒原中崛起,建立自身功业。于此,功名成就,亦当如何?其必回:功业已就,前途已达,当回首来路沧桑,勿忘恩师之行。毕业前老师对我们一看,我们也应怀一颗赤诚之心回看师长,不忘师恩。

轻风拂过秋水,以感秋水与其姿;苍鹰返回悬崖,以感悬崖授其技。你我之生,承师之雨露,受师之光华,亦当永守此心,感怀旧恩。

得分点

画面感强

在描述漫画内容后,考生简笔勾勒了老师无私奉献的场景,虽着墨不多,却颇有画面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极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详略有致

考生在文中精选了黄石公、韩愈、孔子等古代贤师素材,又选了“时代楷模”张玉滚的新鲜素材,可谓纵横古今。尤其以古人古事为面例,以今人今事为点例,点面结合,详略有致。

措辞讲究

标题用对偶,文中亦多引用化用,整散结合,文白相间,让文章具有一种典雅美、灵动美,彰显了考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非凡的才情。

北京卷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文明的韧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雨而弥新,在于华夏儿女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更在于中华文明韧性的传承。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东坡性格豪爽,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一生数次被贬。然而他却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徐州率领军民奋战七十余日抢修防洪大堤,在黄州写下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辛弃疾抗金归宋,创建“飞虎军”,但因为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可他始终没有动摇收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以及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中华文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文人的人生理想上,更是融入文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自然的九曲十八弯中迷失了方向,被山水的梦幻美景迷住了双眼,环顾四周不知自身应该去往何处,但放平心态,调整心情,何处不是去处。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迎来了共和国的70华诞,中华文明依然没有丢掉骨子里的韧性。来自美国的黑人小胖在一期脱口秀节目中这样说:“走在街上,我们难免会与陌生人发生摩擦。你可以通过外表判断对方的实力,这适用于世界各地的人,但唯独中国人不适用。一个看似瘦弱单薄好欺负的中国人,他会先奉劝你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如果你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两三招之后可能你就两眼一黑躺在了地上,等你回过神来这个中国人不但不会嘲笑你反而会把你扶起來,以礼相待。”即使走出国门,仍不忘不卑不亢,谨记“胜不骄败不馁”的格言,这便是21世纪中华文明的韧性,这便是中国人足够的底气。

中华文明的韧性,是在苦难时能看到背后的力量,是在岁月的风雨中义无反顾地执着找寻前进的方向,是一次又一次在凄风苦雨中的跋涉,是一次又一次担负起沉甸甸的使命,是一次又一次尝试文明的突围。在通往明天的道路上,华夏儿女步伐整齐,信心坚定。不管站在时代的哪个路口,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始终没有丢掉文明的韧性。

得分点

选材精当

苏东坡和辛弃疾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但是考生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截取了他们的人生片段,两相对照,用以论述自己的论点,使论证铿锵有力。

引用增色

在论述中,考生旁征博引,或文雅,或通俗,不拘一格,既揭示了何谓“文明的韧性”,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结构清晰

文章紧扣“文明的韧性”这一主题,从中国古代文人,到中国现代普通人,展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明的韧性,结构清晰,层次井然。

2019的色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万物在这一年里仿佛格外地蓬勃向上,一切事物都染上了美丽的颜色。那么,2019,对于我家来说,是什么色彩的呢?这天晚上,月明星稀,我们一家三口在阳台上乘凉,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

“2019,是红色的。”爸爸第一个回答说。作为红军后代的爸爸最喜欢给我们讲政治,讲爷爷生前的故事。爸爸说,爷爷生前最喜欢的名言,就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爸爸那里,我很小就知道了五星红旗何以是红色的。爸爸平日不看电视剧,可《人民的名义》开播后,他就成为电视控。他说,他也是追星族了,他最喜欢剧中那位坚守党性的老党员陈岩石。爸爸说,2019的色彩,一定是红色。这一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看到,五星红旗飘向世界各地,中国红传遍大江南北。

