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首因效应”探究起始课

2019-10-16龚斌

江西教育C 2019年7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教学设计

龚斌

摘要:《道德与法治》根据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进行有效、有趣、有目标的起始课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教师有效引导,以“责任”为支撑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学习。

关键词:首因效应  起始课  教学设计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起始课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如何通过起始课设计,来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色与吸引力,打破过去总被忽视的学科教学格局,需要结合学情进行综合研判,精心设计课程结构,顺应初中生身心成长特点,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分析学情,研判起始课的设计重点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首因效应”,提出人的第一印象对后来所获得总体印象影响是很大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起始课设计上,需要研判学情,来把握设计重点。

(一)分析学生的基本能力水平

剛进入初中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已经有所改变,初中阶段更强调“面向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与“实践中应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在起始课设计上,要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课程认知,为改进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成长发展规律来看,需要走进学生,展开相关课程调查,听取学生的内心想法,获得真实的学科学情。同样,也可以展开能力水平测试活动,来分析、判断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对待身边人和事的态度与意识等。

(二)分析学生的整体认知状况

走进初中的学生,与小学阶段课程学习相比,其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课程认知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学科课程的理解、认知、学习视野也都有所不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多学生觉得不重要,认为自己看看书就懂了。如果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度不高,则学习积极性、使命感就会降低;反之,就会提高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学生个体访谈与群体性对话,可获得学生的整体认知发展状况。把握这些真实的学生态度,来优化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三)分析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初中新生,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内心必然存在对以往熟悉环境的思念,对陌生环境的生疏感。此时,如果忽视对学生心理情绪的调控与引导,则很容易产生环境不适等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学业。所以,《道德与法治》起始课教学设计,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学校人文环境、物质条件、教师教法、学生班集体环境的适应,给予学生必要、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身于学习中。

(四)分析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同度

很多时候,初中新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与小学阶段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大,甚至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有偏见,认为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一些初中新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认同度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通过分析学生对待“课程知识”的态度、想法,找出影响学生“第一印象”的因素,并进行改进和完善,突出课程教学的持续性、发展性。

二、完善《道德与法治》起始课课程设计的有效路径

好的“第一印象”是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高效教学的前提,作为起始课,不能因循守旧,要从教学形式创新、完善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来出奇制胜,博得学生的好感。

(一)基于学生,以学法创新来重构起始课教学流程

考虑到初中新生,自身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整体不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设计上,要更多地兼顾学生学情,着眼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来优化起始课教学流程。具体来讲,围绕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认知度、认同度的调查,在起始课上,明确了学习主题:教材有何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什么,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直接进行呈现,学生并未给予过多的思考,也难以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

从“教材有何用”质疑中来设定教学主题,分别从“回忆、由来、发现、提炼、反思、寄语”六个环节来贯穿课堂内容。“回忆”什么?作为课堂教学预热环节,让学生自己谈一谈,走进初中的体会,有哪些新鲜感?哪些事件带给自己最深的印象?接着,引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由来”,根据学生的新体验,联系教材具体章节,来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体现教材的价值与意义。然后,给予学生品读教材的自主时间,让学生去“发现”教材的新知识。再者,将刚才从教材中“寻找道理”的过程进行回顾,联系日常生活,应该如何来定位该课程?如何来学好该课程?事实上,在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时,通过查找教材知识,找到了相关答案,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由此来“提炼”学法,用好这本书。随后,组织学生“反思”,对该课程有什么想法,向学生说明,该课程采用开卷笔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来答题,可以结合自己的心得来得出结论。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可以从中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意义,为学生拓展生活视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创造条件。最后,教师提出寄语。通过对该课程结构、内容、学法、教法的探讨,让学生从中快速了解教材的特点,认识到该课程的学习价值,进而拨动学生的学习心弦,去发现该课程的本真、体味该课程的壮美。

(二)基于成长,以责任为重来优化起始课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点任务,很多初中新生,对责任问题认识不清晰。课程设计就要立足学生日常生活,融入国家、社会之事,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从“你所站立的地方”为主题,来落实责任渗透。课堂伊始,同学们在“起立”口令下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同样,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从“起立”开始。请思考,“起立”有何深意?请联系自己的生活,提出几点感想。有学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站立更多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有相应的一种责任。”有学生说:“在班集体,我们是班集体的构成者,也是班集体的建设者,更是班集体的受益者。课堂就是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学校就是我们所站立的地方。”由此,认识到,“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来维护班集体的荣誉。”为此,每个学生都要树立“责任”意识,要认识到“责任”无处不在,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岗位都有“责任”相伴,我们的成长也要肩负应有的“责任感”。同样,面对新的集体生活,一些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新环境。初中生活是学习的新起点,请同学们想一想,“新”在哪里?有学生说:“新的教室、新的同学、新的教师。”有学生说:“新的校园、新的知识。”有学生说:“新的教法、新的学法、新的课程。”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应该如何去做?想一想,自己会遇到那些新的问题?哪一种学习方式最适合自己?学习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吗?我们应该如何与同学相处,去适应不同教师的教法。从自我“责任”做起,能心平气和地与同学、与教师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尽快适应新环境,关注同学友谊、师长情谊,珍视生命,走好学习路上的每一步。

《道德与法治》起始课的设计,要让学生明白课程设置的目标,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明白如何去学好这门课程。要立足学生学情,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认识自己、赢得明天。

参考文献:

[1]段勇.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以社会责任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8):116-117.

[2]郑晓哲.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92-93.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邓钰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教学设计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中首因效应的应用策略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