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山白熊”翻身记

2019-10-14侯莎莎

畅谈 2019年16期
关键词:北冰洋汽水饮料

侯莎莎

盛夏的冷饮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但在几十年前,北京一到夏天,就是“北冰洋”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印着“雪山白熊”商标的“北冰洋”空汽水瓶。那么,曾经一家独大的“北冰洋”为何退市,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销声匿迹”?回归后,“北冰洋”又是如何寻回了“带着儿时味道”的老配方,打了翻身仗?

六十多年前进入市民生活

“北冰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诞生的北平制冰厂1949年制冰厂收归国有,1951年开始生产汽水,并正式注册“北冰洋”商标,著名的“雪山白熊”商标图案面世。

“我记得我小时候喝的‘北冰洋,气儿足,很给力。”年近六十的李女士回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经济刚刚复苏,北冰洋汽水一上市就受到了北京市民的热捧。一毛钱的汽水,对于一个月收入可能只有二十几元的家庭来说,也算是一种“奢侈品”了。但每到夏日,一瓶冰镇的北冰洋汽水,不但对孩子有强大的吸引力,对成年人也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那时候没有冰箱、冰柜,小卖部和合作社一般用一个大桶盛满了凉水,将汽水放进去泡着,也就是“镇”。后来,才开始用冰块给汽水降温,这就是“冰镇”的来历。

1951年出生的林先生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只要是看见门口摆着一块大冰坨子,不用猜,准是卖北冰洋汽水的。冰面上有一个个小凹槽,一瓶瓶汽水就卧在里面。“店主一边与街坊说笑,一边用手翻转着饮料瓶子,让它们都受凉。”

说起北冰洋汽水气儿足,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962年,有些零售商店和消费者向厂家反映,北冰洋汽水跑气。职工们随后找出了原因,是玻璃瓶规格不一,瓶盖和瓶口压得不严实,于是又订制了一批新瓶子和铁皮瓶盖。1963年时,北冰洋汽水容易跑气的现象就很少了。

24小时不停工的鼎盛时期

改革开放后,1985年,经改制,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成立,开始大批量生产,北冰洋冷饮也迅速从“奢侈品”变成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大众消费品,在北京的饮料市场“一统天下”。

当时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成打成打地购买北冰洋汽水,每家几乎都存有北冰洋的汽水瓶,甚至搬家都不忘把空汽水瓶带走。因为汽水瓶是有押金的,用空瓶还可以从商店或小贩手里继续换汽水。

每年4月到10月的生产旺季,“北冰洋”厂里总是24小时不停工。位于东城区永定门外安乐林路的老厂址一天到晚都有汽车、平板三轮车排队等着拉货,进货商家的队伍总是排到厂门外二三百米,打着“大白熊”商标的汽水刚从车间推出一箱,立马就有人搬走。

就连冬天,传统意义上的淡季里,“北冰洋”也没闲着。1986年记者探访北冰洋食品公司时发现,当年元旦起,“北冰洋”的机器就一直没停。为了保障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工人们在春节前加班赶制。三天就增产汽水5万打。饮料车间的工人歇人不歇机,中午也不停机,互相倒班吃饭、看机器,每班多拿了半小时的产量。

那时的“北冰洋”,年生产汽水1000万打,列全国八大汽水品牌之一。“北冰洋”最红火的上世纪80年代里,在北京城里几乎无人不识蓝底雪山上的那只大白熊。“北冰洋”成为北京工业系统的骄傲。

在激烈竞争中落寞退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北冰洋”热销的火爆场面几乎是戛然而止,“北冰洋”意想不到地迎来了“寒潮”。

饮料市场出现激烈竞争。最先是美国的可口可乐杀入京城,抢占阵地,带动了可乐型饮料的发展;接着是广东“健力宝”“强力”等饮品百花齐放;然后是天津的果茶独树一帜。北京的饮料市场已被进口的、广东的、天津的产品三分天下。“北冰洋”原有的市场被迅速瓜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北冰洋”寻找出路,希望通过引进外资重塑名牌。1990年,在国企的“合资潮”中,北冰洋食品公司也同外商合作,分别成立了4家合资公司,“北冰洋”品牌被作价400万元入股。

在此期间,“北冰洋”出现了红底大白熊的新商标。“冰凉的汽水怎么能用红色商标?就应该用蓝色啊!”当年,厂里的老职工格外纳闷。而更让老职工们不解的是,合资后的“北冰洋”,商标变了不说,产量也越来越少。