“2019,是绿色的。”妈妈抢过爸爸的话茬说。妈妈自幼身体不好,爱咳嗽,平常出门最怕空气质量不好,早些年医院的门没少进,买药的钱没少花,可是依旧不见病症减轻。近年来,妈妈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出门再也不是全副武装,裹缠得就像阿拉伯妇女般了。她说,这都要感谢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妈妈能将习总书记的话语背得滚瓜烂熟,开口闭口总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妈妈说,2019的色彩,无疑是绿色。这一年,即便是北京,天空也不只是在举办奥运会时才有短暂的几天“奥运蓝”,而是每一天都有蓝天白云,全世界都会让地球变成一个绿球,因为这才符合绿色发展观。

“孩子,你说2019,是什么颜色的呢?”爸爸听完妈妈的话,将头转向了我。妈妈听了,也同时将目光望向了我。这我可不傻,作为爸妈的乖女儿,我怎么会偏向其中任何的一个呢?于是,我就笑笑,说:“现在要保密,等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朋友们,你们想知道我心中的2019的色彩吗?这不,我正坐在高考考场上,为自己的未来准备画笔呢,到了发榜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告诉所有人,我心中的2019的色彩。到那时,你们千万别忘了,也给我分享一下你们心中的2019的色彩哟,其实咱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2019的色彩。

得分点

形象饱满

考生记叙了一家三口探讨“2019的色彩”时的情形,但其并不满足于记录每一个人的回答,而是通过必要的补叙,让阅卷老师了解每一个人回答的背景,这样便更能认可当事人的回答,也让当事人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幽默诙谐

采取一家三口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对爸爸成了追星族、妈妈以前出门裹缠得像阿拉伯妇女一般等细节的诙谐描述,使得文章颇具看点。

巧设悬念

考生在结尾处充分施展了闪转腾挪、欲擒故纵的写作技巧,将自己的答案作为秘密,秘而不宣,从而巧妙设置了悬念,使得文章妙趣横生。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我是一棵麦子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清朝末年的麦子。那时人民怨声载道,中国人民被西方列強压得喘不上气,直不起腰,抬不起头。但只有我明白,中国不会倒下,中国必将化作一条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为我看到了林则徐那坚毅的目光。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延安土地的麦子。焦灼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低矮的窑洞里闪动着战士们忙碌的身影。终于,我在土地的滋养下萌发了,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的新生做着艰苦卓绝的奋斗。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天安门不远处的麦子。那一天,举国同庆,天安门广场上奏起了响亮的国歌。人们纷纷走上大街,为新中国的成立呐喊欢呼。这一刻,我知道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一棵棵麦子也挺直了腰杆,为人们带来温暖,带来饱腹,带来希望。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麦子。这时的人民越来越富足,麦子似乎已经不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粮食了。但是我没有被抛弃,我被人们精心加工,制作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装点着平凡百姓家的餐桌。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新时代的麦子。在信息化时代,农业生产已经开始衰退了,仿佛我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但只有我知道,世间万物都是麦子,每一位先辈、每一位后辈都是麦子,他们化作中国发展的精神食粮,为中国的光明前途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我是一棵麦子,那中国便是给予我养分的土地,中国便是滋润我的雨露,中国便是照耀我的太阳。陶行知曾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我见证了中国的坎坷与辉煌,也懂得了中国这一路上的艰辛与磨难。在接受了祖国的浇灌与滋养之后,难道不应该给予回报吗?爱国的品质,从中华文化流淌了五千年的长河中走出来,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愿每位新时代的中国人都能做一棵懂得回报祖国的麦子,勇于献身,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去。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但又自豪的麦子。此时此刻,坐在考场上的我已经懂得,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把母亲的关怀充盈于心,将发展中国的志向激荡于怀!

得分点

视角新颖

本文以第一人称“我”(麦子)的视角展开叙述和议论,每段开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循环往复,形成贯穿全文的线索,给读者新奇而亲切的感受。

视野开阔

考生立足于宏观的时代展开论述,让阅卷老师看到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时的江河破碎,到解放战争时的艰苦创业,再到新中国一步步走向辉煌的艰辛历程,内心的振奋之感油然而生。

立意深刻

文末借麦子的感恩引出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当感恩祖国这一中心,揭示出个人幸福与国家富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由物及人、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夜莺的逊与傲

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又是她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呼声的表现;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

