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 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2019-10-16秦世琼刘奇谢唯陈雅纯贾文瑄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

秦世琼 刘奇 谢唯 陈雅纯 贾文瑄

[摘 要] 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参与者获得美的熏陶与灵魂的净化。大学校园可以通过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特色经典诵读课程和教材、中华经典传播平台等方式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关键词] 大学校园;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9-0014-02

一 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经典无疑是最好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载体。

第一,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水准,增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汲取中华经典中的精神资源,引导大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思想及精神内涵的发展与完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开拓思维、培养创造力、發挥主体意识。

第三,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习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弘扬中华经典,为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 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现状

笔者就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现状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以湖南科技大学在校生为主体,学生主要为2015至2018届在校大学生,参与人数247人,收回有效答卷247份,受访对象中,男生54人,占21.86%,女生193人,占78.14%;大一学生51人,占20.65%,大二学生136人,占55.06%,大三学生25人,占10.12%,大四学生25人,占10.12%,其他参加人数为21人,占8.5%。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各个方面:

第一,了解中华经典的程度。受访对象中,非常了解仅占2.43%,了解占38.87%,不太了解占56.68%,完全不了解占2.02%。

第二,获知中华经典的途径。通过网络了解中华经典的有172人,占69.64%。通过大学活动了解中华经典的有78人,占31.58%。通过电视广告了解中华经典的有78人,占31.58%。通过小初高课本了解中华经典的有172人,占69.64%。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中华经典的有93人,占37.65%。

第三,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情况。从受访对象的参与形式及参与兴趣出发设题,情况如下:

“您的学校主要通过哪些形式进行中华经典教育的?”结果表明:在被调查对象的学校中,通过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占59.11%;通过老师实际课堂授予占64.37%;通过网络在线选修课程占34.01%;通过自主学习、老师检查过关的形式占24.29%;通过竞赛活动占54.25%;通过其他方法占5.26%。在其他选项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讲座的形式有2人;二是通过社团、教师诵读活动的有2人;三是通过自学的形式有1人;四是通过真人图书馆活动的有1人;五是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的有1人;六是通过师生交流的有1人;七是通过教师集体培训学习的有1人;八是通过课程选修的有1人。

“您的学校是否经常组织中华经典文化活动?”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学校经常组织中华经典文化活动的情况占8.1%,一般情况占45.34%,偶尔组织中华经典文化活动的情况占30.77%,几乎不组织中华经典文化活动的情况占15.79%。

“如果有旨在宣传中华经典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结果表明:有时间就会参加旨在宣传中华经典文化活动的研究对象占65.59%。不参加但会支持旨在宣传中华经典文化活动的研究对象占33.2%。不参加也不支持旨在宣传中华经典文化活动的研究对象占1.21%。

第四,中华经典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问卷从影响、现状和问题方面设题,调查结果如下:

“您如何看待中华经典诵写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是积极影响方面,认为在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的人有230人,占93.12%。认为在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有利于汲取中华经典中的精神资源,引导我们构建正确的三观的人有211人,占85.43%。认为在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有利于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武装头脑,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有202人,占81.78%。二是消极影响方面,认为在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增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太多时间的人有22人,占8.91%。认为在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乏味无聊,更使得大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产生厌恶心理的人有17人,占6.88%。三是认为存在其他方面影响的有2人,占0.81%。

“您认为中华经典在大学校园中的现状是什么样的?”结果显示:针对中华经典教育在高校的现状与问题,谈及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的被研究对象共89人。关于中华经典教育在高校的现状的回答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从学校层面出发,认为高校不够重视有20人,认为宣传力度不够有9人,认为普及率低有4人,认为传播范围窄有7人。二是从学生层面出发,认为学生积极性低,对中华经典缺乏兴趣热情有11人,认为缺乏学习氛围有4人,认为认知不足有2人,认为没有时间阅读有1人,认为不认同的有2人。

存在什么问题?结果显示:一是内容层面,认为内容枯燥乏味有2人,认为没有特色有1人,认为流于形式有6人,认为灵活性差有1人,认为理解难度大有5人,认为内容具体所指不明确有2人,认为不深入人心有1人。二是时代层面,认为无法较好地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有1人,认为所处环境氛围尴尬有6人,认为其被尊重但不讨喜有1人,认为受外来文化冲击影响的有2人,认为教师的解读水平有限有1人,认为存在功利化倾向有2人,认为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有1人,认为了解的渠道单一有1人,认为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有1人,认为传播方式缺乏趣味性有1人,认为缺乏传播途径有1人,认为宣传即破坏经典有1人。

三 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对策

2018年9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通过在大学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引领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经典,领悟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将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通过赛事和诵读、书写、演讲、写作、诗词歌赋创作等展示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校师生参与诵写讲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近几年,央视推出的一系列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也都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各高校应完善各项比赛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多学多做,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习中华经典的兴趣。

第二,构建特色经典诵读课程和教材。就目前国内高校而言,文史哲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较高,而工科生则对中华经典文化了解甚少。可见各高校忽视了“大学语文”在传播中华经典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学习大学语文是高校学生系统学习中华经典的重要途径,国家、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而在《大学语文》中可适当增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如百家经典学说、诗词歌赋、历代文学家的传世作品等,让学生体会到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不论是先秦诸子散文还是唐诗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自有一番风味,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中华经典发展脉络的同时,既弘扬了中华经典,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第三,加强“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要把课堂打造成传播中华经典的重镇,离不开一支坚实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中华经典的主要传播者,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中华经典知识。优质师资是传播中华经典的重要保证,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对中华经典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上课时才能更好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接受中华经典的熏陶。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让教师参加相关学术讲座与学术会议以及承担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学习经典、传播经典、研究经典的积极性,并以此為契机,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养的教师队伍。

第四,搭建中华经典传播平台。一是在校官网,微博以及企业号等设置“中华经典”专栏并发布推文,而推文内容形式则可以适当创新,比如说以小则漫画形式展现中华经典,在轻松欢愉的氛围下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二是开设“第二课堂”,使中华经典成为网络选修课,适当提高学分鼓励学生学习,并将学生参与度作为成绩考核重要指标。三是巧借音乐诵读经典。中华经典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诗词具有音乐性,大多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如果能把经典诗文与音乐结合起来,就能全面调动学生感官,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悦耳的音乐声中浅吟低唱,使诵读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起来。四是利用社团活动推广经典。大学生有比较充裕的课外时间来参与各项社团活动,而“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难以拥有常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可以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可以用古诗文作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品古诗、学美德”“诗画作品展示会”“编诗词报刊”“诗词吟诵交流会”等,通过演说、吟诵、图画报刊、品味交流等各种方式,使大学生感悟中华诗词的精华,体会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建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屈哨兵,和丹丹.中华经典诵读发展状况与策略建议[J].教育导刊,2015(1).

[3]黄海蓉.经典诵读与师范生技能的培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微信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意识形态理论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