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教语文不妨巧“借力”

2019-10-16苏涛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9期
关键词:借力文本

苏涛

[摘 要] 语文课堂缺乏趣味性一直是制约学生喜爱语文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趣教呢?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攻玉”,趣教语文,从形式上而言,不妨巧“借力”。巧借文本之力,巧借学生之力,巧借科技之力。

[关键词] 趣教语文;借力;文本

趣,金文 = (走,跑)+ (取,获得),造字本义是追逐有利可图的目标,然后不断被引申为兴趣、趣味等。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除了教师进行深入文本解码,像侦探一样带领学生进入神秘的文本世界,告诉他们打開这个神秘世界的方法是什么并让学生掌握外,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攻玉”,趣教语文,从形式上而言,不妨巧“借力”。

一、巧借文本之力

文本,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文本中可用来“借力”之处颇多,如作者生平、极具表现力的文字。

1.借力作者生平

特级教师赵富良老师曾教学《赤壁》(杜牧)。他以一个问题贯穿全课:为什么杜牧要写这首诗,然后以杜牧的生平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周瑜的复杂感情。杜牧少年意气风发,22岁作《阿房宫赋》,26岁高中进士,一直有着英雄梦,展一己之才能,复大唐之荣光,但始终未曾被重用;再对照周瑜,28岁火烧赤壁,建立不朽功勋,羡慕等情绪瞬间涌出,便有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千古名句。学生在极具趣味性的介绍中轻松理解了杜牧此诗的深意。无须过多引述三国故事,仅从作者生平便可充分展示诗的魅力,而且整堂课学生都全神贯注,兴致勃勃。

2.借力魅力文字

文字的魅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文字的艺术魅力,二是文字所表达的思想魅力。文本教学中可借助具有魅力的语言,让课堂生动起来。如教授杨绛先生作品《老王》时,课文中反复出现“直僵僵的”,是杨绛先生语言贫乏吗,还是有多种作用呢?学生兴趣随即被调动,仔细研读后,学生会找到“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等句子,课堂活力立现。

二、巧借学生之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1.借力学生年段特点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力学生的年段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仍是上文提到的这节课,课堂有两个小活动,一是穿越对话:如果此时你在唐代看到了在赤壁感慨的杜牧,你想对他说什么,二是用“梦想”“现实”“杜牧”说一句话。学生兴致很高,积极思考,有的说,杜牧挣扎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有的说,杜牧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摔得细碎。这样的表述足以验证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话: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2.借力学生新奇之心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苏霍姆林斯基)所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新奇之心能提高课堂效率。

如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提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上展示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自己的问题被老师采纳的学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堂课也听得格外专注;那些没有被展示的同学,看到自己同学的提问被展示也激起了好胜心,课堂往往格外活跃。这就是“借力”。

三、巧借科技之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不仅用于国家发展,在课堂教学依旧适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手段,能令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充满兴趣。

1.借力多媒体运用

现在的课堂,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必不可少。它已成为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设备不断更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来更多可能。

2.借力互动教学形式

翻转课堂、作业盒子等形式不仅能通过作业即时批改获得针对性的教学指向,还可以在课堂上同步获取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策略的研究,本身就是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之一,也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借力趣教,或许就是其中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涂晓璇.将“死记硬背”转换成“活学活用”——中学语文教学新闻写作实践感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65.

[2]姜升德.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J].汉字文化,2019(4):117-118.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借力文本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竭力与借力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润和借力音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