作家往往要听读者的意见,倾听同胞们的心声呼告,才能把握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脉搏。而我们的生活也总离不开亲友师长的关切建议,离不开左右前后的呼求提醒。另一方面,每个作家都不是仅为自己写作,每个个体都不是仅为自我营生。为时代写生、为社会擎旗的人总离不开对人群的深刻洞察,而我们每一个夜以继日在自身岗位上挥洒汗水或泪水的人,都背负着梦想与梦魇的重量,其源于对家国的责任。倾听,让我们在书写生活篇章时更有底气,一笔一画都充盈着坚定与力量,带着夜莺的谦逊。

但是,生活是如此珍贵,每个人终究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点骄傲——夜莺式的骄傲,才能坚守住属于自己幸福的清泉,听见从内心传出的寂静而动人的夜莺歌声。曾经,福楼拜呕心沥血写成的《圣安东尼的诱惑》被建议销毁,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屡遭查封。后来,博尔赫斯深感《圣安东尼的诱惑》之伟大而为之提笔作序,《洛丽塔》成为纳博科夫以及无数少年少女案头的“一派明媚阳光”。读者的呼声有时过于喧嚣,而自己的内心隐隐缭绕的夜莺之歌,才能化内心的骄傲为现实生活的丰盈之骄傲。这份骄傲,不是孤高,不是狂傲,而是以真心为火把,踏在人类良知与关怀的漫漫荆棘路上的坚决与大勇、骄傲与英豪。敢问卢梭,是什么让你拒绝了路易十五丰厚的年金?敢问卢梭,是什么使你有了背上千夫指的骂名,向收税的政府说“不”的勇气?我听得见,你也听得见,那是对自己良知与关怀的确信与坚守,化作歌唱的夜莺,骄傲高歌,予人以无限生活的勇气。而这不仅丰盈了歌者本身的内心,也哺育了人们与此世间温柔相抚的精神大树。

生活需要倾听的谦虚,永远不需要乞讨;生活不需要目中无人的高傲,但永远需要征途上的骄傲。让夜莺高歌吧,在精神茂盛的大树上,既逊且傲,既安且乐,既此时且永远。

得分点

构思新巧

考生将克尔凯郭尔笔下的夜莺作为文章的主要意象,用夜莺的谦逊类比作家倾听读者心声、众人倾听亲友建议、个人倾听时代号召的状态,用夜莺的骄傲类比作家基于良知和坚守的勇敢表达,既生动形象又说理明确。

用例适切

福楼拜、纳博科夫、卢梭的例子,既新鲜又适切,同时还体现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积累。

文笔优美

整篇文章用笔清新典雅,“我们必须有一点骄傲——夜莺式的骄傲,才能坚守住属于自己幸福的清泉,听见从内心传出的寂静而动人的夜莺歌声”等句子充满了灵性和诗意,读来仿佛耳边也萦绕着夜莺之歌。

上海卷

写作(70分)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中国味”里的精神还乡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语言的丰富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生活抽象、深邃而又敏感的一方角落。于我而言,古筝、琵琶、二胡……这些镌刻着“中国风”的乐器,似乎称得上是我音乐的启蒙。那些音域宽广、极富表现力的演奏,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刺激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气息。我把它归功于乐器和乐曲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中国味”。直到有一次,有幸看到了方锦龙先生的演奏。他用一把琵琶,将古琴、京韵大鼓、印度的西塔琴、西班牙的响板、吉他等乐器形式悉数演示。震撼之余,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音乐其实没有国界。难怪有人会感慨,在异国的音乐、异域的音调中,依然能看到“中国味”的影子。是的,纵使音乐本身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形式以及语言,但音乐背后承载的其实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浇灌和历史积淀。我们对于“中国味”的感知,本质上就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文化自觉。

其实,音乐的传播或许有着更大的深意。对这些中国风格、中国特质的乐曲的精细化探索,不只是一次艺术的交流共享,更是我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种反哺。我们理应相信,中国音乐能在世界层面上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播。这不仅是我们作为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更是吾辈应当肩负起的传承文化的使命。