到1995年时,如果不刻意寻找,在市場里已难觅北冰洋汽水的踪影;在家家户户的冰箱里,北冰洋汽水已成了稀缺饮品。也就是在1996年左右,北冰洋汽水正式停产。

那时倒下来的汽水不只“北冰洋”一家。外资饮料巨头通过合资抓住销售渠道,大肆推广洋品牌,而国产品牌则逐渐被“雪藏”。

“北冰洋”不见了。之后约15年的时间里,北京大街小巷的冷饮摊上,都看不到那只熟悉的“大白熊”。

艰难谈判后拿回品牌

“北冰洋”淡出北京的冷饮市场后,关于“北冰洋”复出的呼声从未停止过。可不光经营权属于外资公司,连最熟悉的“雪山白熊”商标都掌握在了外方手中。2007年一整年,“北冰洋”上级企业北京一轻控股公司与外方进行了漫长的谈判。外资公司开出条件:4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销售碳酸汽水和饮料。

为了换回民族品牌,忍这4年,也值了。

复出之路困难重重。其中最让人担心的是,北冰洋汽水到底能不能恢复原来的味道?此时,“北冰洋”面临的局面是:配方没了,团队没了,生产线也没了。

充分展开市场调研后,市民给出了对于“北冰洋”的三个印象:橘子汽水、杀口刺激、玻璃瓶。

有人提出将北冰洋汽水委托外加工的方案,被刚接手的一轻食品总经理李奇否了:“加工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能有保证吗?”

没有配方,核心团队开始了整整半年的尝试。总工程师邢慧明两下四川、重庆,走遍南充、万县等红橘产地,挑选最像老“北冰洋”味儿的红橘子酱带回北京尝味测试,再研制不同酸甜程度的汽水。

数不清到底试过几百种配方,每生产出一批产品,“北冰洋”就邀请老员工和老主顾品尝味道,有些老人甚至是拄着拐杖来试喝,这让李奇很感动。另外,“北冰洋”还邀请大量年轻人反复试喝,为的是做到既有当年的味道,又能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2011年,“禁产令”到期。当年8月,北冰洋橘子汽水的味道也终于敲定。

这时,塑料瓶、易拉罐的饮料满大街都是,唯独传统的玻璃瓶不多见。玻璃瓶成本是塑料瓶、易拉罐的好几倍,运输和销售环节会给经销商增加大笔费用。玻璃瓶是北冰洋基本特征,又能完好保持汽水的味道,自然不能放弃。为了让经销商更愿意卖北冰洋汽水,“北冰洋”特意降低了经销商的进货成本,内部通过削减经营成本等方式控制支出。

2011年9月7日,第一瓶新北冰洋汽水下线。

还是小时候那个味儿

2011年11月2日,阔别15年的北冰洋汽水正式回归北京市场,开始试销。消费者还买不买账?谁心里都没底。

中午12时整,首批24箱北冰洋汽水运抵崇文门菜市场。汽水每瓶售价2.5元,空瓶押金为每瓶1元。不到2分钟的工夫,从车上抬下来的24箱汽水旁就围了一圈顾客。

“我来瓶尝尝。”正值午休,一位在附近上班的中年女士拿起汽水,一扬脖,喝了一大口。“还是那个味儿,气儿真冲!”

从中午12时进场到下午3时,每箱24瓶的北冰洋已经卖出了4箱,多数消费者都是交了押金,把汽水连瓶一块带回家。

到了月底,北冰洋汽水结束试销正式上市,虽然已是深秋,处于淡季,但北冰洋平均每天还是卖出了7.2万瓶。

2012年,北冰洋汽水卖到190万箱。之后销量年年涨,易拉罐汽水也在2013年上市。

2014年,北冰洋汽水的销售形势更是喜人。公司每天最多生产2万箱的生产线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北京市场不少地方甚至一瓶难求。一些零售商开始自行调高售价,指导价2.5元一瓶的汽水翻到两三倍出售。为此厂家不得不对这些小卖部、便利店进行销售限价甚至断货处罚。

新版北冰洋汽水,明明有着不同的配方,却让很多人喝起来觉得“就是小时候的味儿”。

用情怀当敲门砖,以实打实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取信消费者,以创新精神拓宽市场,“北冰洋”在脱离对洋品牌的依靠后,反而走出了一条中国民族企业复兴的成功之路。目前,“北冰洋”在中国23个省份设立180个城市经销商,同时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2个国家实现销售,2018年全年销量达1200万箱。(资料来源:《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北冰洋汽水饮料
喝饮料
一条鱼的心事
自制汽水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识别研究
少喝饮料
喝饮料的危害
动动脑,你能喝几瓶?
酒与饮料
Most Drink Cans Opened by a Parrot 最会开汽水罐的鹦鹉
独角鲸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