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战略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及指标体系研究

2019-10-15许亦楠杜颖燕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比重长三角安徽

许亦楠 杜颖燕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文从回顾国内外区域合作发展历程入手,总结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到一体化的阶段特点,阐述并分析长三角区域发展现状,以此为基础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并测算出主要年份的一体化指数,分析并展望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下将步入新的阶段。长三角区域从最初的江浙沪三省市扩展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从政府协调、市场自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将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

长三角区域发展现状

(一)人口规模

长三角区域2017年年末人口已达22359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16.08%,其中江苏年末人口最多,其次是安徽,上海年末人口数较少。城镇化率中,上海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87.7%,其次为江苏和浙江,最低的是安徽,长三角区域的城镇化率达到66.34%,安徽的城镇化率低于长三角区域的城镇化率水平(表1)。

表1 2017年长三角区域主要人口数据

根据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长三角区域的总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中上海、江苏、浙江都低于全国水平,安徽高于全国水平,老年人口抚养比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比例都高于全国水平(表2)。

表2 2017年长三角区域人口抚养比

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的大学专科以上水平的人口占全国比重为19.33%,上海的研究生占全国比重较高,江苏的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占全国比重较高,安徽的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占全国比重都要低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表3)。

表3 2017年长三角区域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分占全国比重

人口规模与结构反映地区现在与将来的人口承载,对区域一体化带来直接影响,长三角区域覆盖人口(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为16.08%,一体化的人口基数较大,人口抚养比反映的是长三角区域的老龄人口负担较大,这是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

长三角区域的第二产业比重已占全国的24.82%,第三产业比重占全国的24.25%,表明长三角区域的第二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与积累更显著,一体化的产业构成与布局主要着眼于第二和第三产业。

观察长三角区域主要产业占全国比重图,发展比较显著的产业为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工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工业和房地产业是三省一市在全国比重中都显著的,上海的金融业比较突出,江苏是工业,浙江是住宿和餐饮业,安徽的显著产业是农林牧渔业。长三角区域的显著型产业占全国比重比较接近,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同构比较明显,安徽有一定差异性。

图1 长三角区域主要产业占全国比重图

(三)交通运输

2017年长三角区域运输线路长度占全国比重中(表4),内河航道里程占比较大,其次是公路里程,高速公路占比也比较显著,铁路比重相对较少。

表4 2017年长三角区域运输线路长度占全国比重

2017年长三角铁路区域间货物交流占全国比重中(表5),上海的总量水平较低,安徽较高。省际间交流中,上海到达江苏和安徽的量较大,江苏省内交流量和到达安徽的量较大,浙江省内交流量更加显著,安徽也是侧重于省内交流以及到达江苏的量较大。由此可见长三角区域内依靠铁路的省域内货物交流更活跃,省际间交流在江苏和安徽间更明显。

表5 2017年长三角铁路区域间货物交流占全国比重

2017年长三角区域客运量占全国比重中(表6),长三角区域水运客运量在全国占比较高,其次是铁路运输量。从分省市情况看,浙江、江苏的水运客运量占比较高,上海的铁路客运量较高,安徽则是公路客运量占比较高。

表6 2017年长三角区域客运量占全国比重

长三角区域的货运、客运量都占有较高比例,铁路货物交流还主要集中于省域内,省际间的货物流动不明显,可见跨省交流还主要依靠公路和水运等。长三角都市圈建设面对的是货运与客运的较大承载量,要缩短运输时间、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还需要构建多种形式立体协作的交通运输体系。

(四)人民生活

与全国水平相比,2017年上海、江苏、浙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全国水平,安徽低于全国水平(表7)。

表7 2017年长三角区域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构成

2017年长三角区域省市人均消费支出中,三省一市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居住、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占比都较高,其中上海的居住占比较高,江苏、浙江、安徽的食品烟酒占比较高。反映长三角居民在衣食住方面的投入较大,具有趋同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消费层级的提升也是需要关注的方面。

(五)科技发展

区域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是区域一体化的强力支撑,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中(表8),长三角区域的R&D经费占全国比重为31.97%,R&D项目数占比为37.96%,研发活动活跃,而且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其中,江苏的R&D经费、R&D项目数比重较大,代表较强的研发实力,浙江的R&D项目数比重显著,表明研发实际转化能力较强。

表8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占全国比重

2017年长三角区域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数占全国比重中(表9),申请数占全国比重为33.91%,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申请数也都超过百分之三十,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比较显著,其中江苏、浙江的专利申请数比重较高。

表9 2017年长三角区域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数占全国比重

2017年长三角区域国家级高新区中,三省一市共有国家级高新区32个,包含高新企业数占全国比重为20.38%(表10),从业人员比重为22.87%,营业收入占比为22.65%,出口总额占比为33.18%,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上海和江苏的出口总额比重较高,江苏、浙江、上海高新区吸纳就业的比重也较高,表明长三角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较强,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带动区域科技与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会得到较大提升。