这是一个绝不止于音乐的命题,而是一个不只有“走出去”,更有“找回来”的过程。贝聿铭先生留美数十载,为各国设计各式建筑,斩获无数奖项,却依然强调着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少年时代乃是血统里的根。他所经手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恰到好处地代表了“中国人的雄心”;晚年退休前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着他对中国文化、东方艺术透彻的领悟和表达,也是为家乡留下的纪念和贡献。

艺术和文化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生生不息,就在于我們对待它们时开放的心态以及智慧的眼光。一种“中国式的眼光”,绝不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盲目自信,而是一次博观约取、去粗取精的理性加工;也不只有从墙内望向墙外,不同的身份和视角都可以在同一座城池里观赏到不同的风景。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国史》,乔舒亚首提的中国模式的世界价值……这些外来人的视角,同样为我们反观自身,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解读。

所以对于“中国味”的感受和寻找,我想可以做一个富有禅意的解读。初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耳闻目见即为所得;再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本位色彩浓厚的“拿来主义”;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一种成熟、智慧、宽容大气的览物之情。文化以及艺术,因其多样,或许有不同的味道,但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历程的宏大视角里,它们该是同一副模样。

在那里,对“中国味”的寻找,想必会是一次美好的精神还乡。

得分点

逻辑清晰

考生以自己的音乐启蒙为出发点,来讨论和思考音乐中的“中国味”。随后由表及里,指出音乐创作和鉴赏背后的文化立场,并对题干做出了很好的解读,即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是我们寻找“中国味”的原因和根本。

由点及面

从音乐谈开,考生又以“走出去”和“找回来”为视角,探讨了文化交流间这一动态、融合的过程,并提出我们要以一种中国式的眼光,来看待和维护文化和艺术的百花齐放。

意蕴丰赡

考生巧妙借助看山、看水这一富有禅意的表达,来解读对“中国味”的感受和寻找,让文章的内涵更加深刻,也颇有意趣。

江苏卷

作文(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春满园

难以想象,在一个黑人尚未能完全融入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你能看到一个白人载着一位黑人音乐家驰骋在乡间小路上,他们一起吃着炸鸡,谈笑风生,俨然一幅色调、光线、比例都近于完美的画面。《绿皮书》便成功地刻画出了这样一幅黑白调和的画面,倘若只有黑或白,都会显得单调而无味。

我们每个人本都是单一的,因为我们要与自己的个性与性情厮守一生,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无数个单一而不同的个体变得丰富多味。在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人间百态,品味了生活的滋味,读懂了生命的百味纷呈需要酸甜苦辣咸共存。“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欧阳修,“举酒属客”的苏轼,都在与外人的思想碰撞中收获了春满园般非凡的况味。

然而,也许有人会质疑:难道人生中的丰富味道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吗?我想,不尽然。我们同样应该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这首先取决于我们的履历与经验、思想的成长,精神的独立强大离不开我们的亲身体验。这些体验或好或坏,带给我们甜蜜与痛苦。屡次遭贬谪的刘禹锡,即使只剩下一桌、一床,过着让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寒生活,但他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坚持从园中的花草树木中寻找自然生机的味道,从史传经文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快乐,终写下了浑然天成的《陋室铭》。调和命途中的喜怒哀乐,是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更加纷呈绽放的秘诀。

泰戈尔曾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我们跨过的一道道多滋多味的人生的坎,都指引着我们去追寻那高逸的灵魂,它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发现希望的意志,在顺境下不忘苦尽甘来的艰辛,更让我们在周遭环境中品读出多维度多层次的韵味。

“山映斜阳天接水”中我们看到了美与壮阔的调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我们又看尽了大自然的俏皮与生命力的相生。我们的人生也应主动地去拥抱那些繁复的或美好或凋败的意外,让那“姹紫嫣红春满园”般的百味透进来。

得分點

开篇巧妙

以今年新上映的高分电影《绿皮书》为由头,恰到好处地引出论点,选材新颖、论述精当。

层层深入

从“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论及“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文章步步为营又信手拈来,从容且大气。

语言优美

本文浸润着美,昂扬的思想、严谨的思路和优雅的语言调和成了这美的篇章,读来令人齿颊留香。

猜你喜欢

夜莺麦子劳动
麦子熟了
夜莺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夜莺
麦子的回忆
热爱劳动
一万种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