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路径

2019-10-16

新农业 2019年19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美丽

范 举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美丽乡村的建设只是迈进美丽中国的一小步,而寻求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创新才是跨进美丽中国的一大步。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谈及甚多且观点大体一致,治理方法大都趋向于一般的解决思路,没有提出新的创新办法。本文着重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治理路径的创新。通过进一步完善环保的体制机制,深化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使村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达到一种从自觉到自为的状态,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1 “美丽乡村”建设下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时代呼唤

1.1 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实践指向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具有战略性、纲领性、指引性的意义。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区域经济的增长度与农村生态环境健康程度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日益被破坏,就会直接制约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现在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对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高标准化,美丽中国的实现度依赖于美丽乡村的发展程度。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政府需要花大力气、充足精力去治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就没有富余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去支持和发展当地经济,这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同时,很有必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萦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

1.2 新时代“大健康理念”时代诉求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精神生活也需要得到同步提高,顺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大健康”理念应运而生。然而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了严重影响。农村地下水高氟、高砷、苦咸、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遭到很大程度破坏,村民无法饮用这些被污染的地下水。在我国农村,村民倡导“大健康”理念,提倡自我健康管理,这是对生命价值理念的一种诠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还在持续,农民身体健康无时无刻受到威胁,因此,亟待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给村民营造山清水秀,适宜生活的美好环境。

1.3 新导向“两山理论”现实回应

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中,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土质污染等这些污染物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得到破坏。这会直接导致原有生态自净化能力系统的崩溃,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生活污水肆意倾倒,塑料袋满天飞,这与构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是完全不符合的。“脏、乱、差”这种糟糕的生活环境使村民感觉到心里惶恐,这与原有的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和谐稳定相互矛盾。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还依然存在,村民对健康生态环境的诉求也依然存在如果种矛盾不合理解决,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稳定。在生产实践中践行“两山理论”,探寻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之法,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2 “美丽乡村”建设下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瓶颈溯源

2.1 传统生态治理理念的局限性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要精准,绿色发展理念施行要沉稳,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才能丰硕。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素养不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治理知识浅薄,对待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看法存在主观性移位问题;农村居民对待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没有意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深刻性、长远性,他们大都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狭隘态度。这种想法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大相径庭。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农村居民应牢固树立“维护赖以生存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定位。如果农村居民对待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存在这种主观性移位的狭隘思想,这将会为今后政府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2 治理资金投入少,体制机制运行甚微

当前我国对于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甚微,关键问题在于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投入太少,生态环保机制运行不畅。要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村民环保意识因地制宜的解决好此项工作。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弱化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没有得到创新,没有新思路的生成,自然就会导致治理效果不明显。当然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充足资金支持,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比较单一,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投入不够,设施维系不持久,导致治理能力低下。当前地方政府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经济发展上,而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2.3 村镇养殖业零散分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不充分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体是粗放型的模式,这是受固化的传统思想理念所影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仅浪费资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污染也很重。为适应新农村发展节奏,实现农村快速增产、创收,农村养殖业在此种条件下实现了快速增长,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局面。禽畜的粪便没有经过处理而随处堆积,经微生物发酵过后会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没有得到及时的净化处理会严重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因此,农村不能单纯的为了经济增长而选择此种发展经济方式,需要迫切的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方式,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节约。

3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战略下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创新

3.1 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上与时俱进

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助推美丽中国的实现,要求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做到治理理念上与时俱进,才能提高治理生态环境的效力。如在实践治理理念上的创新可以引入第三方治理机构的介入,这样可有效缓解农村环保资金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带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先进的治理技术。比如在处理秸秆问题上,村民可购买大型粉碎机,把秸秆粉碎以后掩埋到土壤里,这样既可疏松土质又可使土壤得到充足的养分。因此,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先在治理村民污染环境的行为之前治理他们的思想,要让村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转变治理观念,因地制宜的培育治理理念,不断提升村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知程度。实现思想理念的创新就是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最真切的行动表达。

3.2 实现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实现治理理念上的创新就要通过双制上的创新来呈现,所谓双制指的是针对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所要达到既定的治理效果,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管理体制和处理机制。首先,在管理体制上,当地政府应结合当下状况制定必要的环保规章制度,约束村民在环境保护上的行为,让环境保护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定期培训地方环境保护人员的知法、守法、执法意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天能完成的,在要求村民守法的同时,作为管理人员也要严格约束[3]。在村民心里,公职人员就是代表政府的权威、国家的形象,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村民树立良好的典型。最后,政府应加强政策性引导机制,协调各方、各部门提高针对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处置能力。创新管理体制和处理机制,让二者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持续并行,发挥其关键性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再添辉煌。

3.3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意识上由自觉到自为

所谓自觉即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村民自我发现,并且外在的创新自我意识达到实际的效果。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帮扶和宣传教育任重而道远。在环境保护中让村民从自觉的遵守到自为的实现,关键在于让宣传、教育、培训深入村子每个角落,深入每个村民的主观意识当中。针对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观念淡薄、弱化,村委会可以根据所在村落的村民实际掌握环保知识的具体情况在每个月开展环保活动宣传日,组织村民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践当中来。在每年的植树节到来时,政府可以组织村民在乡村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并且划定权利与责任,即“谁植树,谁养护,谁受益”的方法;以此来激励村民植树的积极性,还能够对农村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法上的创新,目的就是为了让村民在保护环境中从自觉的遵守到自为的实现,从而使美丽乡村环境达到一种质的改善和跨越。

4 结语

新中国建立70周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越来越近。当前无论是政府或者说是作为村民个人,我们都应该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研究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创新解决方法,提高治理能力,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以实际行动保护好生存家园。为实现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和美丽新乡村的美好愿望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美丽
环境保护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