表10 长三角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

通过2017年主要数据观察长三角区域发展现状,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其积极意义,从长远来看,既能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也能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给周边省份带来示范和辐射效应,与其他区域规划遥相呼应。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与测算

(一)指标的选取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构建一体化发展指数,定性结合定量反映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紧密联系新发展理念,从影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六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通运输、交流服务、环境质量和民生保障六个方面。

(二)数据的来源与数据的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各省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环境状况公报等。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方法基本一致。相关统计指标以2016年和2017年数据为样本,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指数计算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分别计算每一研究年份中各指标各年份权重。将目标划分成自上而下的多级层次结构的指标,逐层对各指标的取值和权重进行计算,最终实现对目标的综合量化评价,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1.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分项指数

(1)经济发展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权重(表11),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CR=0.080<0.1,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接受的一致性,根据确定的权重计算得出“经济发展”分项指数2017年为1.117,2016年为1.047。

表11 分项指数“经济发展”中二级指标权重数值

(2)科技创新

计算得权重(表12),CR=0.031<0.1,通过一致性检验,“科技创新”分项指数2017年为1.151,2016年为1.055。

表12 分项指数“科技创新”中二级指标权重数值

(3)交流服务

计算得权重(表13),CR=0.0487<0.1,通过一致性检验,“交流服务”分项指数2017年为1.186,2016年为1.068。

表13 分项指数“交流服务”中二级指标权重数值

(4)交通运输

计算得权重(表14),CR=0.027<0.1,通过一致性检验,“交通运输”分项指数2017年为0.931,2016年为0.896。

表14 分项指数“交通运输”中二级指标权重数值

(5)环境质量

计算得权重(表15),CR=0.057<0.1,通过一致性检验,“环境质量”分项指数2017年为0.972,2016年为1.026。

(6)民生保障

计算得权重(表16),CR=0.008<0.1,通过一致性检验,“民生保障”分项指数2017年为1.034,2016年为0.953。

2.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计算总指数,得到2016年和2017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分别为1.020和1.093,2017年高于2016年。

3.综合比较指数结果

从总指数看,对接已经是过去时了,融合才是进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已然加快,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集聚力量与资源,共同探索一体化发展之路。从分项指数看,2017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交通运输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均为2017年分项指数略高于2016年,但从环境质量方面来看,2017年分项指标略低于2016年。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各方面趋势和展望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长三角区域2017年人均GDP为369242.52元/人,比2016年增长9.27%。近年来,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稳步下降,一直降到了24%左右,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越来越少,江苏和浙江比重在50%-54%间,安徽省则深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丰富,投入创新强度高,专利申请量位全国前列。G60科创廊道途经上海、嘉兴、杭州等九城,坐拥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苏南、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长三角的一个重要区域协作平台。

交通运输统筹规划。交通和基础设施改善,城市间联系加强,都市圈整体功能布局得到调整,交通拥堵得到缓解。区域间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了人口、技术、资本等经济社会要素的流动,优化产业经济功能的合理配置与布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生态环保成效明显。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水质达标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相关地区加强协同,继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合作项目建设,创新网络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民生保障得到加强。三省一市2017年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7793.03万人,比2016年增长11.24%;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372.09万人,增长7.5%。区域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都在积极推进中,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以及产业同构现象会导致城市间竞争大于合作

地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损害整体利益,要素流动受阻。各地为追求GDP,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时有发生。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仍需相关机制建设来确保规划的实施,联合监管仍需增强

城市功能定位衔接、产业分工协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需要城市间相关规划的衔接,还需要相关机制建设来确保相关规划的实施。长三角地区开展工商、商标保护、网络侵权等领域的联合执法合作,但事中事后的日常联合监管合作较弱。

(三)长三角地区企业在创新发展上投资比重占比较低,创新人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创新型企业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多数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仍需加强,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仍需激发。

(四)各地区发展政策不协调,影响长三角整体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统一

建立良好、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使要素投入获得合理回报;市场机制决定性引导和配置下,形成各自功能专业化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区域城市间功能连接与互补。

(五)长三角各地环境准入标准不尽相同导致三地污染防治协作遇阻

各地区规划不统一造成各地区域的防治不科学化,不精细化;排污标准、水质监测项目标准限值不统一;污染标准差异无法开展联动执法检查,各地区监督部门信息无法共享。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沪苏浙皖的共同机遇和使命,结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与测算所得的结论,建议在合作中应找准关键点,实现优势互补;立足支撑点,完善制度保障;寻找突破点,创新引领发展;抓好落脚点,切实落实举措;建立平衡点、统一规范标准。

猜你喜欢

比重长三角安徽
《安徽记事》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5.回声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