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进在“研”路上的中小学校本教研

2019-10-14王启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研磨研讨同伴

王启君

[摘   要]校本教研,在实践中可谓是“行路难、多歧路”,由于学校制度的形式化、学校引领不足、教师个人能力不足及参与意识不强等各种因素,导致了许多“无用”的研究。文章通过分析校本教研现状,对校本教研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期真正促进师生发展,乃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4-0067-02

尽管很多中小学校能注意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的学校随意性较强,没有规范流程;有的学校虽有意识形态,但没有发现问题;有的学校虽有研究过程,但没有解决问题。而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普遍存在参与程度不够、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

一、校本教研现状分析

(一)学校层面

1.形式化。有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没有真正的开展;有些学校虽然有所行动,但没有精心策划、聚焦问题、诊断研讨、跟进落实,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2.引领不足。一是有些学校相关学科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不足,整体存在短板,即使进行校本教研,教研效益也难以提高。二是专家的引领不接地气,缺少系统、持续地诊断、指导和引领。

(二)教师层面

1.参与程度不够。教师普遍存在“急匆匆工作和生活,来不及思考”的现象,繁重的课务和家庭的负担使教师没有时间进行和参与校本教研。

2.参与意识不强。有些教师“吃”现成的,教案用集体备课形成的或网上下载的,习题用教材或教辅上的,而对需要自己参与、探索及发现的研究行为不感兴趣,对研究任务通常是抄抄、贴贴便完成了,没有自我研究的过程。

3.参与能力不足。有些教师不及时“充电”,理论水平不高,业务水平不精,认为自己能将知识“倒出来”就行了,没有养成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和探索的意识和习惯。

二、有關校本教研的思考

(一)立规矩,成方圆,营造“研”的氛围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保障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学校应在借鉴他校及自己摸索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符合校情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包括:实施制度,包括形式与具体要求,涉及备、上、改、辅、研、评等方面;工作制度,包括参与教师的分工,参与的程度要求以及应取得的成效;指导制度,包括校、内外专家的聘任、介入、引领、评价;交流制度。

(二)“思助引”,促提升,明确“研”的策略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及专业引领,是利于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三大策略。

1.自我反思使校本教研更有“研”味。自我反思是对自我教学行为回顾,诊断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只有时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点滴,反思与他人的智慧碰撞,反思学生的精辟见解,反思自己的失误或做得不好的地方,才能自我建构,不断提升。

自我反思可从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课前可从学情、教学内容、目标及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反思。课中可从预设与生成的情况、交流与互动的质量以及问题设置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反思。课后可从目标与效果、调整与预设、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等方面进行反思。

2.同伴互助使校本教研更有“研”味。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可能会“疑无路”,而同伴间的一次对话,可以使人恍然大悟;一次合作,可以使人共生互补;一次讨论,可以使人拓展见识;一次碰撞,可以形成有创意的见解。所以说,同伴互助是开展有效校本教研的必要条件。

实现同伴互助需要学校“搭好台子”。一是按规定组织活动,如集体备课、课改沙龙、案例研讨等;二是搭建校本教研所需的网络研讨平台,让教师能够及时进行交流、互助,改变传统教、研分离及教研供给不足的局面。

理想的同伴互助应包括:一是要有一定水平的领头人,能引领学科团队成员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二是可以随时随地以各种形式开展。

3.专业引领使校本教研更有“研”味。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问题,这时就需要有人解惑,需要寻求更高层次理论和经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教师的发展与提升,一是需要隐性引领(读书),即自觉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理论学习,从小到大,由浅入深,拓宽理论视野,提高职业素养。二是需要显性引领(专家引领)。其常见形式为:专题报告,理论讲座、观摩与指导等。一般现场指导与答疑及持续跟踪指导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

学校领导应注意提供相关理论书籍和材料,规划教师学习的专题范畴,组织教师有选择性地学习,并要求教师结合一定的理论设计教学和分析案例;还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教师有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和前沿理念,有机会接受指导和引领,并要求教师写体会和感想,行随心动。只要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其教学行为就会得到改善。

(三)建模型,探机制,完善“研”的过程

1.研备。研备是指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流程不外有以下几个环节:个人钻研、集体研磨、二次复备、验证提升。个人钻研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课标要求,吃透教材设计意图,设计完整翔实的教学设计。集体研磨要求主备教师要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教法学法、教学重难点及师生活动等进行设计,并提出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其他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对主备教师的设计进行研讨和补充,提出改进意见并解决其所提出的问题。二次复备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加以“补改调”,使教学设计更切合师情、学情,更有个人特色。验证提升是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及反思,形成经验。

2.研课。研课就是研究、观摩、打磨课堂教学的行为。常见的方式有研磨课堂和研磨课例等。

(1)研磨课堂。其流程为:备课—教学实践—反思研讨—修改备课—再教学实践—再反思研讨—成功课堂。此流程可重复执行,直至成熟。另外,执行此研磨流程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开展的课堂教学是经过集体备课打磨过的或认真准备的,不能漏洞百出。二是要有同伴的帮助或专家的引领,同伴或专家要能发现问题与不足并指导如何改进。三是执教教师能主动反思和汲取建议,不断提升。

(2)研摩课例。这里的课例指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教师通过观摩,对课例进行研究和讨论,挖掘其中蕴含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手段,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迁移和运用。

3.研问。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通过校本教研,挖掘有研究价值及有前瞻性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变问题为课题,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些地区的教研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一是“同课异构”。让不同教师执教同一个课题,听课的教师通过观摩这些从不同角度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发现其优点和不足,并加以借鉴。二是“日研室”。校内学科组成员每天都对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不断地丰富自己。三是“教研联合体”。校际间教师的教研、教学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通过校际间教研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互帮、互学,以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而教师是教研的主体。教师固然需要埋头苦干,但也要抬头看路,需要有人引路,才能快速成长,所以学校需要营造教研氛围,明确有效策略,完善研教过程,搭好台子,促使教师自我觉醒、释放潜能、不断提升。如此,校本教研才能风正一帆悬,真正促进师生发展,乃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研磨研讨同伴
煤泥研磨脱泥浮选试验研究
石材板材研磨与抛光的准备与实操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切石研磨系统的创新设计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寻找失散的同伴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