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地理的探究式教学

2019-10-16吴雄心

教师·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教师

吴雄心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带来地理教学工具性的升级换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更加重视信息化工具和教学目的性的深度融合。地理原理及规律因时空跨度大、抽象难以理解,教师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介,将枯燥生涩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影像演示,创设教学情景,可在设疑—解疑—留疑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养成用地理思维分析现象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83-02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何谓探究式教学,我们不妨先从概念化的定义中抽离,用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来阐释和理解它。《鹤林玉露》中有一首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寻春”“踏遍”的旅程,不就是思维锻炼和探究“开悟”的过程吗?“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全面认识问题,掌握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并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的教学模式。教师确立课堂“春游”的目标导向,激发学生“跟上来”“找下去”的探究热情,挖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潜质。由此,师生双方获得的探究成果,就不仅仅是“一枝梅花”这样某个简单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春色十分”的脚力、眼力和能力,增强了学生攻克难点知识的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问题设置应注意难度适中、逻辑合理、层层递进。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启发诱导的作用,适当指导学生的探究方向,鼓励和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迅速处理,以便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日趋重要的工具性意义

(一)化抽象为具象,调动学生形象思维

动画技术形象逼真,有静有动,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由静态到动态,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是怎么形成的,便于其理解重难点。

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地球的公转”Flash动态演示,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位置时点击暂停,引导学生比较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纬度位置的差异。分析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纬度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小组合作探究: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过程图画出方向,并写出图中A、B、C、D、E、F各地对应的节气和日期。(如图1)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地球的公转”Flash动画课件进行反复操作,全景式地查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情况。这种直观演示不但弥补了部分学生在三维想象力方面的贫乏苍白,还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从“文字理解”到“图片模型理解”的思维能力迁移。

(二)促进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将学生难以理解、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地理原理及规律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能够提高课堂思维活跃度。譬如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课教学中,运用百度地图,让学生浏览纽约华尔街的街景,了解中心商务区的建筑特征,运用百度地图展示福州城区功能分区,引导学生为功能区命名。多媒體展示《长乐城区规划图》,引导学生探究:①说出居住用地分布有什么特点?②我们来创业:开一家儿童陶艺店,应该在长乐哪里选址?③长乐城区商业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原因?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以学生熟知的区域为背景,探究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布局及空间组合,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和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生对身边问题充满好奇和热情,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多角度展开思考,搭建起正确的认知框架。

(三)整合图表信息,提升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之一。教师通过希沃白板中的视频素材,能够给学生提供大量直观的视觉图像,有效整合地理图表信息。譬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教学中,教师课前播放荒漠化景观图片,让学生受到视觉冲击,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植被变化图,加深了学生的区域认知,之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这些多元地理因素,看似碎片化,实则有其内在关联和规律性,要像蜘蛛侠那样善于“粘连”起各种地理因素,一步步自主完成思维的拼图。在课堂演示中,通过各种图层的叠加、对比,研究其相互作用,学生认识到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干旱”的区域自然特征。学生形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形成了人地协调发展的正确概念,增强了统筹全面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重视信息技术“工具性”和探究式教学“目的性”的深度融合

(一)运用微课,优化课前预习

教师课前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将重难点知识为主题设计微课内容,辅助导学案,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为课堂教学降低难度。例如,在学习“锋与天气”这部分内容时,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动画演示展示“锋的结构”及不同类型锋的冷暖气团运动的差异,认识了气团、锋的结构、锋的类型等地理概念,并完成了导学案(如表1)中的探究问题。

(二)设疑解疑,引领课堂思考

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课教学中,“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教师设计探究活动。首先,在课前上利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海陆之间热力环流的全过程,明确白天与夜晚时海陆之间大气水平和垂直运动的特点,继而明白其产生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冬季时亚欧大陆东部与北太平洋之间的环流方向是怎样的,并要求学生画简图和口头表述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进行解疑,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开展小组讨论。自我释疑后,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探究欲望得以激发,主动思考探究“冬季,亚欧大陆东部与北太平洋之间的环流特点又是怎样的” 。

在“世界表层海水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希沃白板中的素材“地球与洋流分布图”两幅图进行叠加,展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观察海洋表面海流的分布图,并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来完成世界洋流模式图的绘图。由此,学生了解盛行风是影响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主要动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洋流前进时,改变运动方向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成熟。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季风环流图(如图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北印度洋表层海水运动规律,突破本节难点。

(三)精心留疑,開启课后“漫游”

教师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要精心设计问题,进一步提出具有探究性、趣味性的作业,组织学生课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这既能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个性,开启课外自主探索,促进知识的拓展深化、学科的触类旁通。

例如,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探究比较中国各地传统民居之间的差异,论证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要求学生能从生活现象入手,收集诸如影视素材中的民居建筑,民歌民谣中的地理环境,摄影艺术作品中的人类生产、礼俗节庆等,整理一系列的课程资源,并展开综合分析,探究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地理原理。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不仅从技术层面“拉齐”了师生、学生间对宇宙三维空间及其动态的想象力差异,更从教学层面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思维训练水平,它实现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将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戴传播.论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速读(中旬刊),2019(1):47